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请—考核”制视角下良好导学关系构建的调研与思考

2021-05-12齐厚博张靓陈铁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考核

齐厚博 张靓 陈铁军

[摘 要] 导学关系的构建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招生是导学关系构建的起点。近年来在国内推广的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从源头上为良好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首批“申请—考核”制试点院校已逐步实现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全覆盖。通过对经历过该招生制度的师生一对一访谈调研,进一步了解这一新型招生方式对导学关系构建的影响,探讨“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在导学关系构建中的作用。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申请—考核”制;导学关系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基金重大课题“新时代直博招生方式的模式创新与策略研究”(2020ZA1014)

[作者简介] 齐厚博(1991—),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七级职员,主要从事研究生事务管理研究;张 靓(1978—),女(满族),辽宁锦州人,文学硕士,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副主任,七级职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招生政策管理研究;陈铁军(1981—),男,辽宁朝阳人,工学硕士,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六级职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研究生招生政策管理研究。

[中圖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1-0001-04    [收稿日期] 2021-01-10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增加,目前已突破每年10万人,年增幅约为5%。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2020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在研究生教育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1]。作为人才培养中联系最为密切的双方,导师和研究生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核心,也是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不仅对研究生学术志趣有显著影响,也从根本上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2,3]。师生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业指导和其他交往过程形成的由师生间教育与被教育、社会伦理关系、情感认知等构成的“多角度关系体”对落实“三全育人”要求至关重要[4]。因此,构建与一流人才教育相适应的导学关系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一流研究生教育的中国特色[5]。

“申请—考核”制(也作“申请—审核”制)作为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构建良好导学关系的起点,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关乎后续研究生的培养,选拔过程也间接影响未来导学关系的构建。近年来,在我国逐步推广的“申请—考核”制度通过优化招生考核方式、给予导师更多招生自主权等特点,为考生提供了更好的权益保障[6],也为良好导学关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作为我国率先试点“申请—考核”制的高校之一,自2017年起,清华大学已在博士招生工作中全面施行“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该方式通过“资料审核—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在综合选拔中对申请者的思想品德、学术志趣、学术能力等进行全面衡量和考察[7]。与以往“笔试+复试”的招生方式不同,“申请—考核”制在录取前给予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了解的机会,从源头为未来良好导学关系的形成建立基础,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始终,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要求。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推进及“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的逐步推广,“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为导学关系带来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探究。为进一步了解师生对该制度的认可度及对该制度下导学关系的认识,在清华大学全面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三年后,从各学科大类中选取不同专业方向、经历过该招生方式的博士生和博士生指导教师(简称导师),通过访谈的方式探究“申请—考核”制对导学关系的影响,为“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下的导学关系的不断优化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访谈方式开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来自不同学科大类、不同年级的博士生及执教年限不同的导师开展半结构式一对一采访,每位受访者采访时间30~60分钟,采访前设置问题提纲,现场记录采访要点并录音。采访内容围绕“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与导学关系建立的影响展开,涉及师生对目前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的认可程度、导学关系的认识,以及“申请—考核”制度完善、导学关系构建的意见建议等。访谈结束后对采访获取的录音、文字等信息进行整理,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8]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

(二)研究对象

清华大学作为综合型大学,覆盖11个学科门类,本研究按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进行归类,各大类博士在读学生比例约为:文学17%、理学23%、工学56%、管理学4%。博士生类型主要包含推荐免试直博生(简称直博生)、公开招考(简称普博生)、硕博连读生等。本次访谈调研共采访了来自不同学科方向的8位通过“申请—考核”制入学的在读博士生及7位导师。采访样本覆盖归类后的四大学科门类。在博士生的样本中,博士生种类包含直博生、普博生及普博生中的在职博士生,其中工学博士生占比37.5%,文学博士生占比37.5%,理学博士生占比12.5%,管理学12.5%。博士生年级从低到高,其中最高年级学生为直博5年级,该生来自较早试点“申请—考核”制招生的院系,最低年级学生为普博2年级,占比50%,为清华大学全面覆盖的“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后入学的学生。在导师的样本中,导师执教年限最少为两年,最高为14年,样本选取具有代表性,采访对象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为保护受访者隐私,以序号代替姓名,T1—T7代表导师,S1—S8代表在读博士生,研究对象信息见表1。

