APP下载

行走在“有思想的学术” 路途中

2021-05-17刘俐俐

文艺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术文学思想

刘俐俐

我自愿推荐弟子田淑晶副研究员的论文,进入《文艺论坛》“新锐批评家”专栏。此举有双重考虑:其一,举荐有前途和潜力的后学,是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与学术发展的善事,况且田淑晶为我的弟子;其二,师与生处于同一学术公器乃至其过程。回顾总结田淑晶的学术道路和成就,亦是回顾反思自己培养博士生的经验得失。

一、起步于“描述一个值得描述的对象”与拓展意义的呈现

“转益多师是汝师”,“初学者描述一个值得描述的对象”,这是兰州大学读本科时大师兄邱紫华教授培养博士生的理念。据他说,后一句是侯敏泽先生对他说的话。敏泽先生已过世近二十年,邱紫华教授也于2020年秋末过世。两句话贯连起两位学者指导后学的理念。所谓初学者,在高校领域,最恰切的涵义是指在读博士生。“描述一个值得描述的对象”,这话从指导主体角度说,指博士生导师;从践行主体角度说,指在读博士生。“描述一个值得描述的对象”何意?先说何为对象?“对象”以学科的文艺学说,约定俗成的理解是,可以是历史的或者正在被成就卓著或正在被经典化的中西方美学家或文论家,中国如刘勰、王夫之、袁枚等,西方如伊格尔顿、瑞恰兹等,也可以是著作,中国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西方如现象学美学罗曼·茵伽登的《文学作品的分析》、莫·卡冈的《艺术形态学》等。为什么“描述”而非“研究”呢?在我理解中,博士生培养重要任务为系统学术训练。始于搜集整理材料与辨识工作。“材料”包括对象本身和就此对象的研究材料,后者体现为进入学术史系统,确定自己接着说什么。因此,“描述”大致相当于黑格尔《小逻辑》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等三步的头两步。感性,即尽可能丰富地占有相关对象的第一手资料。知性,即对丰富资料分门别类地潜心归纳其特殊性状,并一一给出相应的概念命名。理性的标准很高,即安顿各门类(概念)之间有机关联,给对象整体的逻辑还原。博士论文能够完成感性和知性阶段任务,已经非常好了。“描述”较之于“研究”更准确地对应了博士生的培养,我认可此理念。认可这个描述工作,是实实在在的训练和打基础;以此为根据后续可扩而展之;积累研究经验和提高能力,以便转入其他研究领域等。那么,谁来确定“值得描述的对象”?在我与田淑晶的师生关系中,实为她自己的选择。她选择“值得描述的对象”是“空”范畴,我以为,虽说此对象不是某理论家或某部著作,但值得描述的品质和作用均已具备,难度更大而已。其价值如何,后续研究拓展予以见证。

“空”范畴的选取既与我的研究相关,更来自田淑晶的聪慧悟性。相关在于,我多年来研究领域为叙事性文学作品分析方法论,致思和切入方式为携带理论与方法进入作品分析,借此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最主要学术意图为,发现既有批评理论的无效性,让丰富纷繁的文学作品挑战理论,寻找理论创新点。现象学美学的“未确定处”(places of indeterminacy),是我在文本分析工作中时常运用的范畴,在新批评理论与现象学有所差异的哲学基础上,也认可和运用此概念。硕士阶段时,田淑晶也以“places of indeterminacy”为切入点,关注和研究西方现代文学接受理论与文学接受活动,当时她曾发表了《西方文学感受研究略论》和《论整体观照中的文学阅读》等论文。概言之,从方法论和阅读理论两个不同理论诉求为出发点,我们暂时性汇聚于“places of indeterminacy”范畴。

