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iWrite汉英译写教学探析

2021-05-08阮俊斌孙洁琼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阮俊斌,孙洁琼,殷 沪

(上海健康医学院 a.外语教学部;b.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18)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多元共存的语境下,中国已经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让世界了解中国,建设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语言类课程紧跟时代需求和体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了在信息多元的社会和英语教学中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跨文化交际概念融入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近年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的粘合度不断加强,国家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各国相互协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出时代最强音。在此背景下,上海健康医学院外语教育部引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U校园系统,通过线上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除了阅读、翻译、听力系统,U校园还建构了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功能的iWrite英语写作系统,学生完成在线登陆先理解写作题目和要求,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再结合线下分析了解写作的知识点,最后按照系统反馈修改内容;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问题,通过增强学生对于写作内容和方法的全面思考,提高学生在写作中的自我效能感,汇总共性错误,促进语言学习“反哺”,达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外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2018年6月教育部颁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下称《量表》),提出了听、说、读、写、译的评价方法、执行策略等要求;其中,翻译方面要求“能翻译历史文化类文本,再现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传递文化内涵”,写作方面要求“能根据写作目的、读者对象或有关要求等修改文本,体现思辨的深度和逻辑的缜密性”。按照上述要求,笔者借助U校园iWrite系统,把疫情期间中国与他国交往中引用的古诗词译写确定为语言教学的实践项目,根据《量表》要求和《大学英语》文化传播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在师生的教学互动中完成“驱动—促成—评价”的产出导向过程(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2],着重探讨在线译写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以期为“中华传统文化+语言拓展”学习模式提供范例。

一、译写与模型构建

(一)变译论与译写

黄忠廉基于翻译变体提出“变译论”,囊括“摘译、编译、综述、改译、仿作、缩译”,均以译为基础,作者对译文的深层评价体现“思维的层次性和立体性”[3]。

“译”指理解基础上对原文信息的解释,译者需要根据翻译忠实性原则,对等传递原文的信息。“写”侧重于译文的评价和拓展,或利用变通的方式增加原文的理解,或从审美角度加深读者对译文的浸润感,或从文化语境角度弥补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缺失,展示传达文意的功效,译文就被重新赋能,读者能够在认知一致的情况下产生共鸣,达到重新教化读者的效果。因此,译写往往用于翻译或写作的课堂教学。

(二)中华传统文化——译写模式POA模型的构建

2014年10月,“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提出了“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4],其中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等三方面内容;进而形成了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译写”教学模式,语言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用一致”的教育理念,能够促进学生的探索和思辨意识。

笔者在实验教学前完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译写模式POA教学模型”的设计(图1),该模型基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是“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等概念的拓展,即译写过程强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基点,通过翻译文本完成跨文化对比,着重体现语言表达在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译写前,学生可以在线搜索经典文本的准确翻译,明确写作需要实现的交际“渴求”。在线模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中心”作用,提高他们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为有效产出做好充分的准备,蓄势待发。构建写作意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尝试性产出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调整任务目标、完善与再驱动,通过促进教师思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图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译写模式POA模型

模型的右侧部分要求教师利用在线平台阐释教学假设。教师按照学生的产出需要选择合适的经典文化题材,挑选最有代表性的输入材料进行深度挖掘,明确需要学生练习和强化记忆的指定性要求。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成功的学习者能从接触的多种信息中选择重要信息并聚焦,再通过情境因素(如中国经典文化引用与翻译)加入工作自我概念(the Working Self-concept),实现道德认同的当前可利用性(the Current Accessibility of Moral Identity),加强做出道德行为的动机[5],由此缩小学习者产出与输入之间的距离,有效完成教师布置的“中国传统文化双语教学”学习任务。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加互动。此外,写作模式和方法评价是教师完成教学反思的必要基础,亦是本模型的特色所在。

二、实验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上海健康医学院2018级健康管理和卫生检验专业的本科学生,共计241名。实验意在考核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译写测试满分成绩为100分,教师根据《量表》提出翻译历史文化类文本的要求和写作要求并实施iWrite智能评分,分为3个区间比照,第一区间为译写不精准(X<60分),第二区间是译写适中(60分≤X<80分),第三区间为译写精准(X≥80分)。在实验期间,两班的课程安排、任课教师、任务布置均一致。

(二)实验准备

实验开始前,笔者确认两个班级绝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CET-4/CET-6,确保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作文题目以翻译和模写为主,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以教师选自《中国日报(China Daily)》刊登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句为译写材料,iWrite在线智能批改内容包括段落写作的思想深度、词汇量、拼写和语法情况、句法运用能力等;从写作教学目标看,学生还需掌握“Cause-effect(原因策略结构)”的写作模式[6],能够独立完成该结构的写作(译写)。

