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研究

2021-05-10杨淑豪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民族地区双师型

摘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知识和民族传统技艺的历史使命,承担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而教师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之根本,关系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当前我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受制于兼具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紧缺的问题,存在民族地区职业教师结构不合理、“土专家”匮乏、民族地区职业教师在扶贫扶志上培训不足、民族文化“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缺失等问题。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突出反映本地区、本民族的知识融入职业教育之中,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探索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制民族文化“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创新“多元立体”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坚持“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建立“专兼多能”双师型教,注重内培外引,打造优质师资力量。

关键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扶贫必扶智,以智育人,教育脱贫是扶贫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我国现阶段的扶贫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输血”,更要善于自身“造血”,能否在脱贫攻坚中抓好扶志扶智是事关脱贫事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事。我国民族地区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产方式与社会需求等方面具有独特性,这就要求民族职业教育要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将本地区、本民族的知识充分融入职业教育之中。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略必须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教育发展急需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本领过硬的师资队伍[1]。

1 民族地区职业教师师资发展的必然

1.1 “双师型”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点

民族文化是经过各民族世世代代提纯而产生的珍贵结晶。因此,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内心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承、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审美情趣。文化是抽象的,对于学生而言,文化就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可远观而无法近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若不对其加以引导,这些地区文化就会与他们渐行渐近,而院校老师应该扮演一位思想上的智者,增进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认同、认定。

1.2 “双师型”教师是民族地区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支点

师资水平的高低是职业教育保质保量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支撑[2]。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师资,民族地区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产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从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标和研究之中深度融入民族文化特点,这对教师对本地区文化的理解力、专兼结合的专业化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民族地区的职教教师需要承担课程资源建设者、民族文化传播者、技术技能辅导者等多种角色的责任。而高职院校连续两年扩招百万,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多且类型杂,这使得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生源结构、资源配置、招生方式、办学质量上也面临着新一轮考验,职教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现实学习需求,创造有利条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1.3 “双师型”教师是脱贫攻坚的催化剂

在当下的“后扶贫时代”,不仅要注重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物质环境,还需要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致富能力,追本溯源,对症下药。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来说属于能力貧困,贫困人口大多低素质、低文化,缺乏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扶贫是攻坚脱贫的重要措施,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的教师就是“授之以渔”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一技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教学,可以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能够改变他们的就业观、价值观,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帮助民族地区的人们在精神上精准脱贫,在能力上自我脱贫,实现可持续的脱贫,根本性地防止返贫[4]。

2 职业院校民族文化“双师型”教师建设问题

2.1 民族地区职校“双师型”教师匮乏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承担普通职校教师的责任以外,还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截至2019年,我国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部分发展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甚至以专科学历为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不足1/3[5],在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师学历程普遍较低,难以达到我国所规定的标准。当下很多职业院校在聘任“双师型”教师时,过分追求学历层次,导致民族地区很多手工艺传人、“土专家”、民族文化传承者等由于学历不达标而被拒之门外[6]。

2.2 民族地区职校“双师型”教师产教融合比较薄弱

由于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大都来自普通师范院校,接受的是传统的偏重理论的教育,自身缺乏教学经验,加之缺乏企业实习的经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当下,民族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由于利益作祟,当地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够强烈。“双师型”教师在企业培训时,往往只是换了一个锻炼学习的环境,没有深层次地涉及学生的培养方式、学校专业化的发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影响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3 民族地区职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缺失

当下国家社会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标准以及认定制度,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并未出台规范的资格证书考试考核制度。何谓“双师型”教师?具有“双证书”的算吗?“双能力”的算吗?“双职称”的算吗?目前对于这些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大多数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主要是拥有的专业技术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荣誉证书、主持的项目、申报的课题、发表的论文等,缺乏一个科学、可操作的界定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7]。

2.4 民族地区职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缺失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执行力量,其专业化水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因此对于“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从现在参与培训的教师调查来看,有65.9%的教师表示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有3.8%的教师表示没有参加过。且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传统工艺课程内容相对复杂多样,既包括不同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也包括与就业相关的实践课程,面对复杂多样的培训内容,民族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参训缺乏长期规划和系统的培养机制,培训目标不明晰,培训不见成效[8]。

