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文化视角的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传播的研究

2021-05-12马翔宇杨家康甄子昭

公关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非遗跨文化交际

马翔宇 杨家康 甄子昭

摘要:将燕赵之地丰富的非遗资源通过对外宣传翻译传播的方式广泛传播出去,发挥燕赵之地非遗资源的优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输出具有重要意义,在非遗外宣翻译传播当中,由于一些翻译上的问题,导致传播效果不佳,并不能起到宣传效果,对非遗项目的展示也不全面科学,造成被宣传者不能理解与接受,因此本文深度研究了非遗项目的外宣翻译传播问题,结合相关理论,针对非遗外宣翻译传播中的问题作出了讨论,并在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燕赵之地 非遗 外宣翻译传播

河北省古称燕赵之地,地理位置特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大省,数量庞大的非遗资源散落在燕赵之地,拥有耿村故事、武强年画、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1万多种非遗项目,延续着燕赵之地的千年文脉,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生态的巨大冲击,非遗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在全球化以及深度改革开放的时代,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燕赵之地非遗资源的优势,向外宣传燕赵非遗资源,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燕赵非遗情况

河北省非遗资源非常丰富,例如邯郸,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八千多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开始,在邯郸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许多故事,留下了许多的民俗风情与民俗文化。河北作为非遗大省,在2014年专门出台了非遗条例,依法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目前河北省已经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拥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3项,已经公布的省级非遗项目合计有990项,入选国家级的有149项,省级传承人有877人,入选国家级的有149人,总数上位居全国前列。

二、非遗外宣翻译传播相关理论

20世纪20年代开始传播学的研究,并且逐步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在传播学上,对外宣传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传播的效果,传播是一个闭环,包含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去说,对谁说以及取得了什么效果,这五个要素是传播五要素,非遗的对外宣传的五个要素是,谁——翻译者,对谁说——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通过什么渠道——全媒体等,要达到的效果——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显然需要翻译者在跨文化语境下,对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精准解读翻译,目前在对外宣传非遗时,通常采取直译和音译的方法,这种方法并不能准确地传达非遗的文化内涵。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非遗对外宣传翻译中,相关研究将对外宣传翻译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突出翻译技巧,比如翻译规范程度、翻译质量以及认可度等。第二个层面是以语言的实际使用为根基,针对性地对非遗项目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语义翻译,突出的是某种文化语境,以辩证方式进行翻译。第三个层次是以文化产业为根基,突出体验式翻译,如对非遗名录的翻译通常采取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的目标,在译文当中还要体现文化的思想。

就翻译理论来讲,存在语义翻译、直译和死译等,这些翻译理论均来自于翻译家彼得纽马克,当然其最著名的理论是交际翻译理论,语义翻译、直译和死译均属于交际翻译,按照交际翻译理论来讲,强调翻译出来的文本应当尽可能地与原文本的效果接近,交际翻译强调阅读者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译文要突出意义而不是形式,即要在源文本基础上,将文本中的要点信息或意义,在脱离源文本形式的情况下翻译出来,如此可以吸引到不同文化水平的阅读者。在非遗对外宣传的翻译中,显然交际翻译理论更能够提供指导性的技巧方法,因为非遗以文化为根基,而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习惯等是不一样的,要准确翻译出非遗的功能特色,最重要的还是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而让外国友人更能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如此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三、跨文化视角下燕赵非遗外宣翻译传播研究

(一)非遗外宣翻译现状

河北省作为非遗大省,加上深度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打造河北非遗名片,引导文化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外宣传非遗过程中,目前在翻译上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翻译不够全面、翻译质量不高等,前者主要表现为对非遗项目的介绍不全,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翻译的译文多数为翻译者自发行为,在个人翻译技巧,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翻译译文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比较典型的译文在行文上存在较为典型的汉语思维模式,很难让阅读者理解和接受。

上述问题有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翻译人才以及文字资料不满足外宣传播的需求,外宣翻译的需求量大,但高素质人才缺口大,无法支撑外宣翻译工作,而非遗相关的资料文件存在缺失现象,主要是流传出来的较少,一些珍贵的资料保存得很好,但却没有流通出来,进而造成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准确地描述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翻译过程中过于重视对语言翻译的精准性,翻译规范重视程度高,但因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差异,这种过分重视翻译规范的译文,通常不能让目标语使用者理解,这显然是跨文化交际上的缺陷。

