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与就业:替代还是推升?***

2021-05-08李佳车田天杨燕绥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替代就业人工智能

李佳 车田天 杨燕绥

〔 DOI〕 10.19653/j.cnki.dbcjdxxb.2021.01.003

〔引用格式〕  李佳,车田天,杨燕绥.人工智能与就业:替代还是推升?[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1,(1):30-39.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对就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本文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别从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人工智能通过生产力水平、工作能力、工作环境三种机制对就业产生的替代与推升作用。本文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并存,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消极作用的同时,更应重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积极作用。国家应该在理清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不同影响机制条件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挑战,实现中国就业的转型与优化,实现高质量和高水平就业目标。

〔关键词〕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推升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21)01-0030-1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为了发展国内循环,稳定和发展就业,科技创新成为重要战略。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对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人工智能概念自1956年提出,至今已有64年的时间,在这期间随着大数据、理论算法、计算能力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螺旋式增长的状态。2016年3月,AlphaGo击败职业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成为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这引发了世界对人工智能的强烈关注。随后,无人驾驶技术在美国被应用于商业,为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影响了人工智能与就业的关系。学术界对于人工智能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不同学者的研究方向不同,导致得出的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路径会有所不同。

一部分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工智能与就业的关系:陈明生[1]和张鹏飞[2]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得出了人工智能主要会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的观点;邱玥和何勤[3]、Brynjolfsson等[4]、杨伟国等[5]以及Autor[6]主要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观点。Marinova等[7]、Rafaeli等[8]、Huang和Rust[9]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对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工智能与就业的关系:何勤和邱玥[1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人工智能对就业具有创造效应的观点;孟园园和陈进[11]则发现短期内人工智能与就业总量呈负相关关系,但有利于提高工资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王文[12]、潘丹丹[13]则通过实证验证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纵观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不足:第一,已有研究多集中在现状描述与趋势预测层面,关于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第二,已有研究缺少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路径分析。本文从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作用机制即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三个方面来研究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全方位影响,关注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并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综合影响纳入到系统的理论研究中。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到底是替代就业还是推升就业?具体的可能影响效果如何?本文将在系统梳理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基础上,总结人工智能与就业的可能关系,提出人工智能促进就业的具体对策建议。

二、人工智能替代就业的作用机制

经济增长是改善人类福利的最基本途径,而经济学家对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已达成某种共识,包括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源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由复苏期进入增长爆发期,被世界经济论坛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就业的概念外延比较宽泛,依据就业基本理论,本文将就业界定为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三个方面,并具体将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概括为图1,以此构建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详细阐述人工智能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进而影响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三个方面。

(一)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的替代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对就业总量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工智能主要通过影响生产力水平进而影响就业总量。研究表明,技术进步表现为越来越多地采用自动化技术,提高最优生产力和扩大服务部门规模[14]-[16]。人工智能的发展表现为自动化技术的广泛使用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些都会造成大量的就业岗位被替代,导致就业总量下降。

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替代导致就业总量下降的相关文献比较丰富。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结合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发现人工智能对中国就业岗位的替代主要发生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第一,人工智能会对制造业的一些就业岗位产生替代,导致就业总量的下降。人工智能的发展所采用的自动化技术使得生产力水平大大地提高,会逐渐淘汰制造业一些部门的低技能劳动者,从而导致就业总量的下降,Susskind和Susskind[17]、Autor和Dorn[18]的研究都论证了这一点。另外,Zhou等[19]的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和城市中就业总量替代数量最大的三个行业中均包括制造业。第二,人工智能会对服务业的一些就业岗位产生替代,导致就业总量的下降。对于服务业的替代主要是通过展示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机器实现的,这些机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服务业中,对服务业就业岗位的劳动者产生替代作用,从而导致服务业就业岗位的流失,导致就业总量的下降[20-21],如用于家庭、医疗保健、酒店和餐馆的机器人导致了很多服务业就业岗位流失。另外,对于金融行业中人工智能程序的应用取代了很多的投资组合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这些是造成服务业就业总量下降的重要因素[22]-[24]

大量的文献证明人工智能的发展使自动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许多就业岗位流失,从而造成了就业总量的下降。