3 民族地区职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路径

3.1 注重内培外引,打造优质师资力量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要坚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三者共同发力,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筑巢引凤”。对于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不应一味“外引”,还需注意“内培”,学校在培育优秀学生的同时,应当秉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对于在学习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或者当地的“土专家”,可以给予其担任职校教师的机会,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后让其上岗。这样做一来可以带动当地就业,为当地的学生以及“土专家”提供工作岗位;二来这些土生土长的教师不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相较于外引进来的教师,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可以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调整相关教学内容,有侧重点地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9]。

3.2 研制民族地区“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

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民族地区传统的手工艺或技术应该有传承者和接班人,而各职业高校的教师们应该是这一使命的践行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应该在师资队伍匮乏的情况下一味降低职业教师的准入门槛,相反,在从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教师选择上应该严格把关。可以设置针对民族地区职业“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不仅仅要包含常规的笔试面试部分,还可以加入适应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技能型”考试,考试合格者方能受聘。另外,还要完善教师考核体系。民族地区对职教教师要采取定期考核制度,以保证教师的专业性,考核通过者只接受常规培训即可上岗;而对于考核未通过者,则需要增加额外的学习内容和相关技能的培训,只有依据标准、宽严有度,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

3.3 创新“多元立体”培养机制,坚持“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一专多能”的教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往横向发展,术业有专攻,这类教师要抓住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向高层次拓展发展,这一类教师专业素养好,可塑性强,更容易被社会认可;另一类是教师往纵向发展,在无法很好地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的情况下,教师就要跨专业发展,这类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不如第一类教师,往往需要身兼数职,这受限于地方学校经济条件、人力资源的情况[10]。民族地区所需要的“一专多能”教师是指以所学专业知识为主导,使个人发展潜能向外辐射,经过多元化的培养和训练,最终可以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师。民族地区的职业教师,绝对不能仅仅具备职业教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有浓厚的教育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3.4 深度校企合作、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双师”队伍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单单是职业院校的事情,要想稳定迅速地建立健全高质量职教教育,还需要努力构建地方政府、职业院校、社会市场、有关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推进。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资源配置,将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使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与精准扶贫工作同步推进。同时要积极和地方特色企业开展对话,洽谈校企合作事宜,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一支优秀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是提升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1]。

4 結语

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核心应放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教师队伍应当是脱贫攻坚战制胜的中坚力量。在2020年贫困摘帽的背景下,脱贫攻坚的重点已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化,民族地区贫困的多维特性督促职业教育朝着高水平发展。要集中力量拔穷根,通过职业教育解决人们文化、观念上的贫困,让他们掌握一项本领,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独立成长,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有强大的力量抵御返贫的寒潮。

对于民族地区而言,需要在传统师资队伍发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需要政府、企业、乡村铆足劲,携手共进,在这场漫漫长征中夺得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 付晓春,侯晓蕾.试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精准化建设[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5):68-72.

[2] 胡永强,张林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思路[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26-29.

[3] 程建平.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财经类应用型高校教师职业化的现状探析[J].教育观察,2020,9(06):69-70.

[4] 张红梅,李道胜.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5):45-50.

[5] 牛苗苗,王可.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7):370-371.

[6] 于禾,尤伟.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与优化[J].职教发展研究,2020(01):43-48.

[7] 李晓东.基于岗位能力视角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08):76-81.

[8] 王莉,杨俊伟,刘鹏,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16):175.

[9] 向亿平,宋清华.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2010(18):90-91.

[10] 温晓琼,唐林伟.乡村“一专多能”职教师资培育系统及评价体系建构[J].职教论坛,2019(09):85-90.

[11] 赵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育基地的建设实践——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1):118-119+131.

作者简介:杨淑豪(2000—),男,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政策。

猜你喜欢

双师型教师民族地区双师型
浅谈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