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治《恒岳志》历史地理学价值探析

2021-05-13高筱杰

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北岳恒山大旱

高筱杰

近年来,学者对古代游记的历史地理学价值研究如火如荼,如在《徐霞客游记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科学价值》一文中,于希贤探讨了《徐霞客游记》关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湖泊分布的记载所反映的历史地理学价值[1]。之后对各古代游记著作,诸如对《东京梦华录》[2]、《桂海虞衡志》[3]、《吴船录》[4]等的历史地理学价值的研究不断涌现。然而,目前学界对地方志书的研究略显薄弱,更多的是将其当作史料起支撑功能,而非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研究价值。地方志史书丰富多样,本文探析顺治《恒岳志》的历史地理学价值,有助于了解恒山地区的相关历史、地理情况,为弘扬恒山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信息。

一、《恒岳志》版本及作者

北岳恒山,历史地理区位独特,可视其为“交通战略之咽喉”“茶马互市之宝地”“信仰皈依之所”。万历四十年(1612),浑源知州赵之韩与山阴人王浚初纂修《恒岳志》(2卷),可惜已无残本。顺治十八年(1661),时任大同知府蔡永华和浑源知州张崇德二修《恒岳志》,分上、中、下三册。乾隆二十八年(1763),浑源知州桂敬顺三修《恒山志》,分五册十卷,其中大量篇幅是对前志的重复,之后再无修志之举。数千年来,朝代更迭、烽火明灭,真正关于它的记载只有四次,即万历《恒岳志》(已轶失)、顺治《恒岳志》、乾隆《恒山志》以及今人张剑波主编的《北岳恒山志》。今人的志书更多记载1949年后恒山地区的发展,对历史时期的恒山情况有所涉及,故对本文研究有参考价值[5]。本文主要以顺治《恒岳志》为研究对象,探析此志书的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价值。

张崇德,字懋修,永平府昌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张崇德时任浑源知州,力请朝廷将祭北岳的祀典由曲阳(今河北保定)移归到浑源。终在顺治十八年(1661)秋七月,朝廷在浑源举行了极为隆重的祀岳大典。作为守土知州,张崇德深为欣慰,遂与大同知府蔡永华搜集岳志残编,纂辑成帙,即顺治《恒岳志》。全书近六万字,分为岳纪、星纪、山纪、庙纪、祀纪、事纪、物纪、游记、文纪、碑记、祭文、考辩、疏纪和诗纪等。该书是典型的山志,不同于一般山水游记,作者搜集古今文人对恒山的记忆,以史书体例编纂,造就了《恒岳志》包罗万象之感。

二、历史自然地理价值

《恒岳志》记载了恒山地区丰富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恒山自然区位、明代气候状况、动植物种类等,有助于了解历史时期恒山的自然地理情况。

(一)恒山自然区位的记载

恒山坐落于今山西省北部,呈北东走向,横跨宁武、朔州、山阴、代县、应县、繁峙、浑源、灵丘、蔚县、阜平、涞源、曲阳等县,长约250千米,南北宽约21至50千米。海拔大部分为1700~2400米,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的天然界山,亦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天然分水岭。《恒岳志·山纪》载:“常山,……从朔州西折而东为宁武之天池,代之雁门、勾注,又东为覆宿、夏屋、茹越,书崖,突起于浑源州之南为恒山。自恒山南出为太行、王屋,西南尽于河;东出为紫荆、居庸,而东北尽于海。”[6]清晰明了地向读者展示了恒山的自然区位情况。

(二)明代气候的记载

恒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部分地区偏干旱。涉及其历史时期气候的记录多见于书中的《祀纪》部分,即官员祈雨,如“(正统九年)夏四月大旱……祈雨北岳”[6],“(景泰)四年春二月,恒阴积雪,遣太常寺寺丞丘晟祈祀北岳,秋七月大水……五年夏四月大旱……六年夏六月大旱……祷祀北岳”[6],“(成化)四年夏四月,大旱……七年春正月大雪……十三年夏四月雨雪……二十年冬十二月不雪……二十三年夏五月大旱”[6],“(弘治)四年春三月大旱……六年夏四月大旱……十年夏四月大旱……十七年夏五月大旱”[6],“(嘉靖)九年夏五月大旱,蝗为灾……十一年夏六月大涝……三十三年大旱……四十年蝗为灾”[6],“(万历十五年)秋八月朔雨雹伤禾稼”[6]。可见,明代恒山区域气候条件以干旱为主,且时常因旱致灾,这些记载皆有助于今人研究晋北地区历史气候地理。