(二)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替代影响

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考察就业需要的工作能力实现,表1为2016—2030年美国被自动化替代的工作时长百分比,表2为2016—2030年德国不同工作类型被自动化替代的工作时长。

由表1可知,2016—2030年美国被自动化替代的工作时长百分比较高的领域多集中于需要感官知觉能力、检索信息能力、识别已知模式能力、阐明或展示结果能力、自然语言生成能力、自然语言理解能力、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动作技能的工作类型,这些多属于重复性和程序性的劳动。而对于那些需要机动性、社交和情感能力、生成新颖模式能力和创造力的工作类型仅有一小部分被人工智能替代。由表2可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工作类型被自动化替代,可预见的体力劳动、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等工作类型被自动化替代的工作时长较长,而不可预见的体力劳动、管理和开发、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和专业知识应用等工作类型被自动化替代的工作时长则较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既有对体力的替代,也有对脑力劳动的替代。那些低技能且与计算机关联度较高的一些工作会被大量替代,如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就业岗位、会计;还有一些重复性高、不需要太多认知能力的工作也会被替代,如文秘人员、电话接线员。还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高技能劳动者受到的影响较小。中国就业促进协会[25]认为,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将会被大量替代,如会计、装配工人等;而复杂体力劳动和非决策类经验型脑力劳动也将被逐步替代。鲍春雷[26]、王君等[27]认为如果人可以在5秒内对一项工作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这项工作就容易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如翻译、客服、司机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较大,即低技能、不需要太多认知能力的就业岗位容易被替代。涂永前[28]认为很多涉及简单体力劳动的岗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连一些复杂的脑力劳动者所从事的,诸如数据分类、自动驾驶等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虽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但无疑这些就业岗位均需要新的不同技能。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因素提高了就业岗位的技术要求,进而造成劳动者素质与未来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导致就业的结构性失业[29],所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失业人员需要通过就业再培训学习新技能、转移至新的就业岗位。人工智能的进步提高了就业岗位的技术要求,而被人工智能替代下来的劳动力显然不具备转岗就业的职业素质,而且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大量低端就业岗位释放出来的大多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所以重新培训失业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人工智能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这将变得更具挑战性,导致其很难进入其他就业岗位、被社会自然消化,从而造成劳动者工作能力与工作技能要求的结构性矛盾,导致这些劳动者长期被隔绝在就业市场之外。

(三)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的替代影响

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工作环境实现。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种岗位被替代的可能性增大,导致劳动者需要随时关注自身的工作环境是否稳定,从而影响了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Booth[30]认为,在英国,2016年大约有710万劳动者的工作因为人工智能的影响被认为是不稳定的,而这一数字在2006年仅为530万。由于工作环境的不稳定性导致这些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可能会突然失业,对兼职工作和按需工作的劳动者来说这种工作环境的不稳定性更为严重。其中,黑人、亚洲人和少数族裔劳动者在这种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中所占比重较高[31]。另外,在美国,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了许多就业岗位,导致贫穷的劳动人口迅速增加,富裕和低收入劳动人口的差距也在扩大[32-33]。赵磊和赵晓磊[34]认为,在新增的就业岗位中,工作环境稳定的就业岗位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工作环境不稳定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如临时工、兼职工作正成为当今就业的趋势。而且新增就业岗位很多是机器人的就业,而非劳动者的就业。

综上所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但工作环境不稳定的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导致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下降。

三、人工智能推升就业的作用机制

(一)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的推升作用

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產力水平实现。而生产力按照横向分类,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本文分别从人工智能通过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分析人工智能对于就业的积极影响。

人工智能通过提升企业生产力进而对就业总量产生推升作用。企业生产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为社会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能力,而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无疑成为推动企业生产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生产力的提升表现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企业的劳动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从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就业总量大大提升。

