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跨文化素养的培养价值

2021-05-08马爽欣李莉

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群体差异

马爽欣 李莉

内容摘要: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技能成为很多人的必备知识,因此在现代教学中要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本文将从语言、教育、思维方式、时间观念、价值观五个方面介绍文化交际中的一些实际差异,期待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所需信息。

关键词:跨文化 差异 群体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日益扩大,国际间交流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外企职员,亦或是跨境旅行者,跨文化交际技能都成为一种必需品。在涉外的语言教学课程中,尤其是覆盖面广、应用几率大的现代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尤其注重文化内容的讲解,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传输文化概念、了解文化常识、熟知实用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的范畴很大,本文将对其中几个方面进行文化间的探析。在进行文化间的比对之前,大家首先要对文化的概念有个全面的认知。百度给出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广义来讲,文化是群体的社会遗产,是群体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所形成的成员间的一系列的互动法则,群体文化决定了群体内的是非对话、价值取向、习俗传统、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等等。通俗一点讲,文化包含了群体内成员所共有的衣食住行等所有方式集中体现。因此,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种族人群、不同历史背景的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体系就是显而易见的了。虽然衣食住行体现了文化的差异,但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目测的内容仅仅是文化的一小部分,社会学家认为,文化的存在符合冰山原则,我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其八分之一的部分,更多的内涵是无法从形式中显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又像空气,看似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对我们的意义确是不可替代的。本文将从语言、教育、思维方式、时间观念、价值观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言

1.言语语言

语言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曼德拉曾经说过“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 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张桂萍 2019)。可见,语言在人际交往当中起着其他因素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语言是一套被群体成员共同认可的可表达某种含义的符号体系。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和他的弟子沃尔夫提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该理论包括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ation),也就是语言决定着人们的思维、信念、态度等;二是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也就是语言反映人们的思维、信念、态度等(庄恩平 2019)。语言符号与其含义之间的关联是任意的。例如:对于某種常见的家养宠物“猫”,英语中的表达方式“cat”,德语“katza”, 西班牙语“gato”,芬兰语“kissa”, 斯瓦西里语“paka”。语言的形成与群体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关系、宗教信仰、历史进展等有密切关系。英国是典型的岛国,四面环海,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水相关的表达,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等;在日本,大米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因此日语中有几十种与大米相关的词语;而在爱斯基摩语当中有大量与“雪”相关的词语,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处处离不开雪。关于社会关系的影响,最好的例证是汉语当中的“你”和“您”,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背景下,群体尊卑有序的体现;而在英语当中,由于群体成员崇尚平等的观念,“you”代表了所有的第二人称。另外宗教信仰也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英语中的“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

按照各种语言的拼写方式、语音标准、语法规则等,社会语音学家将全球语言划分为几大语系,其中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是世界七大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亚非语系、尼日尔-刚果语系、南岛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和突厥语系。其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常见语均属于第一大语系-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

2.非言语语言

言语语言也称肢体语言,据统计,在所有面对面的交流中,非语言言语的影响占到了65%,眼神交流、面部表情、人际间距等都属于非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代表意义也不同,如:竖起大拇指在美国、欧洲及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表示“好”“很棒”,在欧洲的其他地区表示“搭便车”,在尼日利亚则是一种粗鲁的手势;再如跷二郎腿时如果搭起的脚底朝向某人,在朝鲜半岛、泰国等地区被看做一种侮辱性的姿势,但在美国等多家则只是一种毫无任何含义的姿势而已;在北欧、北美、东亚、中东等地区,人与人交谈时习惯保持一定的举例,重视私人空间,但在南美、南欧如意大利等国家,人们交谈的距离很亲密,被称为接触式沟通。总而言之,肢体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代表不同意义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或与他国人员交往之前要做到对当地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肢体语言在我们与他人会面的7秒中内就能形成印象, 这甚至发生在开口说话之前,足见肢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二.教育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出来的人才其社会属性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以东西方教育对比来看,东方教育重视传道解惑、 强调群体归属、团体合作、和谐共进等,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基础;西方教育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兴趣创新的重要性、鼓励探索冒险;东方侧重合作、西方侧重竞争;东方推崇三思而后行、西方推崇试一试再纠正;东方教育对分歧的容忍度低而西方教育对分歧有很高的容忍度,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观点,美国著名科学家霍金曾说“发现和创造是整个人类生活进步的两大因素。每一次发现、每一种创造都给人类带来了美好,这种美好又是长久的幸福的记忆”(林顿 2003)。西方教育对于创新创造的重视与鼓励程度在东方教育体系中是难以想象的。总体来说,东西方教育各有优缺点,两者的完美结合将会促进国际教育走向更高的水平,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学家首次提出了“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主张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全球化视野,又要能够本土化行事。这一理念在近几十年的社会经济中已经有所体现,最为大众熟知的就是肯德基麦当劳等全球连锁快餐为适应各国民众口味而推出的地方特色产品。在教育中,要实现全球本土化最重要的就是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间合作,培养出既有高度又具技能的现代社会所需人才。

