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高职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探寻

2021-05-04汪茜

公关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思政教育

汪茜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政教育生活化对于思政教育理论创新和教学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出发着手研究,从如何实现生活化的课程设计、营造独特的校园品牌文化、设计思政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发挥辅导员思政教育的有效作用等五个方面来探寻高职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 思政教育 生活世界

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时代赋予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生活化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现有的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变,让教育本身回归生活,回归大学生自身,做到以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为本,做到教育源自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政教育引向“生活世界”对于思政教育理论创新和教学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生活世界理论是近代哲学研究发展的主题,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政教育生活化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西方国家,胡塞尔是最早从哲学层面解释教育和生活的,他提出“回到事情本身”的理论范式,为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未来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实践理念。教育家杜威也有“教育即生活”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国内提倡的教育生活化正是从国外引进的教育理念,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也是对“教育即生活”理念的演绎和深化。

在国内,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理念和方式,是“思政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升级版。国内最早从生活世界视角对思政教育进行研究的是陈飞,他从“生活世界”的视角出发并作为分析工具,反思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梳理,用马克思生活世界观指导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探究其本质、意义和途径。最新关于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是朱孔军从人性化和实践化的维度提纲挈领式的指出要围绕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来设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本次研究中,笔者试图将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实际生活需求为目的,从现实生活视角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以提升学生主题体验为主,自我教育和学习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目前学术界仅有的直接研究思政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研究来看,尽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但如何将这一哲学世界观运用到思政教育中,形成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政教育观并没有形成研究大势。学者们更倾向于从思政教育生活化的角度来阐释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思政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方面,教学实践和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学界的研究重心。无疑思政课堂教学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但又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学术界关于思政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改进思政教学。其中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课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主体对象,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整体而言,研究层次并不明显,高校思政教学和高职思政教学并未有差异化研究,针对高职思政教育的研究较少。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学科和教学研究较多,缺乏大思政格局研究。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研究

(一)大思政格局下思政教育实现生活化的课程设计

以课程思政为线索改革思政课,在大思政格局下进一步完成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过程,全方位渗透思政教育。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课堂教学仍然是现阶段高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坚持在改进中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有征对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亲和力。思政教育课程应该矢志不渝地以教人求真、求善、求美为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融入教学,同时及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所思所想、新闻热点、国内外形势、社会现实问题等导入课程,在思政教育中引入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等内容,从生活、生命、情感体验中进行思政教育,将固定素材与即兴素材结合,将“典型大人物”的案例与“身边平凡人”的故事并举,注重趣味性与时效性,做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情境互动活跃,从而高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教书育人质量。

(二)大思政格局下营造适合思政教育的独特校园品牌文化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其人格气质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其长期所处的环境,大学生正是人格气质定型的关键时期,高职校园文化环境的好坏对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可以结合校园环境、建筑特色、历史传承、办学宗旨、校风校训等精神文明多角度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将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清润感染每一个人。高职院校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多开展具有特色品牌的教育实践或志愿服务等活动,结合典型先进事例或社会热点,采取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提升师生们的参与热性。用活动来促进教育,将教育寄寓活动之中,通过社会活动、党群活动培育良好的育人文化生态,让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主动探索加深理解和感悟,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三)大思政格局下依托网络资源设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新时代互联网平台是大学生生活娱乐的主要阵地之一,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当代互联网的特征,使得大学生成为了网络生态改善主力军。高职思政教育应该遵循利用网络媒体所承载的虚拟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互联网+大思政”思路和工作载体,将网络平台转变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形成线上线下教育合力。把强化正确的政治思想引导作为网络教育的主线,聚焦当前社会热点,及时把握舆论动向,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在虚拟空间营造出正面、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同时依托网络资源,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易班网等,关注学生的网络生活和动态,通过平台引导大学生的生活。如通过微媒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真正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真正走入他们的“朋友圈”,关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情感与兴趣爱好,通过生活化的手段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生活、学习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围绕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当今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的创新可以通过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来设计并实施,将贴近生活实际并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生活转化为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从而将充满生活色彩的教育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从高职大学生的视角来创新教育形式,改变以往仅仅把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唯一途径和场所,丰富课外教学,拓展多种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

从以往师生“主客体”转变为新时代的“双主体”视角,引导学生从“你要”、“你必须”的被动状态到“我要”、“我想要”的主动局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性,从而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信心。回归生活世界,要在结合当今大思政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形式多樣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如红色基地参观访问、社会热点或传统文化考察调研、文明时间志愿服务等多种教育形式,从社会生活的视角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引导学生从初步认知到内心认同,再到自觉践行。学生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参与实践,主动融入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有效地受到教育、获得体验并得到个体的发展。

(五)大思政格局下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作用

在新时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及要求,提供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具有长效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顶层统筹机制。通过提高管理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重点打造一支政治意识突出、思想素质过硬、管理育人高校的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同时规范辅导员工作边界和岗位职责。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可以参与学校思政教研室的教研、学习分享,开展主题学习,以先进理论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并服务学生。另一方面,辅导员可参与学校思政课程教学,参与思政教研组的集体备课,这样有助于辅导员统一按照课件内容标准授课。建立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尽快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提升发展路径,同时创新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同时落实“严管细导、严父慈母”双严管理,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问题,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德育体系,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为导向,不断研究,不断实践,努力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突破与进展。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与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C1817)

参考文献:

[1]赵玲玲.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企业.2019(2):90-91

[2]王静.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创新研究[J].祖国.2019(10):189-190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思政教育
让幼儿教育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质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