田淑晶的聪慧和理论潜力在于,她很快意识到作为国人,文化和语言等方面与西方有隔膜,精深、准确、精到地理解西方文论确有困难。她由“places of indeterminacy” 联想到中国文学的空白理论。“空”就如此作为“一个值得描述的对象”被她确定。此前她已阅读了一些中国古代典籍并有了基本判断。回到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空”范畴,渊源和延伸两方面都有合理性:该范畴既有本土渊源,亦有佛学影响。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之后,论文选题定在了佛学之空与文学之空的关系以及文学之空的义域。其实,我当时仅意识到其价值,而并未清晰意识到,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过大。开题之后,她系统梳理了佛学“空”范畴,初涉了中国传统文学之“空”范畴。依用黑格尔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定义和相互关系界定,我理解,田淑晶这阶段工作属于感性阶段,即尽可能丰富地占有佛学之“空”和文学艺术之“空”这一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她的博士论文较好完成了这阶段工作,有了持续发展的良好起点。至于第二步即知性,她也基本做到了:对丰富资料分门别类、潜心归纳每个类别形状,并酝酿给出相应概念。我以为,这已是博士论文的高水平了。我如今大致概括为:博士论文让田淑晶携带着“空”概念的梳理和初步归纳,为进入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思想史研究打下基础。多年后的今天,她表述为由概念史进入思想史。我理解,概念史是手段、方法,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全部研究的落脚点是思想史,即“空”之思想史。那么,“空”范畴进入文艺思想史的拓展,有哪些成就呢?

拓展性成果,体现在研究路径和研究成果两方面。前者是根本性和前提性的。她清楚地意识到,博士毕业后乃至进入博士后阶段,最当做细化和深化传统文学“空”范畴的研究,力图完整呈现其思想蕴涵,这个工作具有博士论文后续的补充完善提高与研究内容新开启两面。具体包括: 意识到概念形成之前,有个漫长的词源学渊源,应该考证,还有义域自然形成过程,应予以考释。这样才能揭示概念的生成路线和深层原因。今天看这乃为学术研究逐步成熟的标志,因为此路径符合中国传统文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即考其源流、辨其衍变、明其义指的概念史研究框架和思路。

再说“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践行。提及此问题,缘于我本人研究领域在文学基本理论和文学作品批评方法论,田淑晶博士论文阶段已转到中国古代佛学与文学之空的范畴梳理和关系研究,选题合乎学理且可行,但我不熟悉此领域。从她学术前途计,我介绍她到党圣元教授处做博士后。党圣元教授是敏泽教授弟子,已是文艺学界的资深教授。党圣元教授建议田淑晶携带着“空”范畴的学术史,由文学思想升至美学,该建议与中国古代艺术实际相符合。“留白”原本即中国文学艺术精神的艺术创作方法,也是中国民族艺术特色之一。“空 (白) ”是传统文学艺术概念群中包含民族以至东方文艺精蕴的概念,很值得研究,“空(白)”扩展至美学领域,研究将会更加圆整。田淑晶今日在此领域有拓展斡旋的开阔空间和圆整的学术前景,既是党圣元教授锐眼识徒和睿智点撥之结果,也是田淑晶“转益多师是汝师”所修之正果。

二、学术之公器{1}:成就和加深师生互助和情谊的平台

2015年我作为首席专家获得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其中四个实践子课题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研究。田淑晶以该子课题成员进入课题组。南开大学历来秉持将教育部和国家重大项目作为培养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重要平台的理念。如今课题已进入尾声,事实确证:重大项目的公器,成就了我和田淑晶的各自学术,也加深了师生情谊。

