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十四五”期间护理事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路径思考

2021-05-08方鹏骞

中国医院 2021年5期
关键词:十四五护士护理人员

■ 费 杨 白 雪 方鹏骞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十四五”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的具体目标。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谋定而后动,有计划地发展护理事业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有利于为健康中国发出护理的声音、贡献护理的力量。为了结合护理事业发展实际,作者在回顾“十三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的具体状况基础上,从8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分析,并对具体路径进行讨论,以期为“十四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1 “十三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状况分析

1.1 护士人员规模与配置

1.1.1 概况。截至2019年底,全国注册护士已达到4 445 047人,护士数量约占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0%~60%,是卫生技术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男女比例为3∶97,超过70%的护士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初级职称护士比例达到73.1%,副高以上职称占比3.1%。

1.1.2 护士的执业场所。72.8%的注册护士在医院中执业。根据2019年的统计,我国有34 354所医院,受到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护理事业发展领域受限等因素的影响,医院仍是开展护理服务的主要场所。尽管近年来受到强基层政策的大力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所发展,但是其护理人力资源不容乐观,仅有21.6%的护士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另外,约有5.3%的护士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执业,从事公共卫生领域的护理工作。

1.1.3 护士在城乡及不同地区执业情况。58.6%的护士集中在城市,每千人口护士数为5.2;41.4%的护士在乡村执业,但由于我国乡村人口众多,导致乡村每千人口护士人数仅为2.0,显著低于城市;东部、中部、西部的每千人口护理人员数相差不大。详见表1。

表1 2019年注册护士在城乡、不同地区执业情况

1.2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十三五”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解决社会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了两个重点工程建设:(1)护士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专科护理人员培训,这一重大举措使护服理务能力和护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2)老年护理服务工程:针对人口老龄化推出的重点建设项目,包括5大板块内容,旨在从老年护理服务规范建设、推进医养结合等方面提升护理、强化安宁疗护水平等方面满足老龄人口的养老护理服务需求。

1.3 小结

“十三五”时期,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护士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护士数量比10年前增加了1倍以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问题。护士队伍学历层次也不断提高,超过70%的护理人员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为护理服务质量提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护理服务领域逐步拓宽、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尽管“十三五”期间护理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短板制约着护理事业发展:男性从业人员比例严重不足、具有高级职称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短缺、人员流动性大、护理在社区和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的作用近乎缺失。

通过对“十三五”时期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面对新的发展时期,应以更高远的战略视角,不断探索“十四五”时期护理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路径,确保我国护理事业治理现代化。

2 “十四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重点领域

2.1 拓展护理工作领域政策研究范围

随着“十四五”健康卫生工作重点的转移,护理事业也将面临重大变革:护理领域不断扩大、专科护理必需发展、新型护理服务模式仍需规范、护理职业环境亟待优化。在护理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十四五”时期加强对护理决策科学化、评价精准化的政策研究迫在眉睫,对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能力意义深远。

2.2 深化护理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护理管理水平是衡量医院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护理工作的管理方式在组织结构、运行和模式上都发生了转变。新医改以来,部分医院在护理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一些探索,但力度不足,没能从根本上实现科学化管理。科学管理程序主要体现在标准化、制度化和数字化,它是医院科学管理的基础[1]。“十四五”期间在护理垂直化管理、分层岗位设置、护理绩效考核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稳定护理人才队伍是深化护理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2.3 完善制度规范与流程优化相结合,推进优质医疗护理服务工作

医疗机构是我国护理事业的主战场,护理服务质量是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的护理工作”,强调“医疗机构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医疗机构尤其是医院服务人数众多,“十四五”时期不断完善医疗机构护理管理体系和优化护理服务流程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是推进优质医疗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关键。

2.4 以信息化为契机,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对医学技术变革产生了新的影响。据公开数据显示,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215所互联网医院挂牌,其中由实体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有166所,占比近八成。护理作为医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信息化也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2]。“十四五”时期不断推进信息化在护理领域的运用,利用现代手段改善护理服务流程,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2.5 满足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增强护理在社会服务领域的作用

当前,护理已经成为与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内,护理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日趋紧密。老龄化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在人口老龄化快速进展的当代社会,让老人能够身心健康、独立地面对生活成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对医疗和护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时期积极发展老龄化护理,让老人在享有充分并且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下生活,探索老年人在健康-疾病-死亡这一周期中诊疗、康复、照护和临终关怀,成为保障老龄人口健康的前提条件。

2.6 助力分级诊疗,提高社区护理服务水平

社区护理是建立“公平可及”和“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3]的关键点。但是,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护理资源不足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距,社区护理发展步伐缓慢,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十四五”时期大力提高社区护理的服务能力,发挥护理人员在慢病管理、健康宣教方面的优势,有利于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护理资源匮乏、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有力支撑。

2.7 与科技发展融合,不断创新护理服务模式

持续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是当代社会变革对护理发展提出的基础要求,也是护理事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新一轮科技革命给当今护理的发展带来了变革和跨越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护理难题被学科交叉协同攻关的方式所攻破。护理作为促进健康管理的重要力量,“十四五”必须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把握科技发展给护理事业带来的红利,积极创新服务模式,这也是进一步解决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基层卫生保健缺乏等问题的关键。

