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晓畅与蕴藉之间

2021-05-17王一川

文艺论坛 2021年1期

王一川

摘 要:《大地颂歌》以新的歌舞综艺剧样式开拓出丰盛的意义空间,奉献出一组动人的时代精神图谱或时代精神肖像,是一部具有浓烈的当代精神色彩和鲜明的地缘美学特色的歌舞综艺剧。期待以中国艺术美学之兴味蕴藉传统为标准,妥善化解歌舞与朗诵之间、特别是晓畅与蕴藉之间的矛盾,不断打磨出更优质的演出版来。

关键词:《大地颂歌》;歌舞综艺剧;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兴味蕴藉;晓畅与蕴藉

要理解舞台剧《大地颂歌》的意义,其艺术形式探索在整部作品的意义建构中的价值,无疑是关注的焦点之一。应当看到如下事实:正在中国大地展开的脱贫攻坚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事关中国民生大业的浩大而深远的当代历史事件,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其无可否认的重要影响力。其间,已经和正在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人和事,应当属于值得中国艺术界倾情倾力书写的当代社会现实故事。但是,要选择怎样一种合适的艺术样式,并在两小时时长内尽情表现,取得刘勰所讲的那种“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美学效果,显然难度很大。因此,在这个素材如何表现的意义上可以说,这里重要的与其说是说什么,不如说是怎样说;与其说是讲什么故事,不如说是怎样讲这个故事。也就是说,究竟选择怎样的艺术样式及其具体的艺术手段,才能完美地表现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故事,这里的艺术形式选择和创新举措,就变得十分关键了。这样意义上的艺术形式探索显然已经不再是平常人们说的单纯艺术形式创新了,而是那种使得宏大的、具有历史感的思想内容被完美表现的艺术整体创新。就这点来看,湖南创作出这么一台精彩的感人之作是及时、晓畅和有效的,你即便想尽量带着旁观眼光去不动心地看,也不得不多次被剧情本身所打动,因为你自己就置身于当今这个正在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历史的时代语境中,是其中不可分离的一员。

简要分析这部剧动人的原因,可以看到,《大地颂歌》以歌舞剧为主样式,在其中融合了其他多种艺术样式和手段,综合叙述驻村扶贫干部龙书记和村民们一道实施脱贫攻坚的故事,堪称一台具有浓烈的当代精神色彩和鲜明的地缘美学特色的歌舞综艺剧。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如下一些来自观剧现场的直观感受。

首先印象深的无疑是这部剧在艺术样式上的创新特色,即歌舞剧主样式加上报告剧、风光展示剧、合唱队以及大量实景图片等多种艺术样式元素,最后还有原型人物在角色牵手下直接到舞台现身等处理方法。这种以歌舞剧为主样式的综合艺术样式创新,可以满足一种超级丰盛的意义表达需要。创作者们在创作的时候,想必曾经面临很多选择,其间经历了若干次实验和磨合,例如这样的意义要表达,那样的意义要宣传,这样的意义该不该表达以及如何取舍等等。相信他们是在费了很大的心思、作了若干次尝试和比较后,才找到了目前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歌舞剧为主样式的综合艺术样式(还可以继续实验下去)。其开头序曲为《浏阳河》,显然是要以这首全国知名的湖南民歌旋律,去点明湖南在当代中国脱贫攻坚行动中的象征意蕴,由此赞颂湖南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在全国脱贫攻坚行动中的“首义”作用。第一幕“风起十八洞”和第二幕“奋斗”重点叙述十八洞村村民在龙书记带领下围绕改种猕猴桃这个中心事件而实施脱贫行动的过程,表达出扶贫先扶志的题旨。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转而叙述支教王老师帮助留守儿童小雅上学以及组织合唱队的故事,传达出教育扶志、志智双扶等意义。第四幕“一步一千年”和第五幕“幸福山歌”则从十八洞村扩展开去,分别叙述易地扶贫搬迁和婚恋扶贫等情节,还涉及医疗扶贫的内容,拓展了意义表达空间。第六幕“大地赤子”更是将发生在湖南其他地方的义务扶贫人王新法、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的事迹汇入进来,其尾声“在灿烂的阳光下”讲述产业分红的十八洞村村民们为前往北京参加国庆70周年观礼活动的龙书记送行,有意运用了全省性和全国性视角,更加着力地拓宽全剧的意义表达空间。同时,还运用主人公龙书记的扶贫日记这个方式去展开故事讲述,既增加了第一人称叙述的个人性、地域性、现场性和亲切感,还体现了表现范围可开可合、可大可小的灵活性和涵盖面。