人工智能通过提升社会生产力进而对就业总量产生推升作用。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人工智能的应用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增加。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描述了GDP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表现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而失业率的下降即意味着就业率的上升。另一方面,消费水平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水平增加,进而使社会总需求增加,由此引致的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也会使就业总量上升。据普华永道数据,到203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全球GDP增加14%,相当于15.7万亿美元。埃森哲研究了人工智能在12个发达经济体中所产生的影响,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可将劳动生产率提高40%,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可能使这12个发达经济体年度经济增长率提高一倍,同时可能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率上升1.6个百分点。另外,人工智能对一个部门的影响会扩展到经济中与其相互关联的各个部门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新的就业岗位产生提供机会[35]-[37]。这些数据均表明人工智能会提高生产力水平,进而推升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总量。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可以同时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进而增加就业总量,促进就业。

(二)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推升作用

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考察就业需要的工作能力实现,表3为2016—2030年美国由自动化产生的新工作时长百分比,表4为2016—2030年德国不同工作类型由自动化产生的工作时长。

由表3可知,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具有推升作用,但对工作能力的需求不同,导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不同。未来的工作活动需要具备社交和情感能力、认知能力甚至更高的能力。其中,未来对社交和情感能力的需求最为明显,无论社交和情感感觉、社交和情感推理以及社交和情感输出都增加了30%左右,对于认知能力中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优化和计划以及创造力的需求较大。由表4可以得出与表3基本一致的结论。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工作活动中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来决定。研究表明需要社交和情感能力、逻辑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专业知识、管理和开发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等就业岗位会增加。鲍春雷[26]认为,具有高度灵活性、创造力和强大的解决问题和人际关系能力的高技能劳动者将继续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也不容易被替代。中国就业促进协会[25]认为,技能复杂性较高以及创造性较强的就业岗位很难被人工智能替代,如研发人员、护理师将会长期存在下去。所以,需要社交和情感能力、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就业岗位很难被人工智能取代。

从短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会推动劳动者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从而也可以缓解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中国就业促进协会[25]认为,那些没有被替代但处于低技能生产岗位的劳动者为避免被替代,会被迫提升与人工智能的协同能力,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虽然不能改善“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就业情况,但它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促使劳动者提升自我,转变就业观念,从而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环境。多数学者对于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均持积极态度。

(三)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的推升作用

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的推升作用是通过改善劳动者的就业环境来实现的。人工智能对于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是基于人工智能对工作场所的重新定义[24],提高工资水平,延长休闲时长来实现的。第一,人工智能将人类从繁杂的体力和部分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即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劳动者比例下降,农民和工人的需求减少[18]。而被释放出来的劳动者可以通过职业培训从事在人工智能影响下产生的儿童保育、老人照料等就业环境更为轻松、工资水平更高的工作。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与工作内容有关,如果人工智能辅助劳动者或与劳动者协同工作,会积极促就业质量的提升。美国商务部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认为,自动驾驶汽车使司机职业的生产力和工作环境得到极大提升。第二,人工智能有利于提高知识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就会出现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即劳动者因收入增加会更多地选择用闲暇替代劳动,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赵磊和赵晓磊[34]认为,人工智能的普及不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是创造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因此,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其闲暇时间来实现就业质量的提高。

四、中国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从整体上了解了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的研究现状,为了将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作用机制更好地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对中国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的影响,本文对中国当前的人工智能应用背景进行介绍,包括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现状、产业发展状况及政府管制和法律监管。通过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人工智能对中国的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的影响,以期丰富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理论基础,充分发挥其对就业的推升作用。

(一)中国人工智能应用背景

人工智能作为创新发展的一大动力,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的背景为劳动力人口现状、产业发展状况及政府管制和法律监管,在这些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既有替代也有推升。

⒈ 劳动力人口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虽然有所好转,但其效果却并不明显。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2001年起中国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年末老龄人口占比高达12.6%,中国即将迈入“老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情境下,现有的劳动力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作能力衰退。在人口生育水平下降的情况下,新的劳动力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速度缓慢,这些都成为导致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重要原因,人口红利的消失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劳动力现状呈现总量减少、结构性短缺和质量下降等问题。

