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项”实施现状与思考

2021-05-13陈钟文周瑞琼喻梦伊

天津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江苏省专项

陈钟文,周瑞琼,喻梦伊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江苏南京210042)

0 引 言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1]。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2]。近年来,江苏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引导青年科技人才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项”(以下简称“专项”)是江苏省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的重要举措,“专项”每年的申报数与立项数均位居江苏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之首。近年来,江苏80%以上国家杰青获得者曾得到过“专项”的支持,其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通过对“专项”的资助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已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不足,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为优化改进“专项”政策提出参考建议。

1 “专项”实施现状

“专项”通过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瞄准江苏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制高点开展创新研究,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为江苏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专项”分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3个项目类别,依次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需要形成梯度支持,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更高层次的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形成无缝衔接。

1.1 “专项”申报、立项及经费资助情况

2012—2019年,“专项”共计支持青年科技人才8 076人次,其中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00人次、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30人次、青年基金项目7 446人次,累计资助经费规模超过20亿元人民币。2013年以来,“专项”一直保持在每年立项1 000项以上,经费约2.8亿元(表1)。

表1 2012—2019年度“专项”申报、立项及经费资助情况Tab.1 Application, approval and funding of “special projects” from 2012 to 2019

1.2 行业领域、区域以及年龄层次分布情况

1.2.1 行业领域分布情况

“专项”支持的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基础学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方向,占比分别为23.3%、19.3%、17.4%和11.6%,既体现了基础研究的特点,也顺应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需求。

1.2.2 地理区域分布情况

“专项”支持的青年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具体情况为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占比约85.7%。苏中地区(南通、泰州、扬州)占比约5.2%,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占比约9.1%。可以看出苏南五市的立项数占到了总立项数的85.72%,远远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

1.2.3 人才年龄分布情况

获得“专项”支持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龄为31.2岁,其中:获得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的人才年龄<30岁的占该类的39.7%;获得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的人才年龄≤35岁的占该类的67.4%;获得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的人才年龄≤35岁的占该类的35.8%。可以看出负责人的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3类项目也形成了较好的梯度支持。

1.3 “专项”管理机制的完善措施

为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近些年江苏陆续出台和修订了多个政策文件,全方位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充分释放政策潜能,进一步释放科研项目对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功效。

1.3.1 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3]为加强科技计划“放管服”改革,2017年江苏省科技厅印发《省科技计划(资金)项目管理“放管服”改革工作方案》(苏科办函[2017]484号),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苏发[2018]18号),以及推出“科技改革30条”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扩大科研项目管理自主权、下放资金部分管理权限,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和限制条件,让科研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开展科学研究。

1.3.2 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和评价机制是科技计划项目政策导向的具体表现形式。2020年江苏省科技厅印发了《关于改进科技评价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苏科监发[2020]135号)。该文件引入分类考核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类别的科技活动,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以创新能力提升、标志性成果质量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强化评审评价的创新质量和绩效导向,立项评审突出对项目的前瞻性、战略性、先进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结题验收主要对项目合同约定的以标志性成果为代表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绩效评价重点对创新能力提升、标志性成果产出、人才培养、产业升级产生的长远影响等进行评价;适当降低论文、专利数量以及经济效益等短期量化指标的权重,对确需对论文进行评价的省科技计划项目,实行代表作制度。

1.3.3 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4]。为促进基础研究与产业跨越对接融通,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2019年,江苏首次启动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部署多个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支持领衔科学家开展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努力实现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借助该类项目的组织实施,探索 “包干制”的经费管理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支配权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经费预算构成。

1.3.4 加强科研信用管理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近年来,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在工作机制、制度规范、教育引导、监督惩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整体上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时有发生[5]。2019年,江苏省科技厅印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办法》(苏科技规[2019]329号),进一步完善了全省科技信用体系,在为科研人员松绑的同时,强化科研信用管理,在项目管理、机构建设、成果评审中,要求相关责任主体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并切实加强全过程的监督评估,将科研诚信建设要求落实到指南编制、立项评审、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科技计划管理全过程[6]。2020年,江苏省科技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压实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苏科监发[2020]319号),再次明确了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的有关事项。

1.3.5 引入尽职免责机制

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客观特点,项目研究失败时有发生,需要配套建立容错机制,以便让科研人员敢于在新领域和未知领域内开展科学探索而没有后顾之忧。2018年,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印发了《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苏科技规[2018]354号),文件明确了对勤勉尽责、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或其他不可预见原因,导致难以完成项目预定目标的,经同行专家评议认可或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承担单位和负责人予以免责,且不记入不良信用记录。对项目进行立项支持或经费资助,符合规定条件、标准和程序,但支持或资助项目未达到预期发展效果,相关领导干部和部门在勤勉尽责、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决策等责任。

1.4 探索建立更加丰富的青年科技人才服务支撑体系

在持续完善专项管理机制的同时,近些年江苏也在积极探索建立以“专项”为基础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服务体系,通过延伸服务链条,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挖掘政策服务潜能。

