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仕女画中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2021-05-04文烁

收藏与投资 2021年2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文烁

摘要:中国仕女画的风格不断更新,各个朝代各有特点。然而,风格的变化都是受社会环境和时代风尚的影响。尤其是清代,在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和社会内在需求的要求下,仕女画形成了程式化的模式。其病态造型风格是清代精神情趣的集中体现,也是特定文化传统中艺术与文化的融合。生动的女性艺术形象蕴含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因此迎来了女性艺术繁荣的高峰。

关键词:清代仕女画;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起源较早,但到了后期,写意山水画的传统被现实主义所取代,使之慢慢在正统画派中岑寂下去。在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审美观念进行考究时,完全可以考虑从中国绘画发展史这一层面入手,不同历史时期下,中国绘画在审美追求以及绘画风格上所呈现出的具体特征不尽相同。人物画的构成元素中就重点包括了仕女画,在唐代以后一度消失,到了清代时期逐渐迎来了另一个发展高峰。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彻底告终,在此之前,清朝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笼罩下,该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似乎也陷入了瓶颈期。文人救国无路,急着麻醉自己,促进了仕女画的发展,中国古代仕女画的作者多为男性。通过对清代时期仕女画的绘画风格进行观察,可以发现画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普遍存在共性特征,即都表现出了女性风露清愁、黯然神伤的人物形态,侧重于描绘其病态美[1]。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充分体现了该时期男子的审美追求,以及这一历史时期所包含的审美内涵。正是在清代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清代仕女艺术突破了传统仕女画的局限,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仕女典范。

一、清代仕女画病态性柔弱风格

一个典型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它在数量上体现了多少,而在于它对社会生活的概括和透视。清代柔弱苗条女子的形象特征,也犹如一面社会焦点镜,將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聚焦在女子的外貌、气质上,反映了最真实的社会状态,最终浓缩了封建社会的风土人情,清代末年的仕女艺术具有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风月的影响,清代仕女画在功能、人物造型、场景表现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其功能而言,在当时社会上享乐主义的影响下,清代仕女画逐渐摆脱了“教育助人”的传统价值及意义。另外,伴随该时期经济的逐步恢复及发展,社会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致使市民阶层被提升为女性画家最大的关注群体,因此,市场需求趋于通俗易懂,以方便市民阶层更好的接受仕女画所蕴含的审美内涵,将现实元素融入到仕女画文化当中。如此一来便要求文人画中的仕女不能再局限于前朝的高阶女性形象,随着仕女画关注群体的改变,受众对仕女画的实际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动,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大众趣味这一实际因素。因为只有得到大众的喜爱与青睐,才能进一步谈及审美内涵赏析等层次更高的问题。社会风气的变化体现在审美艺术上,即从唐朝的雍容华贵到宋代的温婉柔美。宋代苗条美的审美标准一直延续到清代,宋代理学的妇女本位观念也同样随之流传到了清代,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女性群体根本毫无人格可言。在这种畸形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画家们将女性独有之美界定为“倚风娇无力”的病态美,由此便造就了以女性羸弱、幽怨、病态、悲凉为主要审美标准的艺术形式[2]。

从服饰风格上看,清代仕女画中的服饰描写已不再具有汉唐的雅致气势。他们在服装上往往比较自由,画家们认为,画中人物所包含的审美内涵不应该只通过服饰风格作以展现,只要人物服饰足够优雅,便完全可以体现出女性的优美形象和高雅气质。其中,比较经典的画作例如《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册之林黛玉》,画家费丹旭笔下的黛玉穿着宽大的长袍(图1),袖子很大,线条简洁流畅,如流水般洒脱。她简洁的线条恰恰形成了一种优雅独特的魅力,赋予了画中人物更为生动、娇弱的形象。这部画作与该时期其他仕女画相比,主要存在两大特殊之处,一是画家借助简洁的线条便勾勒出黛玉的服饰风格;其次,从服饰色彩角度考虑,也一改传统陆离斑斓的特征,清新淡雅的服饰更加衬托出人物的柔弱之美。这是由于清代对服饰色彩进行严格划分,黄、红被视为皇室威望,除了皇室贵族外,一般人都无法使用,甚至连林黛玉这样的官家女子亦不能被区别对待。素淡清新的颜色虽无法彰显出女性雍容大气之美,但是却有益于表现其风雅高洁的个人品格,同时也完美的诠释了整个清代时期的审美取向和偏爱[3]。

二、清代仕女画“千人一面”风格

“毫无疑问,任何艺术形象都是一种虚拟和表现,具有明显的不现实性。在艺术形象的建构中,审美意识一旦被浓缩、物化、符号化,便成了艺术形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会随之沾染艺术形象所具备的各项基本特征。清代时期的画家在描绘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时,在面貌方面大多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单凭面貌无法对其社会身份进行辨别,只能通过他们不同的表情和服装来区分[4]。也正是由于其“千人一面”的非写实风格化造型,观众在观看时能够感同身受到画面中人物情感内涵的融汇,赋予美的艺术以情感色彩。

“仕女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既彰显了女性艺术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具备的实际作用,同时也印证了女性气质是男性文明的经典产物这一历史事实。女性形象的定型化、程式化,是由于女性艺术创作者总是冷眼看待女性,他们把女人的美丽当作一种享受和取悦的工具。因此,仕女画中的女性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欣赏,而不是情感的输入或认同。男性创作的中国仕女画,通过造型,使画中蕴含的女性精神被人们铭记。