(三)动植物种类的记载

恒山海拔高,气候的垂直变化明显,造就了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根据《恒岳志·物纪》载,笔者将动、植物种类整理为表1。

表1 《恒岳志》所载动、植物一览表

植物多属于中草药,《恒岳志》中收录的《道书福地记》里提到:“恒山有神草十九种,服之可度世。”[6]此说法虽有夸张色彩,但亦表明其某些植物药用价值极高。恒山素有“黄芪之乡”称号,这里海拔2000多米,加之其是沙质土壤,雨水适度,气温偏低,适宜黄芪生长,成为我国主要的黄芪出口产地。

三、历史人文地理价值

《恒岳志》记载了关于恒山地区的许多人文地理信息,包括恒山地区的建置沿革、风景名胜、军事功能等,对研究恒山历史文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一)建置沿革的记载

《恒岳志》记载,自汉高祖三年(前204)起便在恒山设郡;汉武帝时“以当山名郡”[6];东汉光武帝在此设常山关以对抗北方匈奴入侵;唐玄宗开元年间,恒山的军事地位受到高度重视,朝廷在此设恒阳军“以备突厥”[6];之后各朝均以恒山为军事重地,北宋“神宗熙宁八年割代北地界辽,以恒山为边界”,与辽对峙[6];明朝时修缮岳庙,举行祭祀祁雨活动。自此,恒山作为军事重地的功能稍弱,作为祭祀场所的功能增强。书中记载的历史沿革对研究恒山区域行政规划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旅游地理的记载

恒山,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以雄浑壮丽的山岳风光、奇特多彩的人文景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独特迷人的边塞风情吸引文人雅客。弘治三年(1490),时任浑源知州的董锡编纂《浑源州志·艺文卷》,其中载咏恒山景物的18首诗题为“恒山十八咏”,不少后人步其韵,作诗题咏,由“恒山十八咏”演变为“恒山十八景”。张崇德时又加上悬空寺,演变为“恒山十九景”,在《恒岳志·游纪》载:“悬空寺在山门北二里,磁峡西崖上,崖壁立如削铁,空中窍石,结构层楼,亥磴危梯,高入云汉,乃恒山第一景也。”[6]当地人言恒山景还有“云阁虹桥”“飞石窟”“姑嫂崖”“悬根松”等。《恒岳志·游记》中赞美恒山景观的佳句不胜枚举,如乔宇的《游恒山记》“其势冯冯煜煜,恣昇于天,纵盘于地”[6],寥寥数语将恒山的高耸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军事地理的记载

历代重视恒山,更主要的原因是其独特的军事地理区位——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错杂居之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地理分界线。在中国历史上,以恒山和太行山为脊梁,以内外长城为屏障的边塞地区,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记·赵世家》载:“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7]赵襄王接位后,依靠恒山天险将代国吞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引:“自恒山至代有飞狐之口、倒马之关,夏屋、广昌、五回之险。夫恒山挺峙于冀州之中,为东西屏蔽,岩谷高深,道路阻险,出奇者所必由也。”[8]从历史记载来看,恒山地区大的战争就不下千次。最直观的军事设施就是长城,而长城中段正是沿着恒山山脉修筑的。《恒岳志》记:“攻守要害……南包全晋,东跨幽燕,西控雁门,北经代郡。都之南以肩背扼边疆;都之北以嗌吭制中原,形势甲天下,真常山蛇矣。”[6]

四、结语

《恒岳志》大量记载恒山地区气候、物产等历史自然地理和军事、旅游等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这些珍贵的历史地理信息与情感记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修正相关正史的缺漏。书中《仙纪》部分记载了不少寺庙书院和奇闻异事,体现了恒山作为传统祭祀场所的重要地位;《游记》是历代名人对恒山的游历赞美,有利于丰富后人对恒山历史地理的感知;书中收录了百余首描写恒山的诗赋,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后人对于《恒岳志》的研究几乎未闻,其中,下卷以记恒山祀典移归的经过和朝臣有关的上疏、复议,历代帝王的祭文、各类立石的碑文等内容,这部分对于研究古代祭祀礼仪制度有重大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北岳恒山大旱
浅析《北岳安天元圣帝碑》书法风格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恒山引(外二首)
他是这样的恒山人
韩琦撰并楷书《大宋重修北岳记》
古北岳“寻古”
药草恒山和北岳恒山
重见天日
农业水危机
无量山泉润华叶——云南省南涧县烟草公司小水窖建设大旱之年显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