劳动力现状在人工智能与就业之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對就业岗位的缺口产生补位效应,这就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二,劳动力人口结构性短缺,当前劳动力人口素质与就业岗位的要求并不匹配,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扩大了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剧了这种不匹配现状。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长期发展有利于带动技术型人才的增加,弥补这种不匹配现状,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源泉动力。第三,劳动力人口质量下降,新的劳动力人口进入缓慢,现有的劳动力人口工作能力下降导致了劳动力人口下降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新的劳动力人口的素质,而且其技术要求有利于减缓现有劳动力人口工作能力下降的速度,从而提升劳动力人口的总体质量。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亟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人口现状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缓解中国当前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结构性短缺和质量下降等问题。

⒉ 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的产业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中国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向着创新驱动发展方向转型,需要强化国家科技力量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另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

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中国政府颁布了很多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科技部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指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举措之一。另外,科技部还提出,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推动实施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技术项目,引导消费和投资方向。2020年3月,工业部也提到了加快人工智能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人工智能是新基建的一大主要领域。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应用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服务业行业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一方面,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传统产业,其自动化技术能够改造落后的生产手段和工艺,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的就业模式的出现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引导消费和投资,促进国内大循环,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⒊ 政府管制和法律监管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政府不仅提供政策支持,还应通过政府管制和法律监管对其在社会实践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加以控制,以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中提到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立法理论研究,重视与新技术相关的法律问题。

加强政府管制和法律监管是为了防控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在弱人工智能阶段,这些问题包括:第一,人工智能可能会逐步替代传统工人的工作,导致部分劳动力人口要承受失业风险,这样的人机替换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第二,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问题不仅包括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工资极化”问题,还包括人工智能发展领先和滞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前者可能会扩大社会阶层间的差距,导致两极分化,对社会稳定产生威胁。在未来的强人工智能阶段,可能发生更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法律问题:第一,机器人的主体责任问题,既然机器人替代工人成为劳动力人口,那么其主体责任应该如何确定,如是否应该征税,是否拥有普通工人所享有的权益。第二,人机责任承担问题。机器人给人造成直接损失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是设计人、操作人还是可能承担主体责任的机器人。伦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可能被人机之间的交往所取代,那么相处的原则应该如何界定。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政府管制和法律监管加以解决,以应对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伦理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政府管制和法律监管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还对稳定社会起到一定作用。在既满足了人工智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又能有效防止人工智能滥用,保障社会上大多主体的权益,实现人机和平相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人工智能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分析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社会发展中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为此,中国在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领先世界发展。但是,对人工智能对中国就业的替代作用和推升作用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⒈ 人工智能对中国就业的替代作用

第一,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对生产手段和工艺的改造,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传统生产设备得到改进,产业转型升级,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从而减少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人机替换之后,很多企业的就业岗位大大流失,导致很多劳动力人口面临失业压力。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21世纪中叶大概有49%的就业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替代,随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人口将会面临巨大的失业风险,导致就业总量下降。第二,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人口的就业能力加以区分,对于具备中低就业能力的产业工人替代作用可能尤为明显,主要是一些体力劳动者,如京东已经使用机器人代替传统的快递分拣工、深圳等地的车间也在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机器设备,同时,一些脑力劳动者也有被替代的迹象,如会计核算和对账员工正在被人工智能设备逐步替代,这些劳动力人口面临着失业风险,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第三,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工作环境的变动对就质量产生影响,工作环境主要包括工作的稳定性、社会保障的完备性和收入分配的平等性。随着人工智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传统行业,很多劳动力人口的工作不稳定性程度增加,甚至面临失业风险,这些面临失业人员是否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了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国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年薪设置非常高,能够达到普通劳动力人口的几十倍,还有依靠人工智能发展起来的新富豪,这些都是拉大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利于就业质量的改善。

⒉ 人工智能對中国就业的推升作用

第一,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人工智能应用于传统行业,会提高传统行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格力和美的的车间采用自动化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其节约的成本用于科研、制造、使用和维护等,这些都形成了新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总量。但是,这些新的就业岗位对于劳动力人口的就业能力要求较高,企业和政府利用节约的用工成本对劳动力人口进行培训,提高其与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相适应的就业能力,从而改善就业结构。第二,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就业环境的改善大多是针对从事与人工智能科研、制造、使用和维护的中高级劳动力人口,可以改善其工作环境,这些人员的劳动报酬相对较高,能够享受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提高人工智能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既有替代也有推升,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推升作用,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必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经济亟需发展内循环的背景下,必须充分思考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全方位影响,以期为保障中国总体就业水平,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现实基础。本文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既有可能产生对中国传统部门就业的替代作用,也可能产生对新领域就业的推升作用。因此,我们既不能过度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应借助人工智能发展,以战略眼光,推进中国就业水平、就业结构以及就业质量的提高、转型及优化。