先说重大项目平台上彼此互助的思想成果。该重大项目关键概念是文艺评论和价值体系。构建科学实用的文艺评论的价值体系为最终学术目标。价值体系的关键概念有三,分别为文学价值观、文学功能和文学批评标准。三者之间互相蕴含、互相支撑。我作为课题总负责人,研究过程其实很孤寂,最好的讨论伙伴是毕业的和在读的博士生,对课题理解和参与也最为直接和深入。同在天津,我与田淑晶讨论尤其多,是贴心的参谋。在文学功能研究过程中,田淑晶提出,文学功能应该区分为实际型和假说型两种。这点对课题总负责人很有启发。随后我进一步思考,以实然和应然这对逻辑概念表述,并以实然和应然贯穿于在文学价值观念、文学功能、批评标准等三者研究中。实然以追求实际已经发生或者具有了的观念、功能和标准为研究对象,其旨归为求真。既然求真,就必定回到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民族文学和儿童文学等四个实践子课题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观念、功能和标准中去。四个相关领域共时态的实然研究,有可能汇入未来的学术史,即可能分别汇入文学观念史、文学功能史和文学批评标准史。课题体量限定不允许如此展开,依循实然逻辑,只能选取典型的重要的实然部分描述和概括。这需要慧眼卓识来辨识何者重要。恰恰在这点上,田淑晶凭借着她在古代文学思想研究的积累,以及既有概念史的思维方法,将思考聚焦点,由她自己原本既有的问题,移到和汇通到课题问题中,跟随课题的问题走,不但没有妨碍她学术研究的深入,反而让她在古代子课题研究中发挥了优势。这就涉及她进入课题后的成果了。

田淑晶在古代子课题中的成就概括为:其一,她的《传统文学价值标准的建构理路与话语方式及其范式意义》一文,其理路有三条。第一条,回到传统权威诗学之源,即回到儒家诗歌发生论那里,梳理钟嵘对于儒家经典话语的节略,并借此建构出“重情音”的价值取向和评诗标准,可概括为“从儒家诗乐思想之源而分其流”。第二条,“本二理成一论”。本二理,指《系辞》的尚通变和大乘佛教的“不二”这二理,所谓的“本”的主体是刘勰。刘勰将此二理运用到文学论域,由此建构出文学的尚通变思想。第三条,“师心而论与话语权变”。师心,是指没有所源,严羽的《沧浪诗话》的“始独标妙悟为正宗”。论文通过梳理史料,认为严羽的尚妙悟属于定宗旨之言至当归一之论。此论是严羽师自己之心而得之。话语方式也随之一变:“体认、证悟是思想生成的方式和途径之一。”这三种理论建构方式,对于课题的应然性的价值观念、文学功能和标准的建构,都有方法论的借鉴价值。其二,文学功能研究部分,田淑晶发表了《文学情感教育功能中理性的逻辑位序——以荀子“乐教”、朱熹“诗教”为讨论核心》。论文基于如下文学功能的理解:“文学为现代情感教育的重要担当之一。教育的目的意在培养能够建立秩序与规范的理性。” 其中的教育、担当、理性等语词,是经过几层理论提炼后,在终极目的层面提出的文学功能表述。如此概括基础上的问题,提得精准到位:“受教育个体从文学中获得怎样的理性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同时使情感依旧感性鲜活,是文学情感教育功能的关键问题。”确切地说,就是功能落实到确认情感教育功能层面之后,文学应以“怎样的理性”进行情感教育的问题。她通过比较荀子的“乐教”和朱熹的“诗教”,合乎学理地得出“文学培养情感理性而非传递理性情感,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个结论的“培养”“情感理性”“教育”等关键词蕴含的价值指向,对于本课题文学功能和文学价值观念的理论假说有着重要参考和提示价值。其三,文学批评标准研究部分。田淑晶以《传统文艺的价值底线与价值理想》贯通性回答了底线与导向及其关系问题。我们开题不久,即确定了底线与导向思维方式。所谓底线,就是不能再下沉了,再下沉就到了底线以下,这是不允许的。此外就是导向,导向就是理想,希望实现的情境。田淑晶此文认可这个观点:“在价值观念系统中,不可逾越的价值底线和被追求向往的价值理想极值得关注。” 她将底线和理想综合考察,首先确认“不落窠臼是文艺思想史上普遍的创作原则和评鉴标准,其以‘独立为文艺的价值底线”。文艺独立的意思是“艺自我出”。她在占有文艺思想史的基础上,确认关于“何者为我”“我如何我”,传统文化思想在发展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认知,与其相因相应,作为文艺价值底线的“独立”内涵复杂,不同内涵的“独立”各有其理想价值趋向。她提出的底线与导向互为因果,这个思路很别致:“独立以至于不朽、独立以至于完全之创新、独立而真。”对课题的意义在于,将底线坚守与导向即理想追求,贯穿汇通而非分割地理解和表述,这符合文学作品本来就是审美之产物,它圆融一体、底线与导向并行不悖。如此理解,对于建构批评标准的借鉴意义,在于最高理想及标准与基本底线互相界定和牵制,具有贯通和兼容艺术品的基本品鉴特质和追求艺术至高理想两者的价值。批评标准部分的研究中,田淑晶还发表了《文学批评标准的限度及限度超越——以钟嵘<诗品>的“误判”为中心的探讨》一文。该文细致地探究了批评标准的限度问题,显示了她严谨求实的学风。田淑晶的古代文学批评研究,对象是过去时,以实然性为主,我赞赏和给予较高评价的是,她的实然性研究成果均含应然之元素,应然最能体现人之理想,理想源于心,心涉及如何做人。确实,这合乎“中国学术传统主要在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路子{2}。