(二)非遗外宣翻译传播中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且以此为基础,用包容的心态予以接受和适应。我国一直在致力于把中国特色文化带给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甚至是相同意识形态下的不同国家,在对外的文化交流当中往往都是刀光剑影,但这种刀光剑影带来的冲突,实际上也带来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在非遗外宣翻译传播中,应当以非遗项目所蕴含的文化本色与异域特色为根基,基于跨文化意识,通过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将非遗项目中的历史故事展现出来,促进民族文化的海外传播。由于非遗项目相关文字资料通常都是非常精简的,语言描述,多引经据典、辞藻华丽,这种语言描述形式非常简练,但要翻译出来,难度就比较大了,而且要翻译好难度更大,这是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习惯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困难,如果要表现跨文化意识,并使阅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译文上的内容,则应当将源文本所表达的含义准确地翻译出来,而不是照著文字直接翻译。因此就必须要针对原始文本进行扩充,要在准确理解文字描述的情况下,从外国文化的角度去反思,去认同,进而才能翻译出质量好的译文。

(三)跨文化视角下的非遗外宣传播思考

在跨文化背景下,非遗外宣翻译的核心是要突出意译,而不能是单纯地对文字进行直译,当然此处的意译与一般的英汉互译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中的意译,主要强调的是在固定的框架之下以文本所展现的语境为基础,去分析原始文本中的特定句子或词语的具体内涵,进而翻译出符合不同文化阅读者的不同阅读习惯的非遗译文。这才是有威力的文化输出,要想输出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要让被输出者理解并且接受,甚至认同,如果被输出者理解不了,何来接受和认同,别人无法理解的翻译就会演变为对牛弹琴,那么无疑这种传播就是失败的。

因此,为了保证跨文化背景下非遗外宣翻译传播的效果能达到预期,首先应当重视对外宣传翻译对于提高燕赵之地非遗及其文化知名度的重要作用,应特别关注全媒体对宣传的作用,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应当高度重视利用全媒体不断丰富对外宣传的手段和形式,其中尤其要注意河北非遗保护网的建设,必须要打造中英双语版本,注意内容的全面性,可采用超链接等技术手段来适当增加背景介绍以及注释解释,搭配视频、图片,全方位展示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历史故事等。

其次,应当加大对外宣翻译的监督控制,制定相对严格的评定体系以及质量标准,避免出现错误翻译或失真翻译的情况,对于人才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与高校外国语专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吸纳一部分高校学生来进行非遗外宣翻译,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业外宣翻译人才不足的问题。

再次,应强化对非遗的保护,各级政府要在条例要求下,大力支持非遗外宣,相关部门应当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非遗相关资料,强化档案管理,尤其传承人档案管理,进一步以合作高校为基础,为其提供一些文化遗产翻译研究项目,由其完成相关研究工作,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最后,要突出文化自信,有机结合异化和归化,外宣翻译中,强调翻译者必须要对非遗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自信,如此才能从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中寻找到精华,进而以国外文化为基础,去进行翻译,如此才能保证翻译的内容能够让外国阅读者理解并接受。当然对于一些资料的翻译应当进行必要的重组润色,此时最关键的就是要进行跨文化的意识转化,由于汉语言文字的表述与英语文字表述不同,若从英语文字表述上来讲,直接按照汉语文字排序英文会发现根本不通顺,虽然可能不妨碍英语阅读者的阅读理解,但阅读体验肯定会很差,因此就必须要以英语国家的文化、意识、习惯等为基础,进而润色重组,准确再现英语语法特点,进而更有助于英语国家阅读者对非遗翻译译文的理解与接受。

四、结束语

燕赵之地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保留下来了非常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绝大多数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并通过法律法规来进行保护传承,为了发挥出燕赵之地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外宣传是重点内容,是促进燕赵之地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还需要特别关注对外宣传的翻译问题,如果翻译质量不好,对于对外宣传是有负面影响的。本文中对此进行了研究,也许存在一些不足,在后续实践中还将进一步总结完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跨文化视角的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传播的研究》(项目编号:S202011420022)研究成果。项目组成员:马翔宇、杨家康、甄子昭、刘可谦、康文颖;指导教师:张楠楠、姜富元、夏青。

参考文献:

[1]柴颂华.基于SPET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生态研究[J].文艺评论,2017(08):45.

[2]魏红,单小艳.譯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76.

猜你喜欢

非遗跨文化交际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