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疗法在失智老人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21-05-10刘梅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音乐疗法社会工作

摘要:近几年我国患失智症的老人比例越来越高,全世界每三秒钟就增加一位失智老人,失智老人照护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药物能对失智症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只有通过治疗避免病情恶化。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的干预手段,能为解决以老龄化为首的社会问题提供新思路。本文在对国内音乐疗法以及失智老人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失智老人面临的问题,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为指导,针对失智老人的现存问题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探析音乐疗法在失智老人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空间,分析“音乐治疗+社会工作”的模式对失智老人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疗法;失智老人;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失智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失智症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也并不罕见。2018年,我国有失智老人1200万,占全球失智老人总数的20%,位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40年,我国失智老人将达到2200万人[1]。由于针对失智症的药物治疗有风险性和局限性,所以非药物干预模式逐渐发展起来,以延缓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通过音乐疗法对失智老人进行社会工作介入。美国心脏病学会与世界心脏病大会联合召开的年度科学会议上发表的研究显示,每天听音乐30分钟,焦虑和疼痛程度都会显著降低;英国安各利鲁斯金大学的研究也表明,音乐疗法对神经康复及情绪有积极影响。社会工作作为以助人为己任的工作,在失智老人问题中可以发挥其优势作用。社会工作领域结合音乐疗法为失智老人群体服务是值得探讨的,毕竟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一直是专业的追求目标,也是社会工作者向往的工作状态。

1 相关概念

1.1 音乐疗法

张书鸣、邓伟等认为音乐疗法可划分为三类:一是接受式音乐疗法,这一类型引导患者在聆听特定音乐的基础上调整身心;二是再创造式音乐疗法,该方式除了强调患者聆听之外,还认为患者应参与到音乐表演、创作之中;三是即兴演奏式音乐疗法,该方式是在音乐治疗师的引导下,患者在不必进行新事物学习的基础上,使用简单打击乐器共同演奏不同的音乐[2]。

1.2 失智老人

失智老人是指患失智症的老人,失智症俗称老年痴呆,一般发生在65岁以后,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是一种慢性渐进性退化疾病,往往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随着病程的发展,思维和判断能力下降、语言功能减退,最终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目前为止,大多数失智症患者的病因并不清楚,也没有药物可以彻底治愈,只能起到尽可能延缓疾病发展的作用。此外,失智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可能出现抑郁情绪,以及精神、行为异常,异常行为会出现在失智病程的任何阶段,出现的可能性高达97%。

2 失智老人面临的问题

第一,接收失智老人的社区养老机构不多。多数失智老人的家属表示,在照顾失智老人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社会对失智老人的偏见,而且还很难找到可以接收、照顾老人的社区养老机构。面对长期照顾失智老人的高风险与高投入,大多养老机构望而却步。

第二,专业服务人才匮乏。虽然失智老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但他们作为边缘群体,很少真正地被社会关注,许多人对失智老人了解甚少。而且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资源比较短缺,专业的护理人员或者驻院社工更是严重缺乏,按照国际惯例,每3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以我国4000万失智老人为基数测算,护理人员需求约在1000万人,但事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甚大。

第三,社会互动沟通不良,情绪被压抑。失智老人长期待在封闭的环境中,接触的人同质性很高,社会交往与沟通的机会减少,其情绪难以得到表达,不良情绪被压抑,这样会导致失智老人产生周期性的脾气爆发。

第四,人文关怀与陪伴支持不足。失智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失,被迫接受更多来自社会的负面评价。此外,因为失智老人照护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自己亲属大部分无法给予老人长期与专业的照料,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得依靠专业服务人员,老人的正式支持被迫减少。

第五,身体机能与残存的认知能力没有很好地激活。失智老人的典型特征就是身体机能退化,还有注意力与记忆力弱化,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必将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3 音乐疗法在失智老人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纪录片《奇遇人生》第一季第四期主线是台湾的音乐疗法,里面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请跟我们一起,看音乐如何击退时间的洪水猛兽;看生命中老病的苦者,如何在旋律中得到抚慰”。音乐有很大的功效和魅力,音乐疗法在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轻度认知障碍与精神行为状况、促进社会互动沟通、缓解情绪压力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和价值;而社会工作作为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的事业,介入失智老人问题,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综合考虑失智老人的特殊性,以音乐、社会工作二合一的模式与失智老人互动交流,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专业技巧,比如个案、小组专业方法以及接纳、真诚、积极聆听、尊重等专业技巧来提升失智老人的社会交往能力,释放不良情绪。在社会工作介入中,音乐作品本身作为媒介被社工运用,音樂是个最好的纽带,可以将社会工作者与失智老人、社会工作与音乐治疗以及老人的过往与当下奇妙地联结起来,共同服务于失智老人。本文具体从社会互动、认知、心理、肢体四个领域探寻介入空间。

3.1 在社会互动层面

在日常生活中,沟通常表现为双向性,但在失智症患者照顾服务中大多为单向性,并且随着老人病情的发展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衰退,其沟通能力和语言运用愈发困难。面对沟通困境,照顾者如何与老人互动和沟通是值得探讨的话题[3],音乐的社交形式是多样的,大家可以一起感受音乐、奏唱音乐,在集体的音乐氛围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感受,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这样的环境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可以促进人际沟通,打破社会孤立。一项英国研究也指出,音乐疗法能增强失智症患者的社交能力。社工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了解收集不同失智老人的生活经历、爱好等,运用个别化的技巧以及个案工作方法,整合不同的音乐资源或者协助失智老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老人的想法针对性地写词并用音乐与失智老人共同演绎出来。这一方面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互动参与,提升沟通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唤醒内心深处的记忆,帮助他们建构生命意义。社会工作者注重通过音乐重塑与生活相关的方式,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生活上建立的情绪映射,找到建立情绪映射和归类错误发生的节点,借助音乐感知情绪、缓解情绪。此外,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的链接者以及关系的编织者,可以以音乐为桥梁,加强失智老人与身边群体、护工的互动关系,让失智老人跳出身体条件的限制,与身边的环境系统形成良性互动,与周围人进行稳定和谐的人际交往。