三、结果与讨论

(一)“申请—考核”制从形式上利于良好导学关系构建

受访师生均表示,“申请—考核”制与以往的招生制度相比,笔试不再是第一门槛,多结构的考核方式对申请者的考查更为全面。传统的考试制度对学术志趣和基本素养等方面的考查存在先天不足,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申请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对于考生方面,“申请—考核”制的实施,取消了统一的初试笔试环节,加强了专家组和导师对于申请人的多维度的综合考核,作为最早一批参加“申请—考核”制考生的普博生S6对于“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是否有规可循,对公平公正都曾有过疑虑,而低年级普博生S5、S8对此已表示完全接受“申请—考核”制招考方式,说明“申请—考核”制已赢得社会的共识,获得了考生的信任。

对于导师方面,建立相应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机制是确保人才选拔质量的基础,关系到能否选拔出真正适合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9]。一旦失去了人才选拔的科学性,那么良好导学关系的构建将无从谈起。T3、T4导师都给予了“申请—考核”制高度评价:“这样考核出的学生更有学术志向,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较强,这种考核方式能够较好地筛选出有天赋的优秀学生”,“希望以此全面考察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选拔出有特殊学术专长和突出培养潜质的创新人才。”以上说明“申请—考核”制获得了导师的支持,取得较好效果和反响。

综上所述,坚实的互信基础是良好导学关系构建的开端,“申请—考核”制从形式上为良好导学关系构建提供了可能性。申请者在考前有机会与导师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取得更充分的交流,供需双向的互动和选择更人性化,更利于日后良好导学关系的建立。此外,“申请—考核”制对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的考核更为严格,清华大学规定在“申请—考核”制度中材料审核环节至少由三位专家独立打分,保证审核结果的科学、规范和公平;在综合考核(面试)阶段,对于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是整个综合考核的重要一环,是评审组成员进行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部分院系还会组织心理测评、夏令营、情景测试等环节,从细节行为上对考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全方位考查。“申请—考核”制考试形式的特点有利于选拔思政素养好、发展全面的人才,有受访导师表示,近年来通过“申请—考核”制招录的学生导学关系更为融洽。

(二)“申请—考核”制从制度上为良好导学关系提供保障

博士生“申请—考核”制选拔中需要综合考查学术志趣和基本素养,其核心是人才选拔的责任和权力的下放,尊重导师和专家的学术判断力。因此导师在招生阶段就已在导学关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S1提到,“导师是朋友、老师、长辈,是我除了家庭关系外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大部分受访博士生认为导师不仅在科研能力方面给予指导,思政引领方面同样重要。“申请—考核”制给予了导师和院系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但在权利赋予的同时,也应建立良好的实施保障机制,从制度上进一步保障师生的权益。经访谈了解到,目前仍然存在师生双方权利义务不够明确的情况,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交流不够是受访学生提到较多的问题。S2、S3、S6、S7均提到,“有的导师对学生约束过大、交流少,但给学生过多的科研压力,导师与学生像老板和雇员的关系,容易引发导学矛盾。”同时,受访导师(T2,T4)也提到,“目前导学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生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够清晰,有的导师只育学不育人,最普遍的问题还是对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多。”对于该问题,受访师生一致认为,如果通过招生环节中的“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把“双方权利义务清晰、相互尊重、坦诚沟通、彼此信任”作为双方沟通基础,是构建良好导学关系的重要因素。受访者T5所在学院建立了成熟的轮转机制,新生入校后在不同研究所学习,师生充分沟通后通过双选的方式确定导师。但部分受访者表示,虽然院系允许调换导师,但由于目前没有明确的导师调换管理办法,落实方面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在招生自主权赋予院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保障机制,明确导学双方权利义务,加强监督投诉机制,从制度上为良好导学关系提供保障。

