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竹叶、淡竹叶及竹卷心考辨

2021-05-17陈守平张靖也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淡竹叶本草纲目竹叶

陈守平 张靖也

中药竹叶、淡竹叶及竹卷心在商品市场中存在有药材基原混乱、临床应用作用不清的现象。《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1]收载“淡竹叶”。此外,《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2]附录中也收载有“竹心”。部颁标准及地方标准中亦收载有“竹叶”药用部位类似的药材品种存在混乱。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古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此类药材在古代本草和现代文献中的记载进行考证,明确药材基原、功效主治特点。“竹心”应为各种竹亚科竹类植物的卷而未放的幼叶。这里强调“卷而未放的幼叶”是与各种“竹叶”有所区别的。上述法定标准收载的“竹心”、“竹叶卷心”、“竹卷心”之名称在文字含意上确有近似,都含对形状描绘之意。为避免混淆作者查阅相关文献,认为“竹心”、“竹叶卷心”、“竹卷心”均属从古代本草中“竹叶”演化而来,而各种法定标准及文献中所载的基原又都不一致,特别是“竹卷心”一名部分地方标准[3,4]将其收入“苦竹叶”的[别名]项下已造成与《湖南省中药材标准》[5]收载之“竹卷心”出现了同名异物之现象。建议规范药名,重新规定基原及药名,改变目前的混乱状况。

1 竹叶与淡竹叶考辨

1.1 竹叶 竹叶为常用中药,味甘、淡,性寒,有清热除烦、生津的功效。首载于《神农本草经》[6]列入中品“味苦平。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名医别录》[7]中首次记载了“淡竹叶”“味辛,平、大寒。主治胸中淡热,欬逆上气。”与堇(音)竹叶、苦竹叶一起收载于竹叶项下。《本草图经》[8]曰:“堇(音)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宋·寇宗奭《本草衍义》[9]记载竹叶“凡诸竹与笋,性皆微寒,故知叶其用一致。《本经》不言笋及苦竹性,若取沥作油,亦不必强择也。张仲景竹叶汤用淡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0]中引用了孟诜的话:“竹叶,堇(音)、苦、淡、甘之外,馀皆不堪入药,不宜人。淡竹为上,甘竹次之。”综上所述,从《神农本草经》至《名医别录》问世之前,药用竹叶并未细分,泛称竹叶。从南北朝以后开始有堇(音)竹叶、淡竹叶、苦竹叶、甘竹叶的分类记载。《本草纲目》中记载“竹惟江河之南甚多……大抵皆土中苞笋,各以时而出,旬日落箨而成竹也。茎有节,节有枝;枝有节,节有叶。叶必三之,枝必两之。根下之枝,一为雄,二为雌,雌者生笋。”根据有关生长特点及形态特征结合有关文献报道[11]《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竹的原植物应有三种即:①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②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et Zucc);③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均为栽培品种,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

1.2 淡竹叶 淡竹叶首载于《本草纲目》[时珍曰]:“处处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随时采之。八九月抽茎,结小长穗。”从此以后淡竹叶进入医家的视野。清.陈淏子著《花镜》[12]:“淡竹叶:一名小青,一名鸭跖草。多生南浙,随在有之。三月生苗,高数寸,蔓延于地。紫茎竹叶:其花俨似蛾形,只二瓣,下有绿萼承之。色最青翠可爱土人用绵,收其青汁。货作画灯,夜色更青,画家用以破绿等用。秋末抽茎,结小长穗,如麦冬而更坚硬。性喜阴。”显然淡竹叶其植物特征与明代以前古籍中记载的竹叶有着明显的区别。《植物学》[13]将禾本科通常分为2 个亚科,即竹亚科(Bambusoideae)和禾亚科(Agrostidoideae)。《中华人民共和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ongn)的干燥茎叶。”《药典》认为,淡竹叶基源属禾亚科,系多年生草本。而取用竹叶的淡竹、桂竹、苦竹则属于竹亚科,系常绿乔木或灌木。竹叶与淡竹叶二药来源中均有称之为淡竹者,虽然原植物名称相同但其实并非一物属同名异物现象。

在全国很多地区把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也称为淡竹叶。鸭跖草始载于唐代《本草拾遗》中,它的异名多达50 余种。《本草纲目》将其与淡竹叶分开记载。现在以鸭跖草为中药名应用,与淡竹叶很容易区分。还应强调的是,现在市场上的淡竹叶商品中除了药典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中华淡竹叶(Lophatherum sinense Rendle)及刚竹属植物的叶(带小枝)应注意加以区分。

2 竹卷心来源与功效的考证

竹卷心始载于清·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14](刊于1711年)称“竹针”,用来“治火伤圣药,取竹卷里未开之叶存性开油。”清·叶天士《本草再新》[15]中记载有竹心“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肝二经。清心泻火,解毒除烦,消暑利湿,止渴生津。以心除心兼取其清润耳。”清·黄宫绣《本草求真》[16]中记载有“专入胃、心。体轻气薄,味甘而淡,气寒微毒。据书皆载凉心缓脾,清痰止渴,为治上焦风邪烦热,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一切中风惊痫等症。杲曰:除新久风邪之烦热,止喘逆气胜之上冲。无非因其轻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入心,寒能疗热故耳。然大要总属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也。叶生竹上,故治上焦,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乃假其辛寒以散阳明之热邪也。竹生一年,嫩而有力者良。心尤妙。”清·吴瑭《温病条辨》[17]中记载的“清宫汤方”中也用到了“竹叶卷心”。方论中记载:“竹叶心锐而中空,能通窍清心,故以为佐。”以上文献中仅记载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并未规定入药的竹的类型。根据《本草再新》对竹卷心性味归经的记载“味苦,性寒,无毒”与《本草纲目》所载苦竹叶的性味归经“苦,冷,无毒”相一致。可见竹卷心的临床应用从清代开始由苦竹叶演化而来,其清心泻火的作用比苦竹叶更强,并被后世温病学医家沿用至今。另外《中药材手册》1959年版[18]、《北京市中药材标准》1998年版[3]及《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02年版[4]都将竹卷心收载在“苦竹叶”的[别称]项下。综上分析,可以推知竹卷心的来源应为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的卷而未放的干燥幼叶。在功效主治方面清心泻火的作用比苦竹叶更强。

3 竹叶、淡竹叶及竹卷心的比较

竹叶、淡竹叶及竹卷心三类药材从商品名、原植物来源、气味、功效主治方面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竹叶、淡竹叶及竹卷心的比较

4 小结

综上所述,竹叶、淡竹叶及竹卷心从原植物来源及临床功效上应分为三类不同的药物品种。以上三类中药材品种的混乱现象分析其原因:有原植物来源种类相似分辨不清造成的;再者命名不统一、不规范,同名异物问题也是造成混乱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些品种的功效主治上也有近似之处,有时医生的处方中有相互替代的现象。为保证安全合理用药,作者认为在中医临床及中药材流通领域,对此三类药材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应用,不应混淆。

猜你喜欢

淡竹叶本草纲目竹叶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淡竹叶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载在竹叶船上的童年
竹叶沟怀古
学包圆锥粽
淡竹叶消暑除烦功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