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城市边缘地带乡土景观构建

2021-04-29尹小亭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市边缘苏北盐城

尹小亭

(盐城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伴随着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边缘空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让城市边缘地带的景观具有生态性、人文性以及区域化内涵,保护即将消失的乡土景观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通过调研江苏苏北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等城市发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村落整体拆迁,搬进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崭新方盒子楼。各地集约的现代生活环境得非常趋同,城乡一体化使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表面的有形住宅,还有从古至今生活中积累而成的民风民俗等。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1]。乡土景观保护要着眼于乡土景观依存的内核乡村文化[2]。我们要重视足下文化与乡土景观,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1 苏北城市边缘地带乡土景观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为什么将城市边缘地带作为承载乡土景观的主体呢?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城市在扩张过程中,城市中心发展非常独立,按照现代城市的规划条例设定,大部分调研城市的市中心普遍趋同,道路系统、商业综合体以及商业住宅、配套的公园广场等从外观形态上看都大同小异。而没有城镇化的乡村,处在刚进入城市外围的城乡接合处,则显得生机勃勃。无论是村落建筑形态还是地形地貌、河道浅滩、农作物种类等都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姿态迥异,非常吸引人。因此,笔者就对这一城乡交界处的乡土景观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进行思考,城市与乡村可以看成是互为图底关系的两个元素,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它们互相可以自由转换。当下,因为城市的发展进程像高速列车,快速冲进了广博的农村,使乡村的面貌产生很大的变化,在他们相交的边缘地带形成了凌乱的边界线,如何更好地构建城乡边缘的景观,凸显城市与乡村的共融协调发展,使二者呈现浑然一体的特色面貌,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城市边缘地带的概念与乡土景观

城市边缘地带从字面上看,是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个缓冲带,在城市快速向外扩充过程中,这一地带面临着不断的更迭,有的被快速吸收到城市的版图中,而有些部分因为自然的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城市扩张倾向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地带,可以节约建设与开发的成本与时间,而一些自然的大河、滩涂、陡坡等地带,往往会被继续保留从而一直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但也有可能在未来随着政府决策变化。城市边缘地带这一空间多呈条状,它直接为城市提供了绿地等自然化的生态景观,乡村景观在乡土文化的沉淀中有其自身的特色,乡土文化从农耕时代起就孕育了中华几千年文明,乡土景观包含着我们记忆中的故土:“溪流河滩、老井大树、祠堂、堂前燕”。乡村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文化上,都滋养了城市的文明。乡村景观的地域性应该更好地承担起城市特色,但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苏北各城市中心和大部分的现代城市中心一样,都以现代主义的简约风格的高楼为主,还有个别城市以欧式风格噱头打造了一些景观带,如盐城城南的欧风花街。城市中心区缺乏地域特色而趋向雷同,不及各地边缘区呈现的浓郁乡土景观有魅力。武进认为我国工业用地的扩展是我国大城市边缘区推进的先导因素,他推断,尽管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过程是经济、自然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当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文化的作用将是影响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3]。

目前,大部分城市近郊地带的乡村也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政府自上而下的统一规划,为了加快新型乡镇的建设,对村落外观的“化妆式”处理,统一刷上各色乳胶漆;村民在住宅翻新中,为提高效率和节约建设成本,采用的现代化建材与技术翻新的新居室等等,都是当前乡土文化延续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实际挑战。

3 苏北城市边缘地带乡土景观的构建满足都市生态圈需求

苏北城市边缘地带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概括来讲,就是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即从“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城乡地带的景观构成要素。乡土景观的基层是村落,就像生物物种一样,村落代表了我们的文化物种,每一个区域的文化显现都是不同的,多样的村落文化构成了乡土景观的基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透过边界线进行联结,最终服务的主体是人,村民以及城市居民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决定了城市边缘地带景观的发展与构成方式。将乡土景观有形化、视觉化地呈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突出其地方特色与众不同的基因。

3.1 苏北城市边缘地带乡土景观构成要素之“自然”

