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与M蛋白、β2微球蛋白变化相关性研究

2021-05-14朱伯满成红青黄增艺朱万寿刘小莲吴韦龙陈家良

吉林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骨髓瘤疗程变化

朱伯满,成红青,黄增艺,朱万寿,刘小莲,吴韦龙,陈家良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广东 高州 52520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浆细胞恶性增生血液肿瘤,多见于中老年群体,随着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近年来MM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1]。MM具有完全缓解率低、复发率较高等特点,若不及时采取合理手段治疗,可危及生命。目前临床对本病的治疗手段包括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所有治疗方式均以化疗为基础,大量研究显示,以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eelcade+dexamethasone,VD)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在MM患者中治疗效果理想,完全缓解率较高[2]。临床主要通过对患者体内M蛋白及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变化监测,用于评价MM治疗效果,进而对疾病病情进展变化精准监测,便于医师尽早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分析MM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与M蛋白、β2-MG变化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8年8月~2019年9月抽取20例MM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8~76岁,平均(62.58±2.49)岁,MM国际分期体系(ISS)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9例,Ⅲ期5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中MM诊断标准,并经病理证实为浆细胞瘤;IgG>35 g/L,IgA>20 g/L;功能影像学检查显示>1处局部病灶性病变;均为初治患者;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患者及家属均知情, 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有化疗禁忌证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对研究应用药物不能耐受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剔除标准:中途退出研究者;临床资料不完善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以VD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方法:于第1天、第4天、第8天、第11天快速静脉注射硼替佐米1.3 mg/m2,于第1~4天、第9~12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 mg,3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于治疗第一疗程、第二疗程、第三个疗程记录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于第一疗程、第二疗程、第三个疗程分别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应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对患者β2-MG、M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对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与β2-MG、M蛋白水平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患者不同疗程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分析:第一疗程、第二疗程、第三疗程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疗程增加,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逐渐增加。见表1。

表1 患者不同疗程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分析

2.2患者不同疗程β2-MG、M蛋白水平变化:患者第一疗程、第二疗程、第三疗程β2-MG、M蛋白水平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疗程增加患者β2-MG、M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见表2。

表2 患者不同疗程β2-MG、M蛋白水平变化

2.3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与β2-MG、M蛋白水平变化相关性:将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作为因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β2-MG、M蛋白水平降低与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呈正相关性(r=0.254/0.271,P<0.05)。

3 讨论

MM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本病尚不能治愈,化疗为治疗MM的主要手段,含长春新碱的VAD化疗方案为临床治疗MM的传统方案,对肿瘤细胞杀伤力较强,但无法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3]。随着硼替佐米的面世,为临床治疗MM提供新的思路,其对多种类型癌细胞具有较强细胞毒性,多数学者认为以VD为主的化疗方案在MM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提升患者完全缓解率[4-5]。

M蛋白为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时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球蛋白,可引发高黏滞综合征,机体血清内M蛋白增加,IgA容易聚合成多聚体,可造成组织缺氧、血流减慢等[6]。M蛋白水平可有效反映肿瘤负荷及病情严重程度,为临床评价MM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治疗期间可对MM患者M蛋白水平进行动态监测,若M蛋白水平升高则表示患者出现病情恶化,若M蛋白水平治疗后显著降低,则表明治疗有效[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第三个疗程后M蛋白水平明显低于第一疗程、第二疗程,提示随疗程延长患者疗效越显著,M蛋白水平越低。

β2-MG为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为机体白细胞膜抗原Ⅰ类抗原的轻链,通常正常人体内β2-MG含量较为稳定,容易通过肾小球滤过[8]。MM患者因骨髓细胞倍增时间较快,使得血清内β2-MG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时β2-MG上升会更加明显。β2-MG与全身骨髓瘤细胞总数有密切关系,为一个有效的肿瘤负荷指标,可对肿瘤负荷及预后进行评估[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第三疗程β2-MG水平明显低于第一疗程、第二疗程,与M蛋白一样随疗程延长水平越低,分析可能与疗程延长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增加相关,硼替佐米累积量越高,对M蛋白、β2-MG抑制效果越明显[10]。将硼替佐米累积量作为因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与M蛋白、β2-MG水平降低呈正相关性。通过监测MM患者单位体表面积硼替佐米累积量与M蛋白、β2-MG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利于临床精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为下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证据。本研究因选取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出现偏差,今后还需大量样本研究方能取得更精准数据。

综上所述,MM患者体内硼替佐米累积量与β2-MG、M蛋白水平降低呈正相关性,即硼替佐米累积量越高,β2-MG、M蛋白水平越低,通过监测患者β2-MG、M蛋白水平变化利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骨髓瘤疗程变化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从9到3的变化
骨髓瘤相关性肾轻链淀粉样变1例
这五年的变化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