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训练对海员技能大比武参训者专项体能的影响

2021-04-30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比武海员功能性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是海洋大国、航运大国,海员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力量。海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需要克服晕眩、噪音、枯燥等问题,并能具有在恶劣天气如大风大浪中正常完成工作的能力。因此职业的专业性要求海员必须具备更高的体能水平以及作业能力和应对海上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建立应用型海员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的海员人才队伍,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届,带动了我国海员队伍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海员技能大比武的比赛项目充分依据职业特点,设计赛项并经过五届比赛不断调整完善,形成较为可行的活动技术方案。项目设置中如铁人三项、海上操艇和撇缆等大多数项目是以体能作为主导和支撑,因此参训者的体能水平直接决定着各项目成绩,是至关重要的竞技能力和职业能力。关于海员体能的概念,本研究认为是海员为完成海上作业,必须具备身体工作的全面综合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的能力,第一层级是抗晕眩、平衡能力,第二层级是正常作业能力,第三层级是大比武专项能力。这三个层级属于互联进阶关系,形成逐层递进的金字塔模型。其中最高层级的大比武专项体能代表着我国海员体能的最高水平,引领着各航海院校培养航海专业学生健康体魄和职业体能的方向。

从适应海员技能大比武比赛要求的体能训练角度,参训队员的训练量与强度远超一般海员培训与体能训练,但重点还在力量、耐力和柔韧等方面,与常规海员培训无太大区别,尚未从海员技能大比武的功能性、精确性等维度探索新时代海员职业技能与体能的培训模式该如何构建,需要进一步开展探索与研究。[1]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之一功能性训练不以单纯的增加肌肉力量为目的,重点在于发展神经—肌肉的协调控制过程,重点训练神经-肌肉激活和控制、力量的瞬间募集、动力链主线控制等功能,科学高效地提升运动成绩。

因此,借鉴功能性训练理论精确分析相关技能动作结构,以海员职业能力生成的特定神经肌肉协调模式为内涵,形成海员职业能力专项动作练习的正向迁移,高效提高海员身体素质和体适能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航运学院(第五届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航海院校组总冠军)参加第六届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集训队的参训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江苏航运学院第一阶段集训队60 名队员为样本,随机分为实验组(30 人)和对照组(30 人),要求能正常参加训练、无重大伤病史。实验组按照功能性训练方案实施,对照组执行常规体能训练方案,实施为期12 周的实验干预,两组队员的基本形态指标差异(见表1)不具显著性(P>0.05)。两组队员的运动素质成绩(参考集训队选拔成绩,以实心球,100 米,1500 米为代表)差异不具显著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知网、维普期刊和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以功能性训练、航海专业学生体能、海员职业体适能等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整理筛选相关文献,为功能性训练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2.特尔斐法

运用特尔斐法,进行专家问卷星调查,请专家对所列的身体素质与能力指标,使用十分制进行赋值。1 为“不重要”;2~3 为“一般重要”;4~6 为“较重要”;7~9 为“重要”;10为“非常重要”。共有17 人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

获取实验组测试对象在功能性训练过程中的相关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样本数据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数据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双侧检验),分析功能性训练对提升大比武参训者体能水平的实际应用效果。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

二、功能性训练模式构建

进一步分析大比武中体能主导类项目竞技能力,查找动作模式中的共性问题,根据功能性训练理论,训练整体安排及参训队员的实际情况,设计训练模式。

(一)训练周期安排

将实验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1~3 周为基本功能发展阶段,第4~10 周为功能提升训练阶段和第11~12 周为专项整合巩固阶段(表2)。把握好强度刺激与恢复的临界值,通过强度负荷的调整,达到训练累积的目的。

为更为精准掌握训练强度负荷,根据竞技能力随运动训练负荷模型变化的IR 模型[2],训练强度采用每分钟的心率HR来衡量,数学具体表达式为:TRIMP=t(k(FHRR,FHRR=(HR 平均HR 休息)/(HR 最大HR 休息)。其中,t 是训练持续的时间(分钟),k=0.64e1.92(FHRR(男)。

表2 实验组阶段训练安排

(二)训练方案设计

按照大比武集训队总体训练作息时间安排,实验组在2020年7~10月间连续训练60 个训练日。其中前49 个训练日期间,每4 个训练日为1 个进度后休整1 天,后期适当缩短训练间隔(3/2 个训练日为1 个进度)。每个训练日安排70 分钟,以早训时间段为主,每个训练日安排70min 训练时间,从训练模块中选择训练内容,并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训练组数与组间间隔时间(表3)。对照组按相同训练时间开展常规体能训练。