这样,该剧融汇了歌舞剧、报告剧、朗诵剧、展示剧、电视综艺节目、大型文艺演出(该剧编导有着大型文艺演出编导的经历),还有访谈节目和实景演出等众多样式。如此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元素被综合到一台演出中,确实是一种新的综合艺术样式创新。其实也可以说,每一种艺术样式元素的汇入,就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创作方所需要传达的特定意义在艺术形式上的植入。例如,舞台背景图片样式、朗诵样式、访谈样式、乃至原型人物登台亮相等,实际上都分别成为承担不同意义的意义载体。这表明,任何一种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都不是固定的、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而是永远在创新的路上,永远都在为新的表达需要、挣脱旧形式束缚而向前推进。这一点令人印象颇深。

进一步看,該剧在艺术创新上还有若干可以挑出来说的地方。一是呈现出多线并举而主线鲜明的特色。在探寻形式与意义创新的时候,该剧在叙事线索层面上是作了有主有次、丰富多样而又主线突出的构思的。其具体方法在于,以龙书记的故事线索为中心情节去组织叙述主干,辅之以其他扶贫人员事例,像支教王老师、义务扶贫人王新法、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及其家属等,如此编织成一台叙事线索多样而丰富、同时又主线凸显的故事,各个方面都配合得体,短时间内调配到这样的程度已相当不容易了。再有就是塑造了一些感人的人物形象,例如龙书记、支教王老师以及小雅奶奶等。特别是饰演小雅奶奶的演员表演到位,那种颤颤巍巍的步伐以及表情,都拿捏到位,表现力生动感人。还应该提到湖南地缘美学传统的调用。整部剧始终注意彰显湖南地缘美学风貌,如背景布置、湖南方言、苗族民俗,还有观众熟知的湖南民歌《浏阳河》等。从开头到结尾的鲜亮的地缘美学风貌,在湖南民情风俗、时代风貌的表达上体现出应有的力度。

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创新,就应该有它们所为之服务的什么样的意义表达,后者才是最要紧的。该剧正是通过上述艺术形式创新而实现了丰盛的主旨或意义的晓畅表达,艺术地展示了多样而全面的扶贫方式和扶贫经验。这里既有经济脱贫,种猕猴桃;又有教育扶贫,小雅要回到学校上学;还有医疗扶贫,小雅奶奶要到镇上医院公费医疗。同时,还有异地搬迁扶贫、婚恋扶贫、赞美扶贫干部的牺牲精神,还有他们家属的理解、感动和前赴后继的精神传承等。这个剧想要表现的意义很多,把这些方面都组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整体。从舞台效果看,观众的多次掌声表明,演出相当感人,奉献出一组精彩动人的时代精神图谱或时代精神肖像。