天、地、人共同作用,形成了乡土景观的整体框架。“天,由经度、纬度以及海拔高度三维坐标系决定的某场所的空间、位置以及该空间位置所具有的天象变化与气候特征。”它们构成了生态景观要素;地,由“天”所决定的某场地的具体地形地貌等,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自然物产等,综合构成生态景观及生命景观,呈现了生态孕育生命的逻辑关系;“人,在由天、地所形成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和主体。”[4]所谓城市边缘地带景观规划的方法,是首先要遵从本地的气候、地形、城市规模、乡村形态以及城乡交界处的现状,古代中国人把自己当成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努力与自然协调,在景观营造过程中都是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效果,这与传统农耕时代靠天吃饭,敬畏自然等理念有着莫大的关系。以苏北的盐城为例,盐城作为江苏面积最大的城市,海岸线绵长,而且都是浅滩,是典型的沿海滩涂地貌。自然环境优越,空气质量好;地势平坦,盐城整个区域内没有山,非常适合农业作业。因此,盐城也是江苏最大的农业城市,农业人口众多,主要以大米和小麦为主,河道众多,村庄多依河而建,渔业也很发达,大河小河不计其数,雨水充沛,水生滩涂等动植物种类繁多。这是我们整体上对这个苏北城市的印象,但在集约式的市中心,城市的地域性很难表现。因此,需借助城市近郊,特别是城乡交界处营造和保持乡土特色景观,模拟自然构建多样生态景观,以满足现代人内心渴望融合自然的需求。

3.2 苏北城市边缘地带乡土景观构成要素之“人文”

人文环境的丰富与多样,也是村落景观有别于城市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将“人文”与“习俗”作为乡土景观文化的支撑,乡村生活中的居民都是聚落时代演进过来的,人和人之间有一定的宗族关联邻里关系也较城市丰满,并由此产生了各种空间与活动,比如最初村落的选址,栖居地村落布局一般靠近河流,方便取水用于生产生活,并配套氏族祠堂、牌坊等构建。农耕需求下产生的各种界石、节气活动、农耕器具。人们在农闲之外的一些活动,口口传承的民间故事、各种手工技艺、庙会集市,婚丧嫁娶、祭祀、节日等仪式性活动。这里要说明的是乡土景观不是纯观赏式、消遣式的存在,而是一种经过世代生活,将酸甜苦辣映射到乡土生活中的一切元素,乡土文化的核心是围绕着人的活动而产生。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都显现当地人真实的生活,这是乡土景观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方面。而城市的现代文明,伴随着紧张的节奏,在快速消费时代下催生了人们的物欲,给人带来了各种焦虑。

以苏北盐城市为例,海盐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滩涂文化构成了盐城的特色人文景观文化,农业和渔业发达也构成了盐城近郊村落农民的生活形态。笔者调研的盐城亭湖区机场路附近的城乡交界处空间被称为大洋湾,作为城乡交界处,它有一个天然的河湾,呈B子形态的河道,这个区域之前主要是作为水稻种植区以及滩涂野滩为主的土地使用。2010年左右,政府征地开始规划大洋湾生态运动公园,靠近城市这边被建成大型运动公园,而靠近通榆河与洋弯区,由于后期资金或者是政府决策方面原因,被搁置成荒野地。每年春季,这一区域的一些道路边的荒地上都开满黄色的油菜花、村民会在家前屋后种满小麦、大麦以及豌豆和蚕豆玉米这些农作物。靠近河边的荒滩上长满半人高的芒草,穿插着紫红色的野桑葚和在大风下摇曳的白色野槐花。下过雨后的浅滩汇集了雨水,里面几天就滋生出动植物,甚至有野鸭在里面觅食,天空中有飞鸟盘旋。近郊的村民会在家前屋后的小河里捕鱼,闲时渔网挂在小船头,形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端午节前后,滩涂地里疯长出来的芦苇和香蒲会把冬天野草凋零过后的泥土全部覆盖。夏天,在大型的湖泊里,有村妇摇着小船,沿湖洒下渔网,配合湖岸的成片荷花,美不胜收。在通榆河边上的成片杨树林里,知了在热情地歌唱夏天。秋天,能在路边看到村民晒豆子,这一美好景象不是景观设计师规划出来的,是本地人的日常生活的呈现,是在城乡发展进程中,借助各种异质景观条件偶然生成的。领导短暂的“忽视”后自发形成的一种美好田园景色也很容易遭到破坏。2016年前后,盐城政府将这块城乡交界处的土地申报国家级生态公园,得到立项,伴随着大笔资金的注入,在二次开发后,大洋湾区域以自然为主导的乡土景观模式彻底遭到破坏,村落搬空消逝不见,整个城郊转而变成了一个千篇一律的城市化妆式风景区。