尤其是清代,画作中女子的面部形象与以往大不相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同一副面孔,其具备的艺术色彩更为明显。譬如改琦的著作之一《带锄头的仕女》(图2),通过对这幅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展开观察,可以发现人物的脸部线条略显夸张,小嘴如樱桃般,眼睛更纤细等,呈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美。这种对女性面部的艺术化描绘,其初衷在于赋予画中人物更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在以往的仕女画中,女子的面部特征大同小异,无法区分。这种绘画方式严重浪费了视觉形象符号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及意义。反观这种新式人物面目描绘方式,能够把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各种形式上,借助人物形式来弱化其自身的表现力,将画中女子顺利转化为一种抽象化的情感符号,借此来抒发画家的男性情感。从画家角度考虑,借助女子夸张的面部形象,能够使画作中的人物形象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如此一来,既能实现女性向抽象化情感符号的转变,同时也能将其与男性精神气质进行完美衔接。

三、清代仕女画情境的风雅高洁和幽怨痴缠

清代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大多表现为“倚风娇无力”的病态美。这种病态美不仅寄托在画作的题材及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更注重画面中清新、典雅、缠绵的情势,以抒发悲凉的情感。清朝处于崩溃的时代。统治者专制,政治黑暗。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经济发展,奢侈盛行。文人官僚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心灰意冷的他们,也开始逐渐加入享乐主义者的行列。这一历史时期经常可以看到文人骚客们出没于妓院等风流场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热衷于追求绘画、作曲等精致生活。这些看似快活的享乐主义者们,其精神世界往往十分凄凉。他们塑造了一个软弱的女性形象,就像他们自己一样,在官场上不被君主赏识[6],简单荒凉的背景和环境形成了统一的画面。

清代仕女画家所创作的仕女作品,不仅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和统治者的审美喜好。画面所反映的情感情境,同时也是自己实际处境及内心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

改琦是清后期名望颇高的一位仕女画家,生活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他,祖上三代都是官吏,无疑是官宦世家。但对他来说,家族衰落,庭院空无一人,无缘仕途,又因身体虚弱,身患重病,无法继承祖业。因此,他不得不投身于诗歌、书法和绘画,一生游山玩水,以卖画为生。《红楼梦图咏》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清末的文学作品。改琦在創作《红楼梦图咏之黛玉》这一作品时,借助简洁的线条,将身姿娇弱、深情伤感的黛玉描绘的活灵活现。辅景、硬石、贵竹的运用以及站在窗前的鸟儿,不仅赋予了画作以足够的生机,同时还借其衬托出画中人物细腻柔弱的女子形态,描绘出了环境的凄惨压抑和人物的柔美与角色的叛逆。

总而言之,很多画家为了能够为观众创造出人物与意境浑然天成的视觉体验,往往会借助对景物的特殊处理,营造出画中悲凉凄惨的气氛。总体来看,该时期的仕女画在线条方面简约适度,色彩方面更倾向于典雅朴素。画中景物较为常见的包括岩石、房屋、凉亭等。除此之外,扇子和柳树也经常出现在画面上。

四、清代仕女画题材上的平民化

清代时期,人物画迎来了发展史上新的高潮期,除了常见的女性形象,神仙、圣人等虚拟形象也逐渐被纳入到画作的题材范围内。随着人物画的多元化发展,仕女画也因此实现了快速延伸,越来越多的现实元素随之融入到仕女艺术创作当中。不得不说,在市民意识的植入下,贵族阶层的女性完全摆脱了贵族文化的束缚,以一种更接地气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身处基层的平凡女性无法像贵族女性一般逍遥安逸,每日都要为了谋生而精打细算,被迫出现在公众面前寻求生存。因此,清代女性形象多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既有与社会百姓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的市井场所,也有颇具风流快活之意的妓院、戏院等地。女性完全暴露于社会生活当中为女性绘画创作提供了现实基础,为女性绘画的平民化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清代仕女画中的“柔弱美”不仅是当时女性的真实写照,也是画家的情感寄托。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不得不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造型风格。画家借助对画中人物手势、面容、服饰以及神情等个人特征的区别化描绘,将女性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清代时期的女画家不同于男画家,在烘托作品的清雅情调时更倾向于对辅助景物加以运用。通过观察仕女画中的女性,她们不再是才女。相反,从画面的场景和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的韵味,寄托着画家对实现女性人格独立的美好憧憬。对清代时期的仕女画进行赏析,可以发现使我们痴迷的不只是其独特的仕女形象,同时还有画中所蕴含的宝贵的审美内涵。仕女画的艺术魅力包含了清代不可逆转的衰落,也折射出时代精神的腐朽,因此,造就了清代仕女画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

作者简介

文 烁,1996年1月生,女,本科。

参考文献

[1]沈金颖.清仕女画家费丹旭及其作品《设色仕女图册》探析[J].福建文博,2018,103(02):94-96.

[2]金影村.清宫艺术中的美人—论焦秉贞《仕女图册》(英文)[J].国际比较文学,2019,2(02):246-261.

[3]缪斯.论王美芳仕女画艺术风格特征—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为例[J].视界观,2020(03):1-2.

[4]贾关法.纤纤美人墨中来诗情画意笔下蕴—浅析林风眠及其“新仕女图”的艺术特色[J].收藏界,2011(12):97-100.

[5]高常青.清代社会风气对釉上彩工笔仕女瓷画艺术的影响[J].陶瓷研究,2012,27(03):116-117.

[6]叶有刚.丰颊肥体浓丽多姿—浅谈周畴仕女画的艺术特色及唐人的审美特征[J].美术向导,2007(2):80.

[7]陈予琪.“镜子”是仕女画中女性情感的寄托—以清代仕女画为例[J].书画世界,2018(09):92.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