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2021-05-14孙凯辰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营经济投融资创新

孙凯辰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从民营经济内部来看,存在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存在税费负担过重、投融资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完善制度体系、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创新、放宽准入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营经济;政策环境;投融资;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03-0062-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提升,竞争地位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

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更善于捕捉市场信息,能够较好地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但是民营企业自身也存在较多的弊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内在制约因素和外部环境问题,从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

(一)民营企业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民营企业创立初期,规模较小,凭借企业主个人的能力和亲戚朋友的帮助能够较好地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家族式管理方式和管理者有限的能力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甚至有少数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家族式管理方式与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使得部分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者决策质量低下。这种情况下,企业一些制度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制度效应,奖惩制度更是难以执行,员工的主体意识较差。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就会受到限制,难以做强做大,难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二)民营企业人才匮乏

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匮乏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以辽宁省为例,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管理上集权,小农意识严重,限制了高级管理人才才能的发挥,导致高级管理人才的流失。辽宁省的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稀缺,在人才引进上没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巢好筑,凤难求”,企业即使付出更多的薪资和关怀也难以吸引人才,同时也存在着“宁肯到国企挣3000元,不愿到民企挣5000元”的情况。

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不断扩大,一大批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等纷纷加入到民营企业家行列,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的市场需求,我国的部分民营企业家还存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部分民营企业家存在文化程度较低、决策管理全凭经验,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意识,眼界不宽、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足,思想道德境界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这种状况不改变,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三)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的匮乏,研发能力和研发资金的不足,导致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和技术水平滞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成长、分化于个体户或者专业户,起步水平不高。民营企业所从事的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的生产装备、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比较低,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没有实现现代化生产,仍然是处于手工劳动或者半机械化操作状态。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不具备核心技术,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高新技术企业都缺乏核心技术。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仍然处于模仿产品的阶段。企业之间的低技术重复投资严重,多是承接大型國有企业替换下来的陈旧设备和转移下来的落后技术,难以取得更高的利润,难以占领产业链的高端。

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高精尖人才的努力,民营企业对于人才的吸纳有着先天的不足,资金、设备、待遇等差距削弱了民营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创新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企业转型缓慢,对经济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4-5

(四)民营经济投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我国的民营经济投资产业结构失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行业准入限制。在近30个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诸如大型基础设施、机械制造、金融保险、科教文卫等都是“限进”领域,而只有一些传统产业如家电、纺织、餐饮和房地产等行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民营经济投资呈现严重的结构不平衡。二是民营资本的短期趋利性。民营资本缺乏长远性的规划,往往哪里赚钱往哪里跑,什么赚钱快干什么,而这种趋利性又使民营企业丧失对长期利润的信心和动力。三是外部投资环境限制。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是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和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往往都会选择外部环境良好的产业投资发展。[2]以上原因造成了民营经济投资产业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优化调整民营经济投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二、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一)民营经济税费负担过重

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我国的民营企业税收负担相对较重。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优惠,国有企业也有一些减免税的优惠,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民营企业实行“双重税赋”,“它的利润除了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外,投资人还应从企业的收益中按20%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外商投资企业不仅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还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3]11-13。2018年12月完成的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税费负担仍居高位,减税之后仍然“费感”强烈,接近70%的民营企业认为税费成本没有显著降低。同时,民营企业的社保负担比重过高。“我国民营企业社会保险缴纳平均为125万元,占所有税外负担的一半,占税收负担的22%,占全部税费负担的14%。”[4]2019年1月1日起,我国的社保征缴机构变更为税务部门,这一改革措施实施后,社保征缴将更加严格和规范,这势必增加企业的社保缴存压力。

(二)投资、融资环境仍未得到改善

民营资本在进入一些领域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我国的法律法规除了在少数行业明令禁止民营资本进入,并对部分行业有多项管制审批限制规定外,对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并没有特殊的歧视性规定。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行业垄断、部门与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对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我国的民营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普通日用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商贸流通、建筑、餐饮服务业以及国家准许进入的其他一般竞争性行业,产品的附加值低,竞争激烈。民营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仍然不健全,配套不足,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仍然缺乏相应的投资、金融、财税等配套政策,保障力度不够。

融资难、资金匮乏依然是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渠道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很多民营企业选择通过民间借贷等方式进行融资,这种借贷方式融资成本高、纠纷多,严重者甚至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所以,与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相比,信贷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还偏低,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相对较少。有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50%到60%靠自筹,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分别只占15%左右,来自国家预算的投资不到1%,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是极不相称的”[5]64-66。2008年以来,央行通过定向降准降息、创设金融债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并非所有的民营企业都能够从中受益,一些经营情况较好但是缺乏抵押物的企业或者是轻资产的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在直接融资方面,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非常困难。

