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事件 父母教养方式及人格特征与抑郁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

2021-05-13范玉兰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冲动性意念人格

范玉兰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5)

自杀行为是抑郁症的常见并发症。自杀者中,10%~40%患有精神疾病,剩下的大部分在精神烦恼下发生。与精神障碍相关联自杀者的50%~70%患有抑郁症,自杀死亡率达到12%~60%[1]。国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群体是自杀行为危险性较高的群体。大学生是这个群体中的特殊小组。当代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导致心理压力日益突出。因此,探求大学生自杀意图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自杀的早期预防和介入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内某所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共5 027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8~24岁,平均(20±2)岁。大一:2 096人,其中男995人,女1101人;大二:1485人,其中男758人,女 727人;大三:1446人,其中男697人,女749人。

1.2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筛选,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调查,对其中UPI>24分或选择题目8、13、16、25、26者进行贝克抑郁问卷(BDI)测试,其中大于5分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BDI、贝克自杀意念自评量表(B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冲动性量表(BIS-11)进行问卷调查。所有问卷均由调查人员直接发放,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调查人员说明研究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取得调查对象的理解,保证所得资料的真实可靠;对调查对象不理解的条目由调查人员统一指导解释;被调查者1 h内独立完成问卷,当场收回。然后调查人员对调查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有疑问及时重新询问核实,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有遗漏的项目及时填补。

根据调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抑郁无自杀意念组、抑郁伴自杀意念组和正常对照组。

2 结果

2.1抑郁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共选取UPI>24分或选择题目8、13、16、25、26者333人,有抑郁倾向者124人(BDI平均8分),占2.47%(124/5027),其中轻度抑郁114人(BDI平均7.68分)、中度抑郁9人(BDI平均13.33分)、重度抑郁1人(BDI分23分);抑郁伴自杀意念者43人,其中轻度3人,中度40人,自杀意念发生率为34.68%(43/124);其余81例为无自杀意念者。

2.2三组各量表因子得分情况 ①ASLEC:三组在“健康适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伴自杀意念组高于其他两组;在其他各维度上无统计学意义。②EMBU:三组在“父亲(f)情感温暖理解”“母亲(m)情感温暖理解”“m拒绝否认”维度上差异显著。两两比较发现:在“f和m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正常对照组高于其他两组;在“m拒绝否认”维度上,抑郁伴自杀意念组得分高于其他两组。③BIS-11:三组在“运动冲动性”维度上有明显差异;两两比较显示,抑郁伴自杀意念组得分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在ASLEC、EMBU及BIS-11量表各因子得分的比较分)

(续表)

2.3自杀意念强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自杀意念的强度与生活事件量表中各因子均呈低度正相关(r=0.16~0.32,P<0.01);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各维度上,自杀意念强度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无显著相关(P>0.05),与其余各个因子相关显著(r=0.18~0.77,P<0.01);在冲动性量表各维度上,运动冲动性与自杀意念相关显著(r=0.18,P<0.05),其他因子与自杀意念强度相关不显著(P>0.05)。

3 讨论

3.1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在负性生活事件中“丧失”因子上存在明显差异[2]。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杀意念强度在“健康适应”上有明显差异,说明健康状况是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而其他因子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尚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人群的选择及样本量有关。

3.2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父母过分干涉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产生无能感,导致成年后社会技能的损伤和依赖型人格特质的形成,是抑郁症的易感因素之一[3]。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在“f情感温暖理解”“m情感温暖理解”“m拒绝否认”维度上差异显著。这说明在家庭结构中,母亲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更大,也表明母亲的拒绝和否认将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

3.3人格特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人格特征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4]。本研究发现,抑郁大学生在“运动冲动”上自杀意念存在显着差异,但“注意力冲动”和“无计划的冲动”上没有显着差异。这对大学生自杀预防干预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大学生中约2.47%的有抑郁倾向,其中自杀意念发生率为34.68%。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生活事件、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特征方面均存在影响自杀意念的因子,对其自杀的预防要着重放在其健康、父母情感和人格特征的“运动冲动”上。

猜你喜欢

冲动性意念人格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冲动性人格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延迟折扣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执行功能与身体攻击的关系:冲动性的中介作用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