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治理视域下的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

2021-05-04张泽润

公关世界 2021年6期

张泽润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准确揭示世界文明的本质特征;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指引,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实然规律,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 全球治理体系 新时代文明观

一、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揭示世界文明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深刻揭示了世界文明的特征“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这一表述成为了新文明观对世界文明本质特征的基本认识,也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文明层面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文化差异决定文明的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文明的作为世界各民族发展演进的物质文化结晶,具有高度的民族特殊性与地域独特性。这使得各个文化之间的差异成为必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文明间的差异,造就了世界各文明多样性的基本特征。首先,地理环境的不同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条件。生活在不同地形地貌下的人类为了生存必然会演化形成不同的生存范式,进而形成不同物质生产方式,最终形成具有差异化的各个文明体系。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下的文明交流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其次,人类文明多样性揭示了文明历史演进方向。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中,世界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文明是因为是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发展,推进了地理大发现,使得不同文明从各自封闭的现实中走了出来,从世界层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交流或者是斗争。人类生产工具的发展让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历史事实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人类文明多样性也成为了现代文明继续发展的方向与未来。最后,人类文明多样性是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从全球治理角度来讲,世界文明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各文明间的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历史向人类证明,以消除人类文明差异,进而毁灭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做法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

(二)各文明间平等地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首先,人类文明的平等观念建立在文明多样性的客观事实之上。文明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同时这些人类文明多样性也成为了文明间平等关系的客观基础。只有建立在姹紫嫣红的文明基础之上的平等才是真正的文明平等。而有些西方国家在文明交流过程中抱有将世界文明同质化的思想,并以此来做到所谓的“人类文明平等”的“普世价值”则是大错特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以承认文明多样性为前提,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发展,以文明平等的思想,促进各文明之间的交融。其次,人类文明平等是文明发展的基本前提。世界现存文明种类繁多,曾经有许多学者将文明种类进行划分。美国学者亨廷顿就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将世界文明分为大致七到八种。这些文明都是各个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凝聚的智慧与民族精神的体现,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一个比哪一个文明更高等更优秀。同样,在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只有基于各文明平等的这一人类共同价值观基础上,才能做到良性发展。坚持文明平等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本前提,有了良好的交流前提,必然会为接下来的交流交融打下坚实基础,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文明的包容性带来了文明的交融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通过对文明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特质——包容性进行了深刻的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首先,文明包容性的前提就在于文明的多样性和文明间的平等关系。当世界文明的差异或不同等客观事实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时,文明的包容性成为了世界文明兼容并蓄的必然结果。只有文明间的相互包容,承认所有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成因、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哲学思想等,并从中吸取精华的时候,文明才被看做是进步的文明。其次,“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包容精神”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不竭动力,在文明与文明间,互相吸取优秀的精神与物质文化养分,对照各个文明寻找自身文明的优点与劣势,从而推进自身文明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不断进步贡献力量。

二、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为全球治理下的文明交流提供了思想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亚信第五次峰会发表讲话:“要扩大域内外国家间人文交往,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这为全球治理工作提供了方向,为全球治理下的文明交流提供了思想指导。

(一)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指明世界文明发展之路

全球治理体系革新在于世界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在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世界上各文明主体相互尊重,加强交流。针对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丰富”的文明发展之路。首先,世界文明交往秉承交流互鉴的基本思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历史的經验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有赖于文明间的交流。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认为在各国文明交流过程中,应认识到文明多样性的客观事实,秉持各文明间平等原则,充分发挥文明的包容性。同时,我们秉持着“和而不同”的文明互鉴准则,主张在文明与文明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吸取他国文明优秀文化,也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同与本国的文化,做到在交流中谋求发展,在互鉴中发现缺点。其次,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发挥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们希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散播和平理念的种子”,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在重要场合阐述中国对于中华文明、世界其他文明的态度,并基于此阐述中国对于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形成了一套独属于中国的文明观,将其应用于指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全球治理的根本原则在于各国的交流沟通,共商共建,在其基础上共享。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过程,鼓励世界各国以相互学习、相互包容为治理原则,不仅造就文明文化上的多元格局,更造就了各国社会制度上的多元格局。

(二)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对西方优越论的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首先,倡导文明交流是对孤立主义的超越。随着美国在国际上大搞“美国优先”,孤立主义似乎再一次的登上了国际舞台。随之而来的,就是孤立主义所衍生的种族歧视、文明隔阂也在国际上大行其道。而中国在国际上从人类共同价值出发倡导文明交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这些事实,揭示文明交流对孤立主义的超越。其次,倡导文明互鉴是对文明冲突的超越。“国与国的交往,有观点分歧、有利益纠纷、有矛盾摩擦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在这些观点分歧中各国各文明不应将对方视为安全威胁,而应将其视为学习对象。坚持文明互鉴达到消除误解、遏制冲突,增加相互直接了解;通过互学互鉴将彼此的经验、智慧、教训与心得赋予其新的意义。再次,文明的包容性实现了对文明优越理论的超越。文明的包容性赋予文明交流互鉴的坚实基础,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了各国各文明在各个领域内联结的重要纽带。文明优越使得一部分西方国家,固步自封,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逆全球化浪潮。最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高度的理论视角审视国际国内局势,提出要交流,不要隔阂;要平等,不要优越;要互鉴,不要冲突的新型文明观正是对孤立主义、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错误思潮的超越;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贡献,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阐释。

(三)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旨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地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力的外部条件,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作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不仅阐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應然规律,同时也说明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文明使命,为推进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了文明指向。该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坐标,以全球治理的推进为现实坐标,以“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践载体,寻找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共同点,追求文明上交流互鉴;政治上求同存异;经济上共商共建;生态上共建共享;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文明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3]人民日报[D].,2019年05月02日01版.

[4]刘云山.我们的文明观[J].当代世界,2016(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