不过,作为一名观众,我难免想得更多一点:这部剧似乎不应该满足于眼前的短期目标,而是需要着眼于中国当代文艺高峰建设这样一个长远目标,向更高的标准迈进。从这个长远目标来看,该剧还存在一些可以继续探讨、改进和优化的地方,由此而磨砺出一个更加精妙的艺术界演出版来,更多地考虑为后代艺术观众、为若干年后的那些我们尚不知晓的人们留下一部经得起他们品评和回味的经典歌舞剧来。艺术史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文艺高峰固然可以由当世承认,但也有不少高峰之作仰仗后世追认。而无论是当世承认还是后世追认之作,真正的文艺高峰之作无一例外地都必须依赖于或等待后世的承认,那样才真正具有确切的传世资格或不朽地位。换句话说,一部好剧是需要不断打磨的,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短期需要,更要预先考虑或预判后代人的可能的长远期待,如此编织成一条可以向未来生活世界延伸的艺术创作与接受的美学传播链条。

为此,这里不揣冒昧地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期待它在现有优良基础上凝练得更佳。首先是现在说的和朗诵的部分略多了些,最好让它们尽可能多地改编为歌唱样式和舞蹈样式。关键处还应该唱出来和跳出来,一旦换成说话和朗诵就主次倒置了。特别重要的是,歌曲要好听易记、舞蹈要好看动人。再有故事主线以及主人公的形象还可以更加清晰、显著和感人。一部舞台剧要立得住、要传世,一定是它的人物形象立得住,具有传世的魅力。应当尽量给主人公的行动设置更大和更严峻的阻碍,以便让他的人物性格在冲破阻碍过程中显示得更充分和饱满。现在的处理中,除了龍书记拿出自家15万元垫付印象深外,其他就有些模糊了,后面如果接着出现难度更大的情节,可能就更能显示出他的性格魅力来。还有的一点在于,一些细节可以有更加明显的渲染。开头就重点说出过被村民书写以及后来又交代说已经被该村民自己主动擦掉的那个标语,现场观看时内心期待舞台上会随即展示出那个标语的图像来,但没有;等到后来也只是口头说被擦掉了,但预期中的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体验时刻没有如期到来。这应当是全剧的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细节,具体地说是一个有助于刻画和烘托主人公龙书记性格及其在村民中的影响力的关键细节。希望下次演出时能改用有视觉冲击力的标语图像来展示。

最后,也许是最不容易的调整处,就可能是它的主题表达句过多和过于晓畅了,这就具体地表现为晓畅与蕴藉之间的矛盾。这部歌舞综艺剧有时把想要表达的意义不是让歌唱唱出来、不是由舞蹈舞出来,而是用口头媒介直白晓畅地说出来;不是始终通过人物言行即故事间接而蕴藉地传达出来,而是被说话所说出来或朗诵出来;还有时甚至是过于直露地和重复地从外部植入。这些都是观剧过程中一边看、一边悬在心里的。能不能让它们不是如此晓畅而是变得蕴藉一些?按照中国艺术美学传统,一部好作品是需要有兴味蕴藉的,也就是既要有能够唤起观众浓厚兴味的新东西,同时更要有让观众真心感觉含蓄或蕴藉深厚的东西。好的艺术品不应当把话说完、说满,而应当适当留有余地、余意或余音,更不宜让思想过于晓畅或直露,而应该含蓄蕴藉,更多地让观众自己去慢慢体味,最好能够看完以后还慢慢品味,越品越有味。就像陶渊明和杜甫的诗、《牡丹亭》《红楼梦》等好作品,大家明明知道它们有主题思想,甚至知道它们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但是要说一个全都赞同的权威版本来,却又感觉说不出、道不明、点不透,深不可测,兴味无穷。如果这部剧还可以有如此丰富的意味,能激发观众去主动品味,进而道出更多的被蕴藉的意义来,岂不更佳?像《雷雨》和《茶馆》等作品需要不断更新演出版、令不同时代的观众产生感动和回味一样,好的歌舞剧也是可以不断更新、常演常新的,让不同时代的观众感受到其兴味蕴藉的力量,而又回味无穷。《大地颂歌》同样也可以在经过多次演出和修改后,在不断听取观众和行家意见后加以取舍,打磨得更加蕴藉有味、也更加精妙,从中推出相较而言的优质演出版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本栏目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