1.4.1 搭建青年人才学术交流的平台

为响应青年科研人员对学术环境的期盼,江苏率先在全国构建常态化的青年学术交流平台,通过搭建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广大青年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目前,已经举办了十几场“青年人才会客厅”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推动青年科技人才之间的内部交流、分享科研经验、共享科技资源和探寻合作契机,拓宽青年科技人才与外界的接触面,使其能够及时感知到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加快青年人才的成长速度。

1.4.2 撮合青年人才与产业需求的融合

2019年底,为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优势,服务企业创新发展,通过围绕“省杰青”为主线,遴选优质人才资源,构建了青年科技人才资源库和科技项目资源库,针对江苏省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组织策划了“杰青荟”系列服务活动,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深入产业园区、企业等创新一线,为地方科技产业发展、招才引智、科技招商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4.3 打通科技政策与需求的流通瓶颈

为满足青年科技人才对科技政策的需求,2020年自主研发了“科技政策精准推送系统”,通过智能匹配算法,针对每一位青年人才所处区域、从事专业领域等个性化特征要素,开展差异化的政策信息推送服务,将最新的科技政策及时、精准、高效地推送给青年科技人才,打通科技政策与科研人员的信息流通瓶颈。目前该套系统已经成功为有关人才和单位推送各类科技政策信息超过2 000条,取得初步服务成效。

1.5 “专项”实施获得成效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专项”在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专项”支持过的青年人才在科研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专项”作为青年人才科研第一桶金,既为青年人才的科研工作起步提供了及时的财力和物力保障,也极大激发了他们开展探索研究的热情,为人才进一步成长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以“专项”为起点的人才中,先后有50余人获得国家杰青称号,300余人入选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四青”人才称号。人才后续获得数量可观的国家基金项目支持和国家科技奖项荣誉,在全国各省名列前茅。此外在知识产权的获得和各类论文发表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大量的专有技术成功实现了转移转化,覆盖多个关键行业领域,已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2012—2019年“专项”的申报与立项情况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项目主管部门、承担单位以及青年科技人才等近130个科研主体开展网络问卷、会议座谈等形式的调研,根据各方反馈情况,梳理总结出目前“专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

2.1 支持力度尚显薄弱

江苏是人才大省,“专项”申报数已从2012年的1 626项上升到2019年的4 566项,但每年立项数依旧保持在1 110项左右,且总经费增加幅度不大,导致立项率连年下降,2019年的平均立项率只有24.3%,支持力度与江苏省的人才规模和旺盛的创新需求相比显得捉襟见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科技人才的申报积极性,急需拓宽支持来源渠道。

2.2 企业参与程度较低

目前,“专项”资助的青年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部省属高校,共计获得支持6 246人次,占总立项数的77.3%,而企业中的青年人才较少,仅获得支持206人次,占总立项数的2.55%(图1)。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青年人才相对较集中,同时对政策的获取和理解比较及时和准确,且单位内部有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项目申报的氛围比较浓厚。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中青年科技人才分布较分散,获得人才资助政策信息的渠道较少。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分离的状况,解释了科研与产业 “两张皮”[7]现象。

2.3 长效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对青年人才的支持主要是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尚未建立针对青年人才成长深层次需求的长效服务体系。项目以外的支持服务相对较少,且服务模式多是阶段性的,没有对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形成连贯性的引导和帮助,无法及时掌握和解决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效果。

3 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江苏在青年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的政策导向和“专项”政策实施现状,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相关建议供进一步完善优化“专项”政策作参考。

3.1 发挥“专项”引导作用,构建多渠道人才引培体系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中明确提出“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8]。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节点,是科研和市场的主要交汇点,其研发创新的方向和内容更加贴近产业发展需求,科研成果更加具有产业化价值,且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拥有较丰富的资金来源,在培养和引进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笔者建议可以进一步发掘“专项”对企业的引导作用,探索建立“政企”结合的人才引培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科技资源和支持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在企业氛围下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共性技术研究,构建“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人才引培支持体系。

3.2 利用“专项”导向功能,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

2018年,江苏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重点打造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显示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9],为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笔者建议通过建立指南学科优化机制,以满足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合理设置“专项”支持方向,并探索引入交叉学科支持方向,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科技人员聚焦江苏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创造一流科研成果,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基础。

3.3 延伸“专项”服务链条,构建系统化人才服务机制

在青年人才服务方面,笔者建议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丰富配套服务内容。在政府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人才培养,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跨学科、跨领域交流、成果供需洽谈等形式多样的服务,为人才成长打造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二是打造成长全过程跟踪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对项目执行、成果供需、服务渠道等方面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实现对人才成长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全面掌握“专项”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和完善不足之处,形成“专项”政策自我持续优化的闭环。

4 结 语

2018年,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0]。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关键,已经成为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竞争的焦点,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项”政策机制,充分释放政策引导作用,聚集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事业中来,多方协同推进,共同培育高质量的青年科技人才,为社会、经济、科技、产业等方面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江苏省专项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作品选登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