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儿童角度进入审美、立美研究(三)

2021-05-12冉乃彦

中国教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潜意识理性

冉乃彦

【摘 要】形式记忆是大脑留下的思维习惯,影响人的思维和今后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为习惯,而这种习惯正是未来创造性的萌芽;审美思维习惯会淡化为潜意识,潜意识有丰富的内容,可以推进思维的快进;审美和理性要结合起来发展、培养。

【关键词】儿童审美 审美思维习惯 理性 潜意识

【上期概述】在内化出现以后,审美情感就会出现。内化就是有了自己的内心活动,表现出自主性,具体有延迟模仿、伪装的游戏和初期的绘画三方面。想象是幼儿审美的第一要素,二岁至七岁是人的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想象力有四个特点:搬家、拼凑;猜测;全情投入;自我中心。

七、宝贵的审美思维习惯

幼儿遗忘期的大脑在干什么?刘绪源认为“幼儿教育界一般把三岁前称为‘遗忘期,认为三岁前的事情孩子大了都要忘的。事实上远远不止三岁,四五岁、五六岁,甚至更大些,孩子还是会忘记大部分的经历和读过的书,只留下一些片断—这些片断由于经常温习,才得以不忘”①。

既然读过的书都要忘了,那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学儿歌、听故事、读书、看图呢?费了那么多时间,不等于白读吗?对此,西方科学界也有相关的研究。“家里堆满书籍的孩子不仅仅能享受到大人读故事的樂趣,而且在多年后,他们还会从中受益。一项研究发现,孩子四岁时,给他们哪怕只有10本儿童书籍,他们大脑中关于语言和思维的部分,会在十八九岁前成熟得更快。接触教学玩具以及到动物园和游乐场玩耍也有所帮助。但是,精神学学会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的年会上发现,如果在八岁时才接触书籍和这些娱乐项目,它们似乎对大脑的作用甚微,这表明四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虽然好像是记不住,但是进入了潜意识,成了思维习惯、形式记忆。看来,早期阅读、画画、欣赏音乐、游戏,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精神营养的积累攒足了后劲。

什么是形式记忆?笔者理解,形式记忆就是大脑留下的思维习惯,这非常宝贵。刘绪源认为“最初的形式是节奏,婴儿在节奏中生存,在节奏中获得最初的不完整的审美体验。又在节奏松开的同时,形成自己的内心,产生自己的情感,并在想象中得到审美的快乐。情感是在先验形式的烘托下产生的,但现在经过几年幼儿期的自由想象,到人的理性生成后。审美的、形象思维的方式,将不再是他用以把握世界的唯一方式,甚至不再是主要方式了。过去的想象又积淀为形式记忆,留在人的内心,影响人的思维和今后的精神生活—这形式,主要体现为习惯”。

形式记忆宝贵在什么地方?“比如,一个有丰富审美经历的儿童,他在六七岁前读过大量童话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愉快地放任想象自由驰骋,在进入学龄后,当老师教他新的知识时,如果他听到的是现成的结论,而非循序渐进的诱导,那他很可能会迅速地、下意识地在头脑里跳出一个问号:是这样的吗?他会快速搜索自己心中的图式或记忆,寻找相关的知识或线索。因为他的知识库存有限而想象力丰富,他的想象会立刻运转起来。他会把这一外来的结论交给自己的想象来检测,会把各种近似的有一定贴合点的事物拉来做类比。于是出现挪移,出现形象演绎,他也会因为自己的想象得以运转,而有一个熟悉的幸福感在内心升腾。这时,老师很可能就要点他的名字,因为他的思想开了小差儿……老师其实应该珍视这种想象的习惯。这种习惯或曰思维形式,如发展得好,正是孩子未来的创造性的萌芽。这种怀疑,这种幸福感以及这些熟练的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式,它们已经悄悄地在头脑中落户了,它们先于新的经验而存在。各种经验与刺激到来时,它们会自动起作用。”

最让人担心的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不会想象的孩子。“如果一个小孩子在幼儿时期,没有听童话、阅读图画书的经历,也很少在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脑中这方面的形式因素就会减弱,很容易被抹去。被抹去的孩子倒是很适合应试教育。因为来什么接受什么,不必独立思考,但往往并不显得聪明。因为这种接受的印象并不深,相关的理解力也并不强。事实上,形象思维能力对人的理解的发展也会有极大的助力。”

于是,刘绪源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经过长期想象训练的个体,是被漫长人类历史赋予了‘审美—想象能力。在幼儿期被充分激活的孩子,将更有利于他们发展自己的理性。”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当然它需要更多的实证。那些沉迷在应试教育而扬扬自得的成人,应该看到它已经断送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因而断送了孩子的前程。

八、审美和理性如何结合起来发展、培养

现在有很多学生考分很高,但是品德、创造性却差,令人越来越产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那么,这些高分的孩子缺什么“米”呢?