(一)全方位评估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必须从战略高度进行全方位把握。对中国而言,人工智能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对就业的影响仍未全面显现。为了发挥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同时需要考虑其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使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政策协调发展。立足中国亟需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结合国际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发展经验,采用科学方法多角度预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可能影响,并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现状加以合理科学评估,妥善处理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对就业的负面影响,着手从人工智能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水平和质量提升融合发展视角提出针对性对策,力促中国就业质量总体提升。

(二)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弹性

人工智能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展内循环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了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带动了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就业弹性对实现就业总量的增加、就业结构的改善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增加就业弹性,就需要调整和优化就业结构。一方面,人工智能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培育带动第二产业发展的智能经济,大力发展智能企业,将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小企业的各个核心业务环节,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充分发挥其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吸纳就业,增加就业弹性。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大量劳动者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对于增加就业弹性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将人工智能与各个行业融合,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弹性,实现稳定和发展就业的目的,从而促进经济内循环发展。

(三)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提高就业机会

完善人工智能的教育体系。第一,增强高校办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使高校可以根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自主优化其专业设置,同时鼓励和引导高校与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合作,开设人工智能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加强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更多以市场为导向的、適应人工智能时代就业要求的高校学生,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机会。第二,相对于学历教育,通过集中精力进行再培训而获得人工智能时代就业所需的技能更为重要。要重视失业劳动者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提高失业劳动者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化素质,培育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增强失业劳动者的市场适应能力,提高其就业机会。

(四)引导促进人工智能应用提高就业质量

引导人工智能在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方面的应用。第一,加快智能化环境建设,提升社会的智能化水平。将人类从繁杂的体力和部分简单、重复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劳动者可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使其可以发挥个人创造力,创造更多更自由、更舒适的就业岗位,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质量。第二,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的劳动力供需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快速流通、增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为劳动者提供更顺畅的就业渠道,实现自由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明生.人工智能发展、劳动分类与结构性失业研究[J].经济学家,2019,(10):66-74.

[2]  张鹏飞.人工智能与就业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家,2018,(8):27-33.

[3]  邱玥,何勤.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进展与中国情景下的理论分析框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2):90-103.

[4]  Brynjolfsson,E.,Mitchell,T.,Rock,D.What Can Machines Learn,and What Does It Mean for Occupations and the Economy[J].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 2018,108(5):43-47.

[5]  杨伟国,邱子童,吴清军.人工智能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8,(5):109-119,128.

[6]  Autor,H.Why Are There Still so Many Jobs?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Workplace Automation[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5,29(3):3-30.

[7]  Marinova,D., Ruyter,K.D.,Huang,M.H.,et al. Getting Smart:Learning From Technology-Empowered Frontline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17,20(1):29-42.

[8]  Rafaeli,A.,Altman,D.,Gremler,D. D., et al. The Future of Frontline Research: Invited Commentaries[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17,20(1):91-99.

[9]  Huang,M. H., Rust,R.T. IT-Related Service: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13,16(3):251-258.

[10]  何勤,邱玥.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研究:锦上添花抑或是釜底抽薪?[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84-95.

[11]  孟园园,陈进.经济不平衡条件约束下,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效应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调节变量[J].中国劳动,2019,(9):40-52.

[12]  王文.数字经济时代下工业智能化促进了高质量就业吗[J].经济学家,2020,(4):89-98.

[13]  潘丹丹.人工智能的就业反极化效应研究[J].现代经济探索,2019,(12):25-31,65.

[14]  Meuter,M. L.,Ostrom,A. L.,Roundtree,R. I.,et al.Self-Service Technologies: Understand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Technology-Based Service Encounters[J].Journal of Marketing, 2000,64(3):50-64.

