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故事写成传奇,这个信念必须有

2021-05-06何捷

江西教育B 2021年4期
关键词:李的刷子冯骥才

何捷

执教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4课《刷子李》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刷子李,真有其人吗?其实,提出问题时,我已经预设了答案——刷子李,应该是个传奇人物。

刷子李,就是冯骥才先生笔下的传奇人物。未必真有其人,可能只是个模糊的原型,而在冯先生的笔下,刷子李是真真切切地活着的。然而,学生的答案却让人感到非常意外。特别是有一个学生说:“今天来看,确实没有;但过去,一定有!”我追问:“为什么过去就一定有呢?”学生说:“过去是慢生活,追求的是极致,手艺就是手艺人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必须精准。而今天是快节奏的生活,追求的是效益,讲究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所以,谁都没有工夫把一堵墙刷成‘雪白的屏障。”

这个答案,超出了我的预设。以至于我得再次查阅资料,确证冯骥才先生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传奇。

冯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讲述创作经历时,已经透露了“好的故事,就是传奇”的观点。作家本人说故事是虚构的,但学生却坚信——刷子李,在过去是存在的。旁的不说,单凭这一点,足见《刷子李》的成功之处。

目前的写作教学大都追求眼前的成功,实现教学的利益最大化,教学中的工匠精神开始消亡。如写故事,我们总是强调写好六要素,似乎有了这六要素,一切就万事大吉。又如,我们讲究把故事顺畅地写出来,最好一开始就写得顺顺利利,而且一下子就能写完。殊不知,故事最讲究冲突,讲究制造矛盾,但我们却带着学生背道而驰。

也许你会说,还早,急什么?我们又不是培养作家。的确,设置冲突,似乎是未来的事,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在文字表达上希望一步到位。如我们很善于精细化教学,总是强调怎么写好对话,也不管故事中要不要写对话;强调怎么写好提示语,也不管故事中要不要写提示语;强调如何写好动作,写好语言,写好外貌……可实际情况也许是——文章并没有单独对这些内容进行描写,大量的留白更有助于写出一个好故事。

局部不断实施“高标准,严要求”,舍本逐末地追求“写漂亮的句子”,这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现状。而整个故事的创作呢?我们往往甘愿接受平平无奇。为了通顺流畅,我们可以放弃对故事的基本认识。

从来就没有出奇制胜的信念,怎么能写出好故事呢?如何把故事写成传奇呢?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成功,未来也有成为优秀作家的可能呢?我们给出三条建议。

其一,从“做加法”改为“做减法”

之前我们对习作的认识就是不断叠加。如叠加各种修辞、美文、好句子,叠加成语、歇后语、俗语,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这样的加法式教学,就是最典型的“文章结果制作”的思想,要的就是“学生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

实际上,最考验语言功夫的,正是做减法。如《刷子李》中有几句话写到对刷子李的评价:“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课堂上,学生分析这个评价,都觉得这是好评。特别是那个“愣”字,现场还有学生进行了演绎,扮演刷子李的同行,在酒楼茶坊里肆意聊天,胡说八道,损毁刷子李的荣誉,硬说他是自吹自擂。简单的一个字,抵得上千言万语,还原成生动的现场。可见,精简、短小的文字,更考验真功夫。我们的写作教学,请注意不要一味拉长、变粗,而应该培养学生考究文字的功夫。

其二,从“立刻写”到“暂缓写”

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学生一接到寫作指令就立刻动笔,越快越好,马上写,好上交。这依然是“文章结果制作”的思想在作祟。我们仅要结果,只要学生给出结果就万事大吉。其实,写作要先构思,然后起草,之后再修改、校正、发表。起草之前的构思极为重要。如创作故事,预计写几个角色?安排怎样的场景?设计哪些情节?有什么突发事件?故事如何收场?这些都要想清楚。

印象深刻的是《刷子李》中的那个裤子上的“小破洞”,必定是冯骥才先生精心设计的。要不,怎么会里面穿一件白色衬裤,而外面的黑色长裤烧出一个洞,刻意露出白点?这样的巧合还有意安排在故事结尾,让读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如文中所说“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在信念即将摧毁的时候,作者再借助刷子李和曹小三的对话揭开真相,重新树立了刷子李那如山般的形象,进一步凸显了他的高超技艺。

巧妙的构思,带来无与伦比的表达效果。这绝非“拍脑袋,立刻写”就能做到的,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其三,从“封闭写”到“开放写”

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关起门来,让学生靠着积累硬写。所以,我们强调阅读、积累,因为这是学生唯一的依靠,脑子里的那点“存货”就是“老本”,要不断被挖掘,之后当堂“变现”。而真要写出好的故事,学生就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作者要去采访、收集、编排、遴选、构思,犹如鲁迅先生说的,要去“采花酿蜜”。

冯骥才先生写《俗世奇人》,也要走到码头、车站、茶馆,一个一个去采写故事,去听老百姓讲传说。所以,《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苏七块、黄金指等人物,有了生活的基础,才栩栩如生,成为读者心中的传奇。

倘若真要让学生爱上写作,就要先让他们爱上生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广袤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在体验生活中感受人间冷暖,这才是写作成长的最佳路径。

学生仅凭着一点课外阅读的积累,凭着现场加工制作时的那些“干货型”方法不断瞎编乱造,胡乱应付,写出来的东西,充其量只能是应付上交的“作业”而已。说实话,算不上文章。所幸《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小学生的文章称为“习作”,算是让我们遮掩了一下吧。

不过,老这样急功近利地写作,从小学一直写到高中毕业,写到大学……看起来写得唯美,实际上败坏了学生写作的“胃口”,扭曲了学生对写作的认识,真是得不偿失。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李的刷子冯骥才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一针一线,编织幸福生活
“新潮”的旧刷子
Look and Guess眼力大比拼
餐桌上的童话(下)
餐桌上的童话(上)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