表3 实验组训练方案设计

(三)专项体能指标的遴选

体能主导类的三个项目(铁人三项、撇缆、操艇)成绩主要由队员的专项体能指标作为基础与支撑,为此如何在众多体能指标中遴选关联度高、简单易测的少量指标,来为队员选材与训练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大比武项目核心竞技能力所需的体能支撑要求,请常年从事该领域教学、训练的专家运用特尔斐法对前庭分析器、1min 卧推、深蹲杠铃等15 项指标进行赋值[3]。专家评分后,初选分值大于8 分的弧形滑动等7 项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法进行最终遴选肺活量、立定三级跳等关联度最高,简单易测的四项指标,结果见表4所示。

表4 各指标灰色关联度及权重

在本研究中,灰色关联的母序列为铁人三项、海上操艇、撇缆等项目标准分总和,其中撇缆项目只有海驾专业参加,在分析处理中由变量的平均值代替缺少值。子序列由立定三级跳等7 项指标成绩组成。经过转化为标准分,消除量纲归一化处理得出差值的极大、极小值,最后通过下列公式计算灰色相关系数和各指标权重。

在遴选的四项指标中,1min 卧推是反映无氧糖酵解供能的快速力量水平,体现上肢力量短距离爆发力。1500 米是无氧与有氧耐力混合功能,与铁人三项及操艇的供能方式相仿[4]。铁人三项(50 米自由泳+50 米拖带)项目要求胸廓活动范围较大,肺组织弹性好,有氧耐力好,因此肺活量的指标关联度高。立定三级跳有效反映全身肌群协同力量的指标,与三项成绩关联度高且操作简单准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晨脉变化趋势对比

心率指标具有实用、易测等优点,能够综合反映参训队员体内代谢水平和训练、比赛中的实时运动强度。根据相关研究:清晨脉搏水平持续3~5 天超过自身正常值的15~17 次/分(持续训练期),表明训练强度(负荷)过大,人体疲劳程度较大,生理机能恢复不足、适应状况不佳,此时要相应调整训练负荷。[5]

通过观察跟踪实验组队员连续运用功能性方法练习12 周的晨脉变化全过程,对比对照组晨脉变化特征,揭示实验组队员机体对功能性训练的“打破——调整——适应——平衡”生理适应状况。

根据统计分析(见图1所示),在全程练习过程中,实验组队员的晨脉水平分布起伏变化更为明显,说明功能性训练“快进阶”的技术练习内容,负荷强度分布对被试队员的生理机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效果[6]。从两个组队员的晨脉变化波动来看,在第8 周左右两个组队员达到训练全程的负荷峰值,而后机体适应强度后逐渐下降,但实验组的晨脉数据起伏较大,全程练习过程中实验组的晨脉数据增加更为明显。表明功能性训练“快进阶,小幅度”波浪式强度调控能保证实验组队员有一定的超量恢复,使训练负荷保持在合理水平范围内。

图1 训练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晨脉变化趋势

(二)专项体能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四个专项体能指标的测试,结果显示,在立定跳远、1500 米成绩上,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功能性训练对全身协调、耐力素质的提升有明显作用。两组肺活量成绩存在高度显著性(P<0.01),功能性训练设计腹式呼吸等内容有显著效果。但在1min 卧推项目上,样本成绩差异不存在显著性,说明功能性训练在力量素质上的提升效果不明显,需要在后续中调整内容、强度、间隔等训练安排。

整体上,功能性训练能更高效地将身体机能与运动素质转化到大比武专项体能上来,更为有效实现训练目标(见表5)。

表5 两组专项体能方差分析

四、结论

将功能性训练的专项化及注重恢复的理念运用到海员大比武的体能训练领域,实施海员体能专项化功能训练方案能显著提升与大比武集训队员竞技能力直接相关的体能水平,有效改善和提升教学训练的效果和预防日常训练损伤。

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海员职业体能研究,探讨海员技能大比武参与者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实效,通过更为有效和相关、注重训练与恢复同步性的功能性训练方法的运用,为培养高素质海员提供科学、高效的教学训练方案和支撑。

五、建议

随着研究探讨的不断深入,海员技能大比武参训者功能性体能训练模式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需要在训练实践中更迭发展。因此建议相关海事部门能搭建海员职业体能研究平台,不断提高海员培训实效,持续优化海员培养模式,提升海员职业素养,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大比武海员功能性
2022年世界海员日主题正式发布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军营隐身大比武
“大比武”有助乡村大发展
盼望
“大比武”有助乡村大发展
盼 望
全国冠军赛重启体能大比武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