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及其必然性

2021-05-13朱贤哲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必然性悲剧

摘  要:《包法利夫人》是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本文将从《包法利夫人》的基本情节入手,从阐明爱玛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爱玛本人的欲望出发,阐述两个问题:爱玛的悲剧是什么以及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第二个问题就是爱玛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以及如果不可以避免那么导致其产生的必然性又是什么,笔者试图用更加广阔的视角和笔触来书写包法利夫人爱玛的悲剧。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悲剧;必然性

作者简介:朱贤哲(1987.12-),女,汉,广东潮阳人,硕士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2

1、前言

包法利夫人具有明显的双重想象叙事艺术特征。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爱玛对丈夫包法利先生的不满,丈夫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他平庸无趣甚至在爱玛看来简直不入流。爱玛极度不满于现实家庭生活的单调乏味,对理想生活和爱情有着强烈的追求。在不可抗拒的欲望控制下,他遇到了年轻的牧师莱昂和工业绅士鲁道夫,并与他们发生了婚外情,最终被抛弃自杀。福楼拜从想象叙事的角度出发,首先从一个与包法利夫人命运相似的现实生活事件——包法利夫人的原型出发,用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带给她的生活不满而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另外两个男子发生故事,从而最终造成了悲剧。在这一完整的故事中,作家充分展示出了其艺术想象的空间。除此之外,在作家建构的这一艺术空间中,人物本身也存在着理性和想象的活动,这主要集中在包法利夫人的想象活动中。甚至可以说,正是女主人公的想象力导致了故事本身的终结,毁灭性的后果不禁让人怆然。

伟大的作用来源于生活。福楼拜是著名的实现主义作家,而他描写的爱玛就是一个现实主义笔触下虚构的小说人物,但是真因为其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也让爱玛这个角色变得非常丰满和真实。法国作家左拉曾将评价过:“以《包法利夫人》为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的首要特征,是准确复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结构仅在于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秩序……最终是小说家杀死主人公,如果他只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悲剧,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其故事的悲剧性以及悲剧发生的某种必然性一直是文学界热议的话题。

2、《包法利夫人》的悲剧

2.1悲剧的诞生之因

悲剧诞生于个体的性格中,体现在周遭人物的衬托之中。爱玛的悲剧并不是由其个体导致的,在长时段的积累中,爱玛的性格、周遭的环境都给予这一人物以反向的影响:原有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生活的贪念和虚伪的满足、漫无目的的索取和最终的毁灭,所有的情节都指向爱玛最终悲剧的结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莱昂和鲁道尔夫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悲剧,其实文中的这两个角色和爱玛一样,如果说爱玛对于她的所作所为具有责任的话,那么莱昂和鲁道尔夫其实也应该对于自己的行为负责。毕竟出轨者和出轨的对象一样都会受到一系列道德的谴责。

从传统的道德上来看,爱玛的行为确实是道德败坏的,她不仅出轨还借高利贷,用着自己丈夫的钱不断地满足内心的挥霍欲望,最终导致毁灭性的结果。不过,也有不少读者认为但是,筆者认为文学作用往往是传递美感而不是道德评价。福楼拜在这其中表达就是一种现实美,读者群体之所以对爱玛这一角色有着深深的共鸣,主要就是由于这个角色的现实主义让每个人都在这一角色中看到了熟悉的东西甚至是自己。《包法利夫人》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就是细节的丰富和真实,真实到甚至人们都已经忘记了包法利夫人其实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人物。人们从包法利夫人身上看到了最为真实的人性的因素,这也是最终导致悲剧无法避免的最终因素。

2.2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必然性

2.2.1包法利夫人不可避免地婚姻现实

故事中的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对于自己的未来和婚姻充满幻想的漂亮女孩,她的眼界和接受的教育让她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文章的一开始我们了解到,其实在爱玛之前还有第一任包法利夫人,第一任包法利夫人的身份是一个有钱的寡妇,虽然包法利先生并不想娶这个年老色衰的女人但是却最终因为金钱选择了屈服。在这里其实为我们埋下了一个伏笔:至少在19世纪的法国,婚姻也是讲求门当户对的,这其实也就等于告诉我们:爱玛因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和后文中的莱昂或者是鲁道尔夫结婚,她就算不选择包法利先生,他也会嫁给一个和包法利先生差不多的人。最终的婚姻结果其实并不是爱玛选择的结果,表面上看,爱玛可以进行自我选择,但是实际上她的婚姻对象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

那爱玛能在不再爱包法利先生之后选择离婚吗?结果也很明显,她看似能够自由选择结婚或者是离婚,但是在19世纪的法国,离婚的女性其后半生往往也非常艰辛,社会当中的歧视,已经在法律中不受保护都会使得女性坠入无底深渊。在书中我们可以通过莱昂和鲁道尔夫的最终态度看出,爱玛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嫁给他们,更不可能选择和包法利先生离婚再嫁给他们,时代注定了爱玛在婚姻上的悲剧,而婚姻的悲剧又导致了爱玛最终无法存活的命运。