(三)“申请—考核”制为新型导学关系构建提供新思路

随着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落实,具有交叉贯通性、生源背景多元化的专业型博士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 10 ],近年来,清华大学专业型博士比例逐年提高,由2017年不足1%,至2020年快速地提升至11%。对于具有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型博士生而言,导学共同体成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导学关系构建的新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导学关系,导学共同体中的师生更像合作伙伴,导师与研究生在共同的道德和价值追求基础上,以知识传创和全面育人为目的,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自我价值和共同发展[5]。受访者S7所在院系中的在职博士生较多,提到了新型导学关系中平等交互性、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在职博士生S8表示希望能通过建立完善良好的机制,增强与导师的沟通;此外,S6也提到,师生应该相互信任、关系对等、互帮互励,有一种“互利共赢”的平衡关系。

在新形势下,“申请—考核”制通过师生“互选”的方式,为新型导学关系(导学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经过充分沟通交流,录取前师生间有机会和时间较为详细地了解彼此科研领域和方向,利于更快地进入科研工作状态,建立高效良好的导学共同体。为专业博士健康、蓬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四、结语

近年来导学关系严峻是研究生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从录取源头采取措施改善导学关系值得思考。“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方式从2007年试点至今已在清华大学实现全覆蓋,该招生方式通过材料审核、笔试、面试等多种方式对考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充分的沟通交流是良好导学关系的基础,“申请—考核”制作为研究生录取的源头,为师生提供了彼此提前了解交流的机会,对日后良好导学关系的构建十分重要。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院系采用的“夏令营”等方式可考虑作为“申请—考核”制进一步完善的参考方向,通过夏令营的方式给予师生更加充分了解交流的平台,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了解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组,为学生选择自己热爱的学术环境提供更大的可能,各院系可依据不同特点积极探索录取前师生交流的新方案,为从源头保障日后导学关系建立良好的基础。与传统招生方式相比,“申请—考核”制给予了导师较大的招生自主权,在此情形下,制度建设对于良好导学关系构建更为重要,应进一步从制度层面明确师生双方责任义务,加强制度规范性,建立监督机制保障师生权益,从制度建设层面为通过“申请—考核”制被录取的学生提供保障,也对导师的职责义务进行进一步监督。

隨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学关系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申请—考核”制作为新兴的研究生招生方式,不仅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利于选拔优秀生源;更为从源头解决导学关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本次访谈调研的受访者均以不同的身份和方式参与过“申请—考核”制的招生过程,也均对目前实行的“申请—考核”制录取方式给予了较大的肯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推进对“申请—考核”制在导学关系建立方面的作用寄托了新的期待,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的“申请—考核”制也将在良好导学关系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岩,张海燕.立德树人视角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协同发展研究[J].黑河学刊,2020(6):85-88.

[2]刘博涵,赵璞,石智丹,刘明.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志趣的影响因素探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6):35-41.

[3]王雷华,韩霞.“双一流”视野下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4):165-170.

[4]牟晖,武立勋,徐淑贤.和谐视域下研究生导学关系构建浅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5):72-74.

[5]张荣祥,马君雅.导学共同体:构建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新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9):32-36.

[6]袁香香.博士生“申请—考核”制的优势、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J].湖北招生考试,2019(6):21-25.

[7]陈铁军,杨帆.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56-57.

[8]SOUSA D. Valida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general aspects and specificities of the descriptiv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J].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2014,11(2):211-227.

[9]王任模,屠中华,刘惠琴,姚强,杨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6-9.

[10]陈铁军,杨帆.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下信息化新挑战及应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21):28-31.

Investigation and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per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pplication-Assessment” System

QI Hou-boa, ZHANG Liangb, CHEN Tie-junb

(a. Graduate Affairs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b. Graduate Admissions Offic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uper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graduate education, while the admiss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The “application-assessment” system of doctoral students admission popularize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The first batch of “application-assessment” pilo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full coverage of this new admission system for doctoral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is new admission syste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per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s with superviso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who have experienced the new admission system, and explores the role of the “application-assessment”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Key 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application-assessment” system; super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考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展演期间基本功考核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如何考核院长是难点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