3.2 在认知层面

失智老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出现日益严重的认知障碍,而认知障碍将导致情绪和行为异常。一般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改变认知,从而改变情绪和行为,但是失智老人的认知是很难改变的,想用通常的心理治疗方法改变认知从而改变行为异常是比较困难的。音乐疗法与其不同,音乐疗法是通过改善情绪来改变认知和行为。美国学者Rachael Wonderlin发现自己有认知障碍后,写下了《我希望你知道的16件事》,其中有一件是“如果我得了失智症,确保我总是能听到喜欢的音乐”。音乐对失智症患者意义非凡,以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让失智老人在听觉与视觉上获得多重刺激體验,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情绪,在音乐中建立与外界的联系,改变负向认知,获得他人的赞美。失智老人的认知出现障碍,他们也许会不记得自己的名字,搞混时间、地点,但他们渴望被视为正常人,就像《我希望你知道的16件事》中写的:“如果我得了认知症,请用你希望自己被对待的方式一样对待我。”作为社会工作者,差别平等原则、尊重、接纳是极其重要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应该也不能出现嘲笑或者不尊重老人的行为,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和接纳他们的行为表现,社会工作者要做到真诚、个别化,把他们视为服务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据了解,失智老人虽然丧失了近期记忆,但是他们保留了很多远期记忆,一些老物件、老故事可以帮助他们回忆过去的美好记忆,从而延缓认知功能减退,尽量维持残存的认知能力。相关研究表明,活动能减缓认知的衰退,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结合音乐要素,让失智老人在活动与音乐中感受正确认知。在活动中,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观察记录老人的表现,灵活使用表达和支持技巧,在共情关系的建立下,在活动与音乐中互相支撑完成老人的认知重塑。

3.3 在心理层面

音乐疗法有助于释放、调适不良情绪,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音乐对神经结构有直接影响,不同的乐器作用于人的不同器官,所以乐器的旋律、音量不同,可产生镇静、轻松、欢快、活跃的不同效果,从而间接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但在运用音乐疗法对失智老人的心理进行疗愈时,必须建立一个合适的音乐环境。心理治疗大多是在舒适、放松、温馨的环境下进行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失智老人的特点,布置一些图画以及家具等,改变外部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融入不同的音乐乐器,使老人的身心与音乐契合,引起老人的共鸣,让老人处于一个放松的环境,达到缓解心理负面情绪的目的。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专业的评估视角优势,对不同失智老人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然后形成评估报告并归档,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服务。

3.4 在肢体层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失智老人的身体形态、结构和功能退化,而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器官容易发生功能性障碍。有研究表明,如果对失智老人不采取任何措施,他们的病情将进一步恶化,肢体的功能将不能被激活。而音乐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节奏和形式来激活老年人的身体。音乐疗法可以锻炼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情绪。社会工作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把不同程度的失智老人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结合音乐的特征配备不同的乐器,鼓励失智老人随着音乐的律动敲打乐器。当在小组活动中有老人敲打乐器,根据音乐舞动手指时,针对这些信息行为的变化,社会工作者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同时,失智老人喜欢拥抱和握手,社会工作者要保证在活动过程中和老人有肢体接触,让老人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是温暖的,是值得信任的,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高老人的主动性,还可以激活他们的运动神经。失智老人参与该小组活动不需要具备音乐基础,目的在于让失智老人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参与性、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肢体能力,这是活动的初衷。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举办一些社区活动,帮助老人活动身体,如手指舞蹈操,提高老年人身体的灵活性,激活老年人的肢体功能。

4 结语

音乐疗法是一种近期兴起的治疗方法,其有改善心理、精神和身体状况等疗效。社会工作者可以结合音乐疗法,从社会互动、心理、认知、肢体四个方面介入失智老人问题,但这些都属于微观层面,从根源上讲,要真正提升失智老人的幸福指数,社会工作者应准确评估失智老人的需求,寻求法律和政策正式和系统的支持,倡导政府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内纳入失智老人的保障措施,做好社会工作政策倡导者的角色,影响和推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时,也要做好宣传者的角色,避免失智老人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为老人提供一个友好的社会环境,给予尊重、理解、鼓励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孙统达,孙艺屯,董晓欣,等.失智老人基本照护服务包概念特征与实现路径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9,36(6):6-8.

[2] 张书鸣,王津涛,邓伟.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挑战[J].医学与哲学(B),2017,38(09):69-74.

[3] 王正蓉.失智症照顾服务的沟通路径与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探讨——基于汉密尔顿操作性问题的访谈分析[J].中国社会工作,2018(18):45-53.

作者简介:刘梅(1997—),女,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音乐疗法社会工作
音乐疗法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音乐疗法在痴呆患者中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PACU 音乐疗法对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患者麻醉后恢复的影响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开天门联合音乐疗法治疗甲状腺腺瘤术前焦虑症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