2.2.2理想和现实的猛烈撞击

爱玛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女性,她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她刚开始将自己的婚姻想得太简单,她将自己的命运鲁莽地托付给了包法利先生,她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其结婚的对象,直到最后他和包法利先生离开了乡下来到住处,她才知道,她所面对的是一种世俗无味的生活。她幻想着包法利先生是自己的白马王子,能让她体验到名流的生活,但是现实给了她无情的打击。她以为自己能居住在巴黎,体验贵族式样的生活,她甚至觉得自己结婚后就毫无疑问地会过上这种生活。当她发现真相的时候她开始选择扮演,她把自己想象成贵妇的样子,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品位,购买信纸和墨水笔,想像那些贵妇一样给别人写信以维持社交关系,尽管她并没有刻意联系的人。

如果爱玛一直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实她的生活并不会发现太大的改变,她的欲望也不会被点燃,她会依旧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中。但是,居住在集镇上的爱玛恰好能够看到她无法触及的生活状态和财富,这进一步点燃了她心中的欲望之火,这把火焰一经点燃就再也无法熄灭,直到最终它将爱玛整个吞噬。

现实和理想的冲击在遇到莱昂后开始了第一次强化。但是此时的爱玛并没有和莱昂在一起,她的羞愧之情还占据着上峰,她没有和莱昂走在一起,但是这无形当中刺激了她的心态,莱昂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让她为之着迷,他们情同意和。但是,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其实莱昂和爱玛不可能最终走到一起,巨大的身份差距注定他们只能做互相的情人,莱昂最后对于爱玛的态度也能清楚地看出这点。

2.2.3欲壑难填

最上流社會的向往进一步刺激了爱玛的欲望,她开始花着她丈夫的钱进行消费,此时的爱玛和莱昂分开,但是他很快又遇到了鲁道尔夫,鲁道尔夫相比较于莱昂,具有更高贵的身份,他甚至鼓励爱玛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在爱玛社会失范的边缘给爱玛鼓励。起初,爱玛是拒绝的,她并没有理会鲁道尔夫的言论,但是最终爱玛还是听信了鲁道尔夫的言论,再一次选择出轨并理所当然的开始过上奢侈的生活。如果说在和莱昂相处的时候爱玛本人还有一些顾虑,但是在出轨鲁道尔夫的时候,爱玛此时似乎经历了一次觉醒,开始放肆的追求自己的欲望,她无法克制住自己的内心。

在文中放高利贷的小商人的角色给了爱玛致命的打击。他在前期完全满足爱玛的所有需求,并将上流社会的标志物赊账给爱玛,助长了爱玛内心欲望的满足。她似乎根本不担心自己会还不上高利贷,因为尽管她自己可能还不上,她的丈夫或者是情人也能给她提供帮助。而实际上,爱玛又错了。在小商人开始对她恶语相向并要因为8000法郎无法偿还而将强行收走包法利一家的住房时,她的求助遭到了莱昂和鲁道尔夫的拒绝:前者选择彻底离开包法利夫人,而坐拥大庄园的后者直接告诉包法利夫人他没有钱。情人的冷漠、巨额的贷款让爱玛最终看清了整个世界,也看清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虚弱与无助,她最后选择自杀看似是她自己的选择,其实背后也是她自己的宿命。

3、总结

福楼拜曾经说是她自己亲手杀死了爱玛。福楼拜将爱玛这一形象放置在一个无法拒绝的社会大背景中,把她放置在一个现象和理想激烈冲突的交汇点上。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女性都会在这样的情节设置下走向毁灭的边缘。爱玛是令人唾弃的,因为她两次出轨并挥霍无度。但爱玛也是让人同情的,因为爱玛的悲剧具有必然性,本质上的爱玛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世界,有着自己想法的女孩。在故事情节中,她和包法利先生其实也在想办法让这个家庭好起来,但是事与愿违。当她发现自己无法改变周围环境的时候,能够让她过上理想生活的方式就是逃离她所处的场景。但是,爱玛所处的环境又是她无法逃离的,她的情人并不会和她结婚,身份的差距只会让他们分道扬镳。她的丈夫也没有足够的钱还清高利贷,8000法郎的欠款是她无法逾越的鸿沟。最终,她在悲伤和愤懑中死去。在故事的每一个阶段,看似爱玛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从而避免悲剧的产生,但真实情况确实这看似自由选择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宿命,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她被现实打败并最终坠入深渊。她的悲剧并不完全是她的性格造成,也并非都是来源于她自己的错误行为。如果从道德的角度来说,文中的爱玛和她的情人都应该受到谴责,而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文中情节的安排甚至是人物出场顺序都暗藏着福楼拜的隐喻:在现实的熔炉中,她没有选择,她的悲剧是注定的。

参考文献:

[1]李明道,吕洁.比较文学视域下女性在婚姻中的蜕变——以《我们仨》与《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形象对比分析[J].名作欣赏,2021(03):63-65.

[2]晏晖.论《包法利夫人》中的女性主义思想[J].名家名作,2020(11):122-123.

[3]赵晗.《包法利夫人》与《简·爱》的女性形象书写比较研究[J].品味经典,2020(10):6-7.

[4]王艺.对比《双城记》和《包法利夫人》的结局看狄更斯和福楼拜眼中的“理想公民”[J].名作欣赏,2020(18):165-166.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必然性悲剧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试论纳比画派分裂的必然性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