三、行走在“有思想的学术” 路途中

跋涉在“有思想的学术” 路途中,这句话既有我的思考和理念,更有对田淑晶学术道路的真实概括与推举赞美。“有思想的学术” 是王元化先生说的,与之并行还有“有学术的思想”。先说自我定位。我与田淑晶都自觉定位于学者。追求学术,那追求“有思想的学术”自然为理想。中国学术史上,无纯粹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思想”是近代中国接触西方以后兴起的新名词。中国旧传统言“学术”,或者“学问”,不惯言“思想”,但不等于学术中没有思想。钱穆总结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等各方面之史以后得出一个看法:“中国历史是盼由学术来领导政治,再由政治来领导社会,而学术则由社会兴起,非受政府控制。” {3}这个判断运用到当今学术应该大致没错。先从我们的重大项目来看。固然,教育部经过筛选确定和设置的指南,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但是承担者则为我们学者。研究目标无非是凭借文艺审美特性、批评理论之历史和实践,研究并建构出合乎美学文艺学原理并适用于中国当代语境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概言之,我们的成果越具有学理性,就越能体现和实现国家意志,蕴含历史进步的思想含量越高,此即学术由社会兴起,课题成果即为“有思想的学术”。再从田淑晶的个人学术研究来看,研究领域及其内容均为过去时,求真和占有材料为第一要求,如此才能保持头脑的清明。似乎她的“理智化过程”不涉及终极关怀{4},但其研究结果总会有一定的文学观念,观念是诸种思想元素之融合。比如在课题平台上提出“文学情感教育功能中理性的逻辑位序”问题,足见其关怀和见识,或者说,课题平台的论文“有思想的学术”的思想特点更明显而已。确实如此,真正严谨的学者,其学术必定是有思想的学术。我们都跋涉在“有思想的學术” 路途中,区别在于田淑晶年轻有为,未来的路更长。

如何概括田淑晶既有的跋涉经历、特点和成就呢?前面的文字已经有了散漫的叙述,现在一句话概括为:对学术有敬畏之心。敬畏学术源于对学术之本性有清晰认知。学术与国家根本利益和民族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修、齐、治、平为一体。敬畏学术,蕴含了人格德性。如下方面可印证。

其一,最初治学路径恰当,合乎为学者起步的特点。懂得沿着既有基础,合理地向着哪个领域转移,如何转移,转移目的何在。其中固然有聪慧缘由,更有尊重学术特性的实在老实缘由。