刘绪源认为:“‘审美—想象的方式,和‘理性—认知的方式,其实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在这两桶“米”中,许多善于应试的孩子更缺的是“审美—想象”的方式。那么,为什么审美对人的理解力发展有帮助?刘绪源指出:“除了怀疑精神能推动人的独立思考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有审美的形式记忆的孩子,他们在面对新的信息的刺激下,会更积极地调动自己脑中已有的‘图式。”

皮亚杰认为,人所学习到的新知识并不纯粹是外来的,不是外面来什么就接受什么,而是在原有图式的分化中扩展自己认识的。既然新知不是靠灌输,而更为依赖人脑中原有图式的分化,那么如何促成这种分化,而不只是一味硬灌知识,就应成为学校和教师普遍掌握的一种能力。不然,大量知识灌下去,虽然能一时应付考试,却始终不会成为“自己的”知识(因为来不及进入自己的图式系统),过后必忘。

“通过长期审美训练的孩子,在面对新刺激时,头脑就特别活跃。他们会尽最大的可能把自己所有的相关图式都调动起来。这也就是形式记忆所说的,它会快速搜索自己内心,寻找相近的线索。又因为想象力的丰富,它会把外来的结论交给自己的想象来检测。会把各种相似的、有一定贴合点的事物拉来做类比……”

这个“米”不是具体知识,而是经过“审美体操”训练的孩子拥有了一种宝贵的“思维习惯”—形式记忆。

“幼儿的审美想象促成的‘思维形式,如能长期保存在儿童的脑中,又能与后来的理性思维的发展相互推动、互为补充,他的思维就能全面发展。今后他就能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上述这些‘形式并非全由四五年短短的幼儿期造成的。个体的幼儿期没有这么大的威力,在人的大脑结构中,它们其实本来就已潜存着了,只是由于幼儿阅读、审美的经历,将这种潜存的结构激活了,如果没有审美经历,以及孩子在‘幻想正盛的时期,得不到童话、绘本的各种作品,这结构也存在,但没法充分激活,这样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非常有限。他们长大后在这方面就会变得迟钝。”

关于人类如何产生情感和自我意识,马克思有一段话非常深刻:“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马克思是讲,人们在生产中,产生了社会联系。通过劳动产品,不仅实现了本人的本质(看到权力产生乐趣),同时实现了使用产品的人的生命需要。生产使人与人产生了根本性的密切联系,这时候情感和自我教育都得到发展。

人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语言与情感、理性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推动的关系:情感的发生促使人类语言变得深刻而复杂;深刻而复杂的语言能力又促成了人类理性的生成”。看来,小时候培养了这种形式记忆的思维习惯,有利于一辈子在语言、情感、理性相互推动中发展。审美和理性的关系体现在两者的分与合。

(1)审美和理性的交叠。审美和理性是精神活动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互相渗透和交织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现实生活里,审美和理性是交融在一起的。买一个杯子,我们既考虑它的美,也要考虑它的用处。(2)审美和理性的分手。理性,是走向抽象的过程,让我们“懂得”(越来越深入地分析怎样去了解杯子的用途)。审美,是走向具体的过程,让我们“愉悦”(精挑细选,从各种角度发现杯子的美—造型、颜色、光泽、温润,让人越看越喜欢)。(3)想象力在审美和理性中的作用。想象力既为认知提供了图式的框架,又为审美提供了实例。认知“尽可能多地收集感性材料”“多多益善”“占有材料越多,才越可能从中整理、发掘、升华”。而审美是一种迎向新的情感的过程,审美最怕简单重复。“理性思维……将走向清晰,能清晰地概括一个事物。”“审美则走向模糊……是更丰美的形象,此中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它带来的是普遍的快乐,而不是清晰的结论。”

笔者的朋友司文娟说:“由此我想到,爱因斯坦、钱学森、林徽因……这些大家都有审美素质的积淀,它对他们理性思维的形成进而取得造福人类的成就,有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九、审美思维习惯淡化为潜意识

潜意识在一个人的理性生成之前,就已存在。例如,常识淡化为潜意识(苹果落地是常识,慢慢变成潜意识存在头脑中,很少有人注意它。经过牛顿的提炼成为“万有引力”的显意识)。常识有两种:一种是世代积累的;一种是由理性转化而来的,来自对大自然内在规律的体认(如地球围着太阳转)。二者都成为潜意识存在于我们头脑中。成熟的理智也会含有错误的常识,如一些人把钱看成万能的,一些人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这些理念都变成潜意识。

有审美习惯的学生,把节奏、韵律潜移默化在心中。在课堂上不停地调动他的储存“图式”与教师教授的知识结合起来;如果两者出现矛盾,他的怀疑就会被激活。这是很宝贵的“问题意识”,可惜教师常常不予以重视,甚至反感。笔者的一位朋友补充道:“学生的这种‘调动在精力旺盛、状态良好的时候最活跃,这是优秀教师不打疲劳战折腾学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很重要,越是美的课堂,这种‘调动越能使教与学处于同一频道,才有碰撞美丽火花的可能;有经验的教师会紧紧抓住这些‘天外飞来的机遇—问题—巧做文章,使课堂教学进入高潮,形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享受。”