2.8 拓展护理教育专业内涵,增强护理专业自主性

护理已成为医疗健康系统当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在初级卫生保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疫情防控等领域发挥作用[4]。随着护理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在社会服务领域的不断发展使护理在健康服务系统中影响逐渐加大;护理与医疗及其他保健人员紧密合作,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层次、不间断、有保障的健康服务;护理的功能将从单一对病人的护理拓展到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等领域。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应深度挖掘护理专业的内涵,进一步发挥护理在公共卫生、健康咨询方面的优势,让护理不再单纯地从属于医疗,获得更多的决策权,增强专业自主性。

3 促进“十四五”护理事业发展的路径

3.1 不断推进护理行业的法制化和标准化建设

一方面进一步推进护理立法工作,提高法律位阶,落实《护士法》,明确护理人员的权益和义务,做到依法执“护”、有法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护理服务与技术指南,使护理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成为评判护理服务质量的标尺。有法可依是保障护理安全,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合理、有序、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得到更优质的护理服务的根本保证[5]。

3.2 “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医护一体化、多学科合作模式

促进医生、护士紧密结合,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首先必须加强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沟通技巧,从心理、精神、文化上满足患者需求,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创建多学科工作组,实现以专科医生为主导、专科护士参与、其他医务人员辅助的多学科共同合作完成对患者身心的治疗和护理。

3.3 多管齐下,推进护理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提升护理工作效率的关键,为了迅速提高护理行业信息化进程,应注意信息化工程全覆盖的推进。(1)住院病历电子化系统。建立移动护理工作站、全部病房采用电子护理记录,建立健康教育和护理风险评价工具的资料库。(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护理人员排班、进修等信息,建立护理专家、专科护士、特殊人才信息库。(3)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完成护理质量的汇总、统计、分析并实时查询护理质量,保证护理质量控制结果反馈的及时性和便捷性。(4)护士继续教育系统。包括与护理操作相关的理论及操作培训等,让护理人员接受再教育、再培训更加实时、便捷。

3.4 全面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和范围

完善老龄护理服务是社会发展给护理事业带来的挑战,也是护理在社会服务领域发展的着力点。组建老年护理服务团队,形成由护士主导和护理员配合的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加强护理服务在长期照护领域的影响。我国当前长期养老机构护理员不到30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 400万,护理力量存在巨大缺口,护理在长期照护领域的发展刻不容缓;配合顶层设计,加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衔接,提高其养老护理服务能力。尽管“十三五”期间为推进安宁疗护做出大量工作,但多项研究证实[6-7],当前我国护理人员临终关怀的能力仍不足以满足临终照护的需要。“十四五”期间应做好临终关怀服务的全面布局,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临终关怀服务能力、改善临终病人的死亡质量、减轻病人及家属精神心理上的痛苦。

3.5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通过医联体、医共体资源整合,使优质护理服务资源下沉社区,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护理水平;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手段延伸医院护理服务,提高社区护理服务效率;此外,还需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招录流程、健全社区人才卫生激励及培养政策,内培外引相结合,确保护理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3.6 积极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护理模式的改革

《健康中国2030》明确指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积极探讨延续性护理、居家护理、网约护士等互联网+护理的新模式。推进的过程一方面应注意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护理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继续加强政策的保障和指引,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监督和管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3.7 大力发展以医学工程为基础的“智慧护理”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新医科”理念,鼓励将工程技术引入医疗服务中,医学与工程学结合成为当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护理难题被学科交叉协同攻关的方式所攻破。加强护理与工科的深度融合,将工程技术引入医疗服务中,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载体,继续加大“照护机器人”“精准护理”等“智慧护理”方式的开发和应用。

3.8 积极加强护士专科护理能力建设,全面开放开业护士执业

专科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精细且有针对性的护理,有力于弥补常规护理工作的不足,也体现了护理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但我国专科护士起步较晚,距离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积极加强专科护理能力建设,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具体要求,尤其注重重点专科如重症监护、急救护理、传染病护理专科护士全覆盖。

未来还需全面开放开业护士的执业。开业护士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一定的成果:部分发达国家率先通过培训开业护士补充基层卫生服务队伍,在缓解基层健康保健人员不足、全科医生缺乏的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8]。当前,开业护士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需大胆尝试、大力推进以充实初级卫生保健力量,守护人民健康。

3.9 强化护理学科,技术引领专业发展

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健康照护环境日趋复杂,患者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这要求护士具备更高层次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以确保患者获得优质、安全的服务[9]。一是要加强学科建设。技术是学科发展的支撑,应鼓励护理人员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研究,积极鼓励护理人员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不断用技术引领专业发展。二是应积极发展护理二级学科。当前护理学二级学科不能满足学科发展需要,可进一步探索护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护理经济学、护理工程学等二级学科,促进护理专业的横向发展。三是要加强护理教育。目前我国护理专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首先保证临床护理对本科生的大规模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其次保障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规模,提升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的执业能力;在博士的培养规模和培养方向也应有新的突破,试点护理实践博士、护理工程学博士等方向的培养,保证高层次护理人才的技术引领。此外,应积极开展护理的国际化交流,开拓学科视野。

猜你喜欢

十四五护士护理人员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