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型医护一体化护理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价值

2021-05-17刘玲玲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医护支气管哮喘

刘玲玲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能够导致肺功能的可逆性下降,但患儿对疾病的认知能力以及自我行为管理能力通常较差,无法有效控制病程进展,影响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1,2]。科学规范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抑制支气管哮喘患儿发作频率,对于改善患儿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将家庭型医护一体化护理用于管理儿童支气管哮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7月~2020年8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支气管哮喘患儿共90例,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5±2.23)岁,平均病程(3.60±2.09)年,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1±3.67)岁,平均病程(3.41±2.54)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家庭型医护一体化护理,具体内容:a)家庭式病区护理:①家庭型医护一体化护理以医疗机构作为诊疗服务的保证,为患儿提供治疗服务。②治疗期间开展专家讲座、病例宣讲及健康教育,专家讲座每月举行一次,系统讲授哮喘病发病机制、诱发因素、哮喘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预防方法、哮喘发作时先兆及处理;病例宣讲每周举办一次,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宣讲儿童哮喘防治及并发症处理;健康教育通过病房查房、电话或短信联系,每周不定期对家属进行疾病认知教育两次以上,主要告知家属注意患儿夜间期间睡眠保暖,减少病房内陪同人数。③护理人员与家属一起将患儿病房参照家庭环境进行布置。针对年龄较小患儿住院期间容易哭闹、焦躁不安等问题,护理人员保持和蔼态度对患儿给予心理安抚,每周一次,每次通过小卡片或动画视频在安抚患儿情绪的同时,寓教于乐,指导患儿正确用药,教会患儿自行监测病情,记录哮喘日记,哮喘日记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日期、天气变化、症状、白天症状和夜间症状次数,诱发因素、哮喘药物、用药剂量、饮食等。对疾病自我管理较好的患儿给予奖励,包括纸剪红花、五角星、手折帆、千纸鹤等。b)构建家庭互助支持体系:①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每天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通过拍背、翻身促进患儿排出痰液;对患儿口腔食物残渣进行护理保持卫生;同时特别注意对患儿会阴、内衣等进行清洁。护理人员护理操作的同时向家属介绍护理技巧,指导家属护理操作。②由护理人员负责指导患儿家属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包括对哮喘病情的识别能力、病情程度及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措施。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及家属正确使用呼吸峰流速仪:患儿站立手持峰流速仪,深吸气将峰流速仪置于口中,口腔吸紧口器,尽可能快速用力地吹气,用爆发力吹,准确记录结果。鼓励患儿持续记录每日哮喘病情特征,发现问题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家属应该为患儿营造一个不吸烟、无家具异味、空气洁净的家庭环境,避免接触可能诱发哮喘的过敏源。③巩固医护护理。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儿生活习惯,治疗过程中积极鼓励患儿表达感受。每周护理人员需与家长进行认真沟通,纠正家属对于疾病的错误认知。由责任护士对患儿进行全程随访,于出院第1个月每周1次,第2个月每2周1次,并每月家访1次。两组均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记录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再入院次数及住院时间。采用焦虑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儿心理状态,采用儿童生存质量量表PedsQLTM3.0评价生存质量,评分越高提示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发作次数、再入院次数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表2 两组急性发作次数、再入院次数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SAS、SD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SAS、SD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近年来,在医院的环境中模拟家庭生活效果,将医疗-家庭护理有机结合起来的护理模式逐渐得到医疗机构的认可,该种护理策略强调了家庭功能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与情绪,提升治疗效果[4]。此外,联合儿童家属对其疾病进行管理不仅可以缓解医疗机构的诊治负担,还能有效提高哮喘患儿疾病管理质量。本研究采用家庭型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哮喘患儿实施健康管理,通过与对照组患儿进行比较发现,家庭型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更够降低哮喘发作频率,改善哮喘患儿不良心理情绪,提高生存质量。家庭型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构建的以医疗机构为保证,家庭为单位的疾病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哮喘患儿接受更加及时的病情监测,通过每日记录哮喘疾病情况等有效发挥医疗-家庭服务中心的优势,响应分级诊疗政策,能够保证疾病管理更加精准。督促家庭成员定期复诊对于实现哮喘发作频率的控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以家庭为单位的疾病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患儿及家长疾病监测及评估能力,其自我疾病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有效缓解不良心理情绪,还能提高患儿治疗及康复积极性。在实践工作中保证医疗-家庭护理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病情监测的连续性对于实现哮喘疾病控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家庭型医护一体化护理能够有效实现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疾病控制的服务目标。

猜你喜欢

医护支气管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