其二,真正理解和践行了“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理念,以学术平等姿态,愿意与人交流和对话。说真话,不虚掩。课题进展的学术讨论,我切身体会了她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实实在在地帮助和推进研究进展。这种学术之公器中的有效合作,自然建立和推进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三,沉得住气,潜得下心。确定目标后循序渐进,锲而不舍。从博士论文《中国诗学“空”范畴研究》到博后报告《中国美学“空”范畴研究》,再到国家课题“‘空及其文学思想史地位研究”和天津市艺术项目“传统艺术尚空思想研究”,可以看出一条循序渐进的学理延伸和扩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

其四,“人不知而不愠”。孔子这句话背后的心理和人格德性内涵很丰富。田淑晶做事踏实和低调,成果出得似乎很慢,但一篇是一篇,每篇都耐读。我曾经作为审阅人,认真阅读过她的天津市艺术项目“传统艺术尚空思想研究”的系列论文成果——《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尚空思想及其审美缘起》《性灵空处,意明笔透——论中国画的尚“空”思想》《中国传统艺术尚空思想的建立》《传统艺术的方法与结构——论传统艺术美学的尚空思想及其否定思维》,以及《 “空诸所有”考》《唐代诗人与佛教性空思想 》《佛教东传与传统诗学尚空思想的建立》《思想跨界中隐蔽的“变”与“不变” ——以不即不离思想从佛学到文学的跨界为例》《先秦诸子对虚空之用的发现与肯定》,等等——当时很惊讶,质量如此好的论文,多发表于并非炙手可热的刊物,我说可惜了。她说担心质量达不到高级别刊物,可见她的实在低调。同为结项审阅人的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前所长王之望研究员,不约而同地也有此看法。

其五,以严谨的学术服务于地方文化发展。作为地方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有发展地方文化的担当。田淑晶承担并完成了天津社科院重点项目“天津经典文学文本分析”。此研究绝非一般宣传可定义,依然是严谨的“有思想的学术”。她概括地认为,该课题为地域(城市)文学与文化研究,空间是天津,时间是现代。研究运用现代文论方法,同时尝试运用传统鉴赏、阐释的思维与方法,分析天津作家代表性文学作品。我作为鉴定审阅人,阅读了全部成果,从中看到她秉承我的文本分析精髓又有拓展,篇篇言之有物,理据充分,责任感和严谨学术风格贯穿始终,乃为人文知识分子具体担当的体现。

其六,善于总结教训和反思自己,由此我更加确认她今后有学术发展潜力。最深的感受在兩方面。一是与导师和同门交往,善于倾听,发现他人的优长,对同师门师弟妹的聪慧和读书心得,她多给予赞美、鼓励和细心品味学习。尊敬师长。我作为导师,对学生指点力求以呈现方式,从自己面对此情境如何体验、处理和言谈入手。田淑晶聪慧,明白和认可了我的意思后,必有调整和改变。这绝非人人均有的能力和品质。二是她善于学术总结和反思,顾旧开新。顾旧就是总结。得失藉总结而心里体悟,开新有了方向和借鉴。这也是品德学养的体现。我已得知她的国家项目结项成果正在校对出版当中,出版社为中华书局,书名为《文心与禅心:中国诗学中的空思维与空观念》。此结集是经过反复修改打磨,更有反思总结。所谓开新,指未来研究目标。她曾经向我细述未来的研究计划。作为导师,我以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业已进入学术堂奥之人才可拟定出那样的计划,可见田淑晶的学术未来可期。

注释:

{1}梁启超有言:“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详见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8页。“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目前笔者没有查到确切出处,应为20世纪人受梁启超之启发而说的。

{2}{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8页、第76页。

{4}“理智化过程”及“(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为马克斯·韦伯《以学术为业》中语,详见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6—25页。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佘   晔

猜你喜欢

学术文学思想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文学小说
文学
阿吾(一首)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