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一)完善民营企业制度和管理体系

1.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都能做到产权明晰,但是多数民营企业属于自然人产权,即企业归个人或者家庭所有,产权结构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调整产权结构使企业股东多元化、社会化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进而加快企业发展。在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吸纳员工入股,有利于形成新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进而鼓励员工,吸引人才,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具备一定规模的成长性高的民营企业,可通过股权改革,提高企业经营活力,激发员工积极性,向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2.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我国的民营经济中有大量的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方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式管理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民营经济更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据调查,“辽宁省辽阳市的民营企业中有75%是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管理层中有40%左右的人员属于家族或亲属,而企业财务管理权90%左右控制在家族成员手中”[6]。民营企业要向规范型转变,首先就是要转变这种家庭式管理方式,打破“一人包打天下”的界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创新。企业管理者应树立人才观念,多面向社会招聘和选用人才,改变仅任用亲戚朋友的陈旧观念。尤其要招聘人才充实管理和技术岗位,要对人才给予充分的信任,对其进行有效激励,使其所得收益与他们的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相挂钩、相匹配,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3.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中,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不足,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主要依靠的仍然是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的大量投入。而与此并存的是,经过多年积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集约化经营的条件,技术进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应注重转变经营方式,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增加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尽量向产业链的高处攀升,取得更加丰厚的利润。加强企业的精细管理,最大程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促发展,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实施人才战略

1.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发展。落实各项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并支持民营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提高人才服务水平,为他们解决好医疗保障、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深化校企合作,鼓励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与办学特色,结合企业发展与新技术推广的需要,联合培养企业稀缺人才。

2.注重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家素质的提高。首先,科學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建立正确的民营企业家绩效测评指标体系,合理评价其经营业绩和社会贡献,统一对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认识,树立高素质导向。其次,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统战部门和工商联组织等要结合实际需求,经常举办民营企业家管理培训班、专题培训班、外出考察培训班等,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思想素养等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造就出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现代企业家。最后,倡导民营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改变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是民营企业所有者的狭隘观念。

(三)鼓励民营企业加强创新

民营企业要加强创新,除了自身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之外,还应该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相关机构等合作,积极参与或者独立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参与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攻关,从自身的技术需求出发,结合科研成果,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在进行科技创新或者技术转化的过程中,应加快向民营企业开放,保障民营企业能够平等参与科技项目的审核、标准的制定、成果的复审、成果的应用等。在创新人才引进方面一视同仁,支持民营企业引进国际上有知名度的、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畅通科技创新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的通道。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技术转型升级,通过技术领先,占领产业链高端,鼓励企业通过优化重组来做优做强,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四)创造宽松政策环境

1.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严格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宣传指导,提升纳税服务水平,确保降低增值税税率、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惠及每个市场主体,做到实质性降低民营企业税费负担。严格规范税收执法,优化执法方式,既要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逃税、避税,又要避免因为不当征税影响企业正常运作,要组织开展相关公共服务行业收费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切实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费用。[7]

2.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时,应注重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地位,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政府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之间可进行正常健康交往,但是要建立规范化的政企沟通渠道,细化交往的事项和范围,出台双方交往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清理审批事项,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政务公开,实行“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

3.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各种各样的竞争障碍,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的市场空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五)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融资机制

1.建立专门以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发展以中小微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健全服务民营企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度。“深化联合授信试点,鼓励银行与民营企业构建中长期银企关系。健全授信尽职免责机制,在内部绩效考核制度中落实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的监管政策。强化考核激励,合理增加信用贷款,鼓励银行提前主动对接企业续贷需求,进一步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8]

2.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逐步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银行机构加强续贷产品开发和推广,简化办理流程,合理提高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续贷业务比重,实现无风险企业“无缝对接”。鼓励银行机构行业内多形式合作,分领域、分区域、分行业制定信贷计划,创新金融产品,合理设置贷款期限,降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7]

3.建立民营企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民营企业的高风险是阻碍其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突出障碍,因此,推进银行信贷进入民营企业的关键环节是建立民营企业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首先,民营企业要尽快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形成产权明晰的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银行放贷应向民营企业倾斜,同时为减少风险,应主动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建立与民营企业的互动机制,在深入了解企业财务信息、资金流向等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合理评估企业的还贷能力。要加快建立社会信用识别制度,尤其是针对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个人的信用识别制度,多数银行对民营企业惜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了解甚至无法了解企业的信用情况。建立全社会的信用识别制度,强化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力求实现以诚信促进发展。

(六)放宽准入,调整民营经济投资产业结构

在市场准入上,要进一步放宽从业限制和经营领域,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都应鼓励和允许民营企业投资进入,并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尽快进入电力、水利、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市政设施等建设,对于电信、邮政、金融、保险等行业,也要降低准入条件,吸纳民营资本。在税种、税率、征税和退税上,要不分所有制,同等对待。在贷款种类、利率、取得贷款条件方面,不能因所有制不同而有所区别。

(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

任何一项政策出台,不管初衷多好,都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考虑实际执行同政策初衷的差别,考虑同其他政策是不是有叠加效应。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提高政府部门履职水平,在涉及民营企业的执法领域避免简单化,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搞政策“一刀切”。

参考文献:

[1]廣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南方民营企业发展研究院.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商界,2017,(5):84-89.

[3]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彭飞,吕鹏.民企税费负担总体上仍居高位[N].中华工商时报,2019-05-09(3).

[5]大成企业研究院.2017年民间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数据分析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6]邓镝,孙晓红.变革家族治理模式,激发辽宁民营企业活力研究[J].商业经济,2012,(15):35-36+92.

[7]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N].辽宁日报,2020-06-24(1).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2020,(1):8-10.

责任编辑  魏亚男

猜你喜欢

民营经济投融资创新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探析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