1. 思维的快进借助于潜意识

(1)直觉不是靠理性,而是靠经验积累。婴儿靠母亲的表情,而不是靠道理去理解母亲的要求;篮球运动员在比赛接球那一刹那,不可能去慢慢思考,而是靠以往的正面、反面的经验积累,站好位置,做好姿势,把球接住。(2)“恍然大悟”这种顿悟,是一种综合的感悟,人人有体会。若干次碰壁,会在某一点上突然一通百通。(3)灵感在科学研究和艺术表达中,屡屡出现,不可或缺。灵感不来,障碍重重,灵感一到,处处顺风。这里并不是有什么神仙协助,其实就是潜意识发挥了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不仅是指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产品,也是指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人类自身。怎样生产人类自身?那就是教育—包括审美和理性的教育。“既然审美能调动完整的人,是对人的整个生命的冲击,既然较之理性,审美能更直接地影响人的情绪、情感和身体,同时也影响着理性,那我们又怎能轻视这样的精神活动呢?我们完全有理由、有必要,把审美提高到同理性同样重要的地位。以这两种最基本的精神方式,共同把握我们的世界和人生。”

2. 潜意识有丰富的内容

劉绪源引导我们从弗洛伊德狭隘的潜意识往前走,了解了一个更丰富的潜意识。(1)潜意识的确与身体有关,这一点弗洛伊德没说错。但身体并不只是性,身体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除了五官感觉在实践中发展,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的情绪、情感也都不可忽视。(2)潜意识也与童年的情绪、情感相关。正是大量情绪、情感的积压,形成了潜意识(此处要指出的是,潜意识并非只是负面情感或情绪的积压。正面的情感,如母爱的温暖,对一个人的性格、性情也会有深刻影响。这同样是潜意识的作用)。(3)潜意识也和成年期的经历有关。凡是意识所不能把握的情感和情绪,都可能形成潜意识。(4)潜意识也与想象和思维的“快进”有关。由于人的意识无法把握它,所以,一切“快进”都可被视为潜意识,如顿悟、灵感、直觉。(5)大量的常识的淡化,可以变成潜意识。(6)几乎所有审美过程,包括创造中的灵感现象都可用潜意识来解释。

潜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更偉大的发现还在后面。

十、从儿童角度进入审美、立美研究的七点结论

1. 审美的地位

“审美,不仅不同于认知,而且,它应该是与理性把握相并列的、相辅相成的、居于同等地位的精神方式,如果不说它是一种更根本也更重要的方式的话。”笔者认为,审美有可能是更根本、更重要的方式。因为人从小开始打根基的是情感与美;而美又涉及价值体系,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毫无疑问,一个人美感和情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时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竭力使儿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大自然、周围环境、诗歌、造型艺术、音乐的美,在儿童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立美”应该提出来

“审美”只涉及认识世界,而要改变世界,必须增加“立美”,才能把人类对美的自我表达、自我创造反映出来。审美的发展与自主性同步,其中就是立美在发挥作用。一个孩子自我表达好,自我创造好,才反映他整体发展好。审美加立美,才是“美”。

3. 内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从节奏开始只是过渡,通过内化、情感的进入,变成了内心的审美习惯、思维习惯。

不仅内心追求世界的规律,也追求世界的秩序,也就是不满足于重复,不满足于已知。总要改变现实,要有新发现、新发展。

4. 通过互动的实践发展感官

内化,并不是自然而然人人都一样,因此要有意识地发展感官。在各种实践活动(包括艺术)中发展、完善各种感官的能力,如发展观察、辨别、选择的能力;接触各种事物,提高敏感程度;了解细节(能够令认识更加深刻)。

5. 要抓住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

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很重要,而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想象力是发展智慧和审美能力的要素。想象力有关键期—二岁至七岁,尤其是四岁。培养想象能力要供应充满想象的童话等读物,如一个三岁孩子说出了富有想象力的诗:“太阳晒我眼睛,把我眼睛晒黑。”这个年龄的想象力能够调动一切心理活动。

6. 创造力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创造力是人类最本质的特点。如果仅仅有认知,没有审美、立美意识,不可能出现创造力。创造力潜藏在丰富的想象力(审美与科学理性)之中,借助于活跃的潜意识推动。

7. 发展是一个合力促成的

马克思说:“……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请注意,这个“也”字强调了人当然不仅仅按照“真”的规律来构造。应该说,既不能缺了智慧,也不能缺了美,人的发展就是通过德智体美劳的合力达到的,它的核心是自我意识的发展。

美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复杂、最精粹的部分,它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超越。“审美把握的深度有时恰恰远胜于理性。”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审美方式,超前地把握世界和人生的。这点目前仍然没有为人类重视和理解,需要我们深思啊!

(完)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潜意识理性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欲望膨胀
测试你潜意识中害怕什么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潜意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喜欢你
感性设计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