4 苏北城市边缘空间异质性构建方法研究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认为城市风貌已经出现太多的趋同与固化,而运用乡土景观理念在城市边界营造独特景观,能够增加各城市的异质性。而如何具体进行城乡边界的景观构建呢,在此提出以下三个方法,首先要结合自然,充分发掘自然潜力,地理环境以及现存的动植物都是当地的特色景观;其次要将城市与乡村的特色文化呈现在边缘地带的景观设计中,也是构建乡土景观的重要一环;最后要充分分析城市边缘地带的地理特性,分析空间异质性景观在营造景观氛围时的重要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构建城乡边缘的景观。

4.1 从都市生态圈角度构建苏北城市边缘地带乡村景观

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在《发现乡土景观》一书中提炼出景观的原始理念:“不仅受地形和政治影响,还受土生土长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满足本地社区的需要:就业、休闲、社交,亲近自然和外部世界”[5]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受制于都市的快节奏扩张,城市内部的公园以及景观广场难以满足更加自然的追求。而在城市的近郊、城市边缘地带,往往土地宽阔,空间开敞,在距离上离城市又不太远,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在空闲时间,去亲近更加自然的环境。因此将城郊打造成或者说维持住更加生态的环境,是其保持吸引力的首要条件。因为靠近城郊,农业种植区是一种自发的景观面貌,随季节变化而有不同的农作物呈现,以苏北盐城为例,主要是水稻、麦子、油菜花、玉米等作物种类。而因为河道众多,水生植物种类也很丰富,有江柴、芒草、香蒲、芦苇以及莲花、浮萍等,围绕河岸多是树林、荒地、草地等(如图1、图2所示),这些非农生境景观植物种类多样,同时还吸引了很多野生动物特别是各种鸟类与昆虫,农田菜地的景观中穿插着原生态自然景观构成了城市边缘地带比较理想的景观形态。而人们发自内心的景观需求,在城市边缘的景观空间中得到满足,因此说,构建城市边缘的自然生态景观,也即所谓的乡土景观,是构建都市生态圈的重要途径。

图1

图2

4.2 从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方面构建苏北城市边缘地带乡村景观

城市的乡土景观除了生态性,还应包含人文方面的内涵,要面对人们现实生活的沉淀。通过生活,记录了与自然斗争的过程,确定了与自然平衡发展的秘密法则,乡土景观中的人文部分可以说是一部看得见的历史书。通过与自然相处,形成了人类的特有的风俗和习惯。落实在城市边缘地带的乡土景观元素上,以盐城为例,就应该是体现盐城的农业鱼米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海盐文化等较为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景观。以鱼米文化为例,在城郊的边缘地区,可以在丰富的河道基础上,打造出以渔猎为主题的景观活动如搬罾,划小船、垂钓、撒网体验等活动,如果说乡土景观中的自然元素是吸引人们参与到环境中的第一冲动,而人们的活动,则承载了活动的意义与持久性。

4.3 从空间异质性角度构建苏北城市边缘地带乡村景观

所谓空间异质性,百度名词解释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空间异质性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城市边缘地带空间中,由于地理环境多样与复杂,反而呈现出更加生机与活力的现状,尤其是一些因为靠近城市的边界,由于水域或者坡地等限制,没有被人类大规模统一开发。以团块为主,有部分河道、浅滩、草地、林地、土坡,甚至在交通便利的河滩开采的稍微平坦的田地,这些地块交错呼应,能在自然与人类的双重控制下和谐发展,景观形态丰富。因此,保持空间异质性,避免一刀切和大城市那种推土机铲平一些的做法不适合城乡交界处的景观建设。文中列举的盐城大洋湾地区,在前期这一部分形态斑驳,处于块状分布,自发形成的乡土景观十分多样。而经过规划成现代城市公园后,对地貌地形、植物等都采用比较统一的方式,从而失去其自然生态吸引力,尤其是失去其自身的乡土景观特性,十分可惜。它是一个反向的、失败的现代城乡边缘空间规划案例。

5 结语

笔者对城市边缘乡土景观如何构建进行讨论,目的是启迪人们对自身发展的一种深入思考,地球不是只属于人类,很多生态问题出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与过去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地方的特色景观与历史建筑、彰显本地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记录土地上的兴衰更迭。乡土特色景观的构建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与能量,并扩展其成长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交界的边缘地带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进而缓解当前紧张的人地关系、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应该是每一个文明城市的市民应该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城市边缘苏北盐城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空间的更新与发展探析
CONGRETE ISL AND
城市边缘区“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探讨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