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与劳动教育一体化设计探析

2021-05-07徐永辉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课劳动

□徐永辉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广东珠海 51908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同年7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面阐明了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途径、关键环节、评价、规划与实施等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国制度已经基本确立。在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大中小学校按规定学时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其实施途径还包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思治课的教学主题,思政课中的劳动教育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价值观教育。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设计,要立足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阶段特点,遵循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原则与劳动教育自身属性:坚持系统性和层次性,一体化规划教学目标;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一体化整合教学内容;增强协同性和针对性,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法;凸显科学性和差异性,一体化实施教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段衔接、分段实施、循序渐进和系统推进。

一、坚持系统性和层次性,推进思政课与劳动教育教学目标一体化

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整体规划了思政课课程目标,指明了思政课课程的不同学段目标,强调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2020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这些思政课课程目标和劳动教育目标的顶层设计是推进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目标一体化的根本依据。

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目标一体化设计,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系统性,对标思政课程目标和劳动教育总目标,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同时,还要坚持层次性,注重课程目标的学段适应性和连续性,突出不同学段以及各个年级的思政课育人目标的核心价值定位。思政课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渗透要结合学科学段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际生活,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把重点落在政治方向和价值引导上。以下为基于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做出的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目标一体化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1)结合每天都在经历的“食不言,寝不语,珍惜粮食”的餐前仪式、餐后光盘行动评比等活动,立足小点,取材一粒米,引发学生链接自己的生活,挖掘、认识并体会其中蕴含的劳动价值。(2)结合当前时事政治,懂得“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宣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观念,引导学生养成节约和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初中《道德与法治》:(1)观看视频《致敬——劳动者》,探究劳动的意义,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2)情境探究,认识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展示当代的杰出青年代表,分享青年榜样的实干事迹,发扬实干精神,培养劳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成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高中《思想政治》:(1)通过观看珠海特区40年的成长变化视频,探究劳动的价值,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养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通过分析“辛勤劳动是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增强文化自信。(2)通过调查和分析情境案例,感悟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获得合法收入,从而获得幸福生活,培养学生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通过辨析劳动与财富的关系,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3)观看视频,感悟平凡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加深对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决心的认识,加深对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认识,深入领悟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领悟党和政府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及成果,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制度自信。(4)以先进人物事迹和学生演讲发言激励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激发其更高的劳动热情,为时代进步、中国梦的实现贡献青年力量,提升公共参与的精神和能力。

二、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推进思政课与劳动教育教学内容一体化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思治课的课程内容与教学主题,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关注的多是本学段的课程内容,对其他学段的内容缺乏全面了解,造成教学内容的断裂或低效重复。“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的状态是各个阶段、各门课程分头设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繁杂,涉及的内容多达三四十项,如何在繁杂的教育教学内容中找到教学规律,借助于各种平台与工具,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是当前教育界必须考虑和探索的问题。”[1]推进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设计,应遵循逻辑体系,厘清统编教材中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内容整合要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建立知识体系与不同学段学习者主体的关联,促进各学段教学的有效衔接与梯度式进阶。表1 所示为基于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做出的思政课与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整合设计。

表1 思政课与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整合设计

三、增强协同性和针对性,推进思政课与劳动教育教学方法一体化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不同学段开展思政课程教学需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其中,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

推进思政课与劳动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体化,要增强各学段协同性。小学、初中与高中有很多逻辑一致、知识一体的内容,其教学需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呈现,需要从初始阶段起明确本学段所需要实现的价值要求,所需的知识容量、支持知识构成的能力要求,以及运用知识与能力的思维要求、价值要求,做有层次梯度的任务设计,并对相关领域的知识作交叉延伸,增加学生的实践性体验,从而进行有价值的思考等。

思政课与劳动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体化设计,还要增强各学段的针对性。针对性课堂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问题启发、实践操作等教学方式。小学阶段强调培养学生习惯,通过情境教学熏陶感染学生。中学阶段需要学生具有相应专业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品质,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各阶段教学模式可互补互助,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凸显科学性和差异性,推进思政课与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一体化

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强调对于劳动教育,在平时的表现评价和学段的综合评价中都要有所体现。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推动思政课与劳动教育评价一体化,是思政课与劳动教育一体化实践探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思政课与劳动教育评价一体化,要凸显科学性和差异性,完善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评价机制,实现课程评价的一体化。思政课劳动教育评价应立足学生相对完整的成长周期,总体评价其心智的成熟程度、自我成长目标、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意识、对理想和信念的价值追求;既要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和感悟,又要重视劳动体验之外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既要注重学科课堂教学的开展,又要切实通过课程评价特别是高考,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课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