三.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指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思维方式可分为1.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举个例子,中国的汉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而西方字母体系则是抽象思维的产物。2.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东方文化中侧重事件的来龙去脉属于整体思维;西方文化侧重事件的具体环节属于分析思维。3.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东方强调“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属于辩证思维;西方强调“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属于逻辑思维。4.螺旋式思维和线性思维。东方的旁敲侧击,委婉表达属于螺旋式思维;西方的正中要害,直言不讳属于线性思维。5.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东方人看到一条河流会想到时间像流水一样流逝,光阴一去不复返,属于感性思维;西方人看到河流常常追究它的源泉在哪里?为什么会流到这里?属于理性思维。6.模糊思维和精确思维。东方人做饭调料会用“适量”“少许”,属于模糊思维;西方人每一种用料会精确到“克”“盎司”,属于精确思维。

四.时间观念

东方人做事习惯等待时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西方人做事注重眼前时机,把时间看成像金钱一样实实在在的东西。时间观念可以划分为多元时间制和单元时间制;多元时间制认为多项事件是可以同时发生的,与时间相比更注重与事件相关的外界因素,因此时间安排会随事件的进展而改变,不太讲究严格的时间表,时间观念松散,经常不守时。亚洲、中东、拉美的很多国家以及欧洲的法国、西班牙、爱尔兰属于多元时间制文化。单元时间制认为时间是线性的,一个时间段安排一项事件,一件事完结再进行下一项,不交叉安排,守时高效是其重要特点。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瑞士、瑞典等国家属于单元时间制文化。

五.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在一定的思维感官基础上所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如对人生意义、生活方式的思考就属于价值观的范畴。默罕默德 甘地曾经说过:你的信仰决定了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决定了你的言语,你的言语变成了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形成了你的习惯,你的习惯构成了你的价值观,而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的命运。可见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信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东西方的价值观当中,孔子说(东方代表)人之初、性本善;西方主张原罪论。东方信奉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个人的行为处事要以集体利益为先,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都属于集体主义观念的国家;西方信奉个人主义,一切以個人的目标和成就为出发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都属于个人主义观念的国家。东方看重和谐,家和万事兴;西方看重竞争,物竞天择。东方文化受中庸思想的影响,更加柔韧委婉;西方文化则更具进攻性。此外,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具家庭观念,“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即是很好的解释;同时东方文化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泛爱众,而亲仁”等等均能体现。

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跨境工作、移民,由于各国不同的风俗文化传统,对于很多人来说遭遇文化冲突是很正常的,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从蜜月期、到不适期、调整期再到适应期的过程,了解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点,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普遍过程,并非针对某个人的行为,绝大多数人都会最终遇见彩虹。同时,这一亲身经历的过程也会是人生的财富,拓宽视野,提高见识。而在这从不适到舒适的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全球一体化”还是“全球本土化”,教育都是要保障学习者为未来可能遇知的障碍做足准备,因此在教学体制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桂萍.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3

2.庄恩平,Nan M.Sussman.2019.跨文化沟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0

3.林顿.西方历史文明坐标[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302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群体差异
相似与差异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调查
中间群体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