[15]  Rust,R. T.,Huang,M.H.Optimizing Service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2012,76(2):47-66.

[16]  Rust,R. T.,Huang,M.H.The Service Revolu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rketing Science[J].Marketing Science, 2014,33(2):206-221.

[17]  Susskind,R.,Susskind,D.The Future of the Profess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18]  Autor,D. H.,Dorn,D.The Growth of Low-Skill Service Jobs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US Labor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5):1553-1597.

[19]  Zhou,G.S., Chu,G.S.,Li,L.X.,et al.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China?s Labor Market[J].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20,13(1):24-41.

[20]  Brynjolfsson,E.,Mcefee,A.The Second Machine Age[M].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2014.

[21]  Frey,C. B.,Osborne,M.A.The Future of Employment: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EB/OL].https://www.oxfordmartin.ox.ac.uk/downloads/academic/The_Future_of_Employment.pdf,2013-09-17.

[22]  Javelosa,J.Major Firm Announces Its Replacing Its Employees With A.I.[EB/OL].http://advice.careerbuilder.com/posts/6softskillseveryprofessionalneeds,2017-03-30.

[23]  Choudhury,S. R.SoftBanks Pepper Robot Gets A Job Waiting Tables at Pizza Hut[EB/OL]. http://www.cnbc.com/2016/05/24/mastercardteamedupwithpizzahutrestaurantsasiatobringrobotsintothepizzaindustry.html,2016-05-24.

[24]  Chui,M.,Manyika,J.,Miremadi,M.Four Fundamentals of Workplace Automation[R].McKinsey Quarterly,2015-11-01.

[25]  中國就业促进协会.人工智能[J].中国就业,2017,(12):24,41.

[26]  鲍春雷.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12-08.

[27]  王君,张于喆,张义博,等.人工智能给就业带来挑战[N].社会科学报,2017-08-17.

[28]  涂永前.人工智能、就业与我国劳动政策法制的变革[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1):1-11.

[29]  李晓华.哪些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J].人民论坛,2018,(2):33-35.

[30]  Booth,R.More Than 7m Britons now in Precarious Employment[EB/OL].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16/nov/15/more-than-7m-britons-in-precarious-employment,2016-11-16.

[31]  Resolution Foundation. 26 Percentage Point Gap Between Best and Worst Parts of the UK for BAME Employment[EB/OL].http://www.resolutionfoundation.org/media/press-releases/26-percentage-point-gap-between-best-and-worst-parts-of-the-uk-for-bame-employment/,2015-12-28.

[32]  Moody, K.The State of American Labor[EB/OL].https://www.jacobinmag.com/2016/06/precariat-labor-us-workers-uber-walmart-gig-economy/,2016-06-20.

[33]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A Profile of the Working Poor[EB/OL].https://www.bls.gov/opub/reports/working-poor/2014/pdf/home.pdf,2014-07-10.

[34]  趙磊,赵晓磊.AI正在危及人类的就业机会吗?—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6):17-22.

[35]  Compagni,A.,Mele,V.,Ravasi,D.How Earlier Implementations Influence Later Adoptions of Innov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5,58(1):242-278.

[36]  Bemelmans,R.,Gelderblom,G.,Joncker,P.,et al. Socially Assistive Robots in Elderly Ca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12,13(2):112-120.

[37]  Autor,D.H.,Levy,F.,Murnane,R.J.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An Empirical Explor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118(4):1279-133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mployment:Substitution or Promotion?

LI Jia1, CHE Tian-tian1,YANG Yan-sui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esents both challenges and an opportunities for employment. By 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and systematically reviewing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promotion and substitution effec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employment through three mechanisms: the total amount of employment, the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and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effec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mployment co-exist, and that while dealing with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mploymen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I on employment. The state should take targeted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employm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larifying the different influence mechanism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employment,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employment in China,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of employment.

Key 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loyment;promotion; substitution

(责任编辑:尚培培)

猜你喜欢

替代就业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电能替代方法论
推动清洁和绿色能源替代
普通台机替代工控机成功应用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