(三)实验教学

学生在实验教学平台上拥有独立账号,提交前可以随时修改、添加、更正写作段落,线上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方法。按照《量表》要求,“能深入审读所写话题,以规划写作内容”,对中华文化经典文献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的要求进行译写阐释,“能根据情境规划行文风格,以确保表达得体”的要求,教师需要保证译写过程中,课程指向思政性、解读能力导向性、发散思辨创新性、知识结构复合性、译写实践性和人文理解通识性。教师还需要对照不同区间的文章结构,判断学生能否“利用电子资源数据库”丰富文章段落的内容和句式表达。因此,笔者把实验题目设计为:“中国向日本捐赠口罩,并引用了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贴在捐赠的箱子上,表达了两国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情谊。请模仿下列段落的写法(此处略),对此诗句进行释义,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度”。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以在线自动评价系统iWrite为平台,根据《量表》测评大学生译写能力的模式,旨在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译写能力细化为文化融于语言的教育效果、词法语法能力以及在线产出能力分析等三个要素并展开分析,其中,传统文化融入式教育效果量化指准确阐述中华经典术语(参照《中国日报(China Daily)》内容版本),根据《量表》判断能否“熟练使用各类翻译软件或资源查询相关信息”,能以翻译策略解决翻译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标准综合评价译文质量,独立修订并完善译文”;词法句法能力量化词汇、句型使用的复杂程度、流利度和准确度。在线产出效果为iWrite最后的智能评分,并对比教师产出评价的吻合度。

三、实验结果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式教学效果分析

从本次实验学生提交的译写作品中可以看出,在中华传统文化——诗歌的阐述过程中,根据Tmxmall术语收集平台的统计结果,基本能将古诗词中主要的精髓部分表述清楚,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为“山(mountain)”“小径(trails)”“艰难(hardships)”“克服(overcome)”“分担(share)”,可见,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了解与道德行为动机成正比。在线写作平台为实验班学生提供了更为快捷的资料参照,实现了翻译的精准定位,有助于学生独立完善“译”的任务过程,发挥了信息共享的优势,学生基本能结合当前时事完成文化寓于语言并陈述的效果。

从例文中可见,医学生不仅关心国内外动态,而且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文化自信和认知深度,在“以教师为主导、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对于社会信息的认知、收集以及辨别能力。

(二)词法语法能力分析

本文收集了不同区间学生的典型文本进行评价,即iWrite自动分析系统评价的模写段落,结合教师复看的综合评价打分,分析学生在译写过程中表现的翻译准确率、写作思想深度、词句语用能力等,笔者对比三个区间学生的词句运用能力发现几个问题(图2),集中在第一区间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单词拼写错误和句型不规范率较高、流利度较低,处在第二、第三区间的问题主要是句型复杂性和高级词汇使用缺陷。

图2 基于《量表》的实验区间结合iWrite智能评分系统统计分析表

根据《量表》要求,学生在跨文化转换时会发生“误拼、遗漏、重复”,尚不能做到“能发现并修改译文信息表述不完整之处”,或未达到“能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述语义的细微差别,增强文字表达活力”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强化训练学生语句表达的精准性、案例导向的丰富性。譬如,正确引述各种外宣稿件中的经典句型、词汇用法就是丰富译写材料的途径之一。学生亦可通过与教师进行交际,实现对词、句的精准把握;经过教师的指导,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改变写作思路,关注文章的准确度、流利程度、一定的复杂句式、关注与文化相关的高频词汇(表1),这也符合Polio[7]提出的衡量学生句法能力指标和基于Nation[8]提出的产出性词汇指标中二语习得者运用高频词汇等要求。由此可见,经过iWrite系统评价和教师讲解,学生加强了信息的精准性输入,通过适时调整提升产出的效果。

表1 iWrite智能评分后某学生译写改进版示例

(三)在线产出效果分析

在线产出效果指学生利用信息平台准确查找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对比发现,学生在译写过程中“深度挖掘”了相关信息用于译写段落的例子,主要分布在诗歌背景调查、我国重要领导人讲话、新闻报道案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应用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译写模式”的过程[9]。这是新型POA教学模式的初次尝试,教师的“脚手架”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即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将实际教学需求同学生学习情况相结合[10]”,为自我教学反思提供路径。

综上所述,立足本土,用中国译学话语阐释变译现象和变译的精义,能体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更能影响国人和国际。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以言语行为的主体模式让世界了解中国声音。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式教育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对外宣传人才的有力保障,使译写超越语言转换行为模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交际行为[11]”,尤其在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教师“把握翻译的价值[12]”,完善写作思维方式是实现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上海健康医学院《大学英语》的课程中,笔者以在线iWrite平台为工具发挥在线教学优势,旨在通过布置译写任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完成师生之间“驱动——促成——评价”为一体的产出导向过程,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亦可通过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利用“数字化、资源化写作平台[11]”提高学生英语译写质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就能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13],既能练好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对于弱者、病患的同理之心以及时代认同感,活学活用语言与跨文化知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个体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