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青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研和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2021-04-28王茜茜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3期
关键词:共青团志愿志愿者

王茜茜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31)

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发起于1993年,是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共青团组织的广泛动员和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下,青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年走入基层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载体,成为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重大品牌,成为促进社会建设、引导青年奋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平台[1]。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青团的指导和推动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共青团和党政各界更注重对志愿者的组织和使用,缺少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方式的研究,特别是对共青团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路径、载体和成效缺少一个综合的分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作为共青团实现思想引导的有效工具,特别是站在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研究制定的《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的新起点,需要加强对共青团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路径的研究,并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来优化活动设计,加强志愿服务活动载体的科学性和长效性,更好地实现助推青年成长成才和思想育人的双目标。

1 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状况

我国志愿服务虽起步较晚,但自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号召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后,各级共青团组织响应国家号召,结合社会需求和青年特点,紧密契合时代主题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先后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等,都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息息相关,充分彰显了共青团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组织优势。

自志愿者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这两次重大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后,志愿服务在青年群体乃至全社会得到了普遍认同。大学生群体也普遍意识到,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可以提高社会认知、提升个人能力、磨炼个人意志和实现自我价值。根据对105所高校2015—2016学年《高校志愿服务总体状况调查问卷》的统计,注册成为志愿者的学生在全部在校生中的占比达到62%。2015—2016学年累计参加志愿服务达1 857 934人次,累计服务时长逾8 599 506 h(人均约4.62 h)。84.76%的大学生表示有志愿服务的经历,他们把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积分、个人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

由于大学生具有总体数量多、集中程度高、专业能力强等优点,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的时代特色,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广泛参与了西部开发、扶贫济困、大型赛会、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及助老助残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除了以往常规的自行组织和行政动员外,还通过APP、微信群等网络媒介参与了很多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的服务对象、参与方式和活动内容都更加灵活和多样,成为大学生日常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渠道之一[2]。

2 江苏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状况的调查

2.1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为了更真实地了解目前江苏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本文以江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自2018年9月起开展了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基本状况为主要内容的问卷调查。问卷共设计38个问题,分别从参与志愿服务情况、自我成效评价、对团组织的志愿服务评价3个方面进行。

本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式。以江苏省70所具有本科教学资格的学校建立抽样框,将随机抽取的11所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微信电子问卷收集资料,共获得有效问卷759份。其中,男生304人,占40%,女生455人,占60%;一年级40人,占5.3%,二年级50人,占6.6%,三年级333人,占43.9%,四年级336人,占44.3%;年龄18~20岁212人,占27.9%,21~22岁498人,占65.6%;共产党员111人,占14.6%,共青团员632人,占83.3%;文科专业297人,占39.1%,理科专业375人,占49.4%。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志愿服务参与途径

针对11所高校学生设计了7种途径供其选择,分别是:中学时代学校组织、同学自发组织、大学社团、校团委活动、当地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组织、其他。

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主要集中在中学时代学校组织、大学社团、校团委活动和志愿服务组织等5个途径。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归纳出3个显著特点:第一,参与途径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志愿服务;第二,首次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提前至中学时代;第三,正式化、有组织的志愿服务形式占据主导位置。通过大学社团、志愿服务组织、校团委活动等有组织的志愿服务占据52.69%,这一结果明显多于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6.92%)。

2.2.2 对志愿服务的看法

针对11所高校学生设计了9种看法供其选择。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后一段时间,绝大多数学生对志愿服务保持积极的看法,认为志愿服务能增强自己的社会阅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服务他人是很有意义的事。

表2 对志愿服务的看法 (%)

2.2.3 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

针对11所高校学生,设计了14种志愿服务内容供其选择。调查结果(见第16页表3)显示,有37.6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共青团组织的专项活动,如关爱行动、助残行动、春运暖冬行动等,其他活动内容依次为大型赛会(如江苏省运会、城市马拉松等)、助老扶幼、文明倡导及科普宣传、社区服务、献血志愿服务和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等。

2.2.4 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

为了更好地分析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设计了15种原因供其选择(见第16页表4),调查发现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帮助有需要的人和实现个人价值,此顺序说明广大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普遍有了社会责任感。

2.2.5 对共青团组织活动的总体评价

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最主要参与途径是通过共青团组织,设计了7种选项供其选择,从而了解大学生对共青团组织活动的评价(见第16页表5)。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认为共青团组织的这些活动能锻炼自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有50.86%学生认为这些活动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要丰富创新活动的形式,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要扩大活动的规模和范围。

表3 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 (%)

表4 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 (%)

表5 对共青团组织活动的总体评价 (%)

3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问题概述及相应对策

通过对江苏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两方面问题。

1)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志愿活动在大学生中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从大学生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来看,大部分学生参与的主要途径还是集中在中学时代学校组织和大学社团,由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参与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与投入力度和职责担当很不相称。虽然共青团中央、省、市委员会开展了很多的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推广仍显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的教育环境较封闭,另一方面地方团组织更注重活动时的用人和招募,对大学新生群体的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不够重视[3]。因此,应加大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借助高校各种学生组织进行志愿活动的宣传,同时制定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中。

2)志愿活动的服务层次较低,未能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及其对志愿服务的看法来看,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主要内容还是局限于各种依靠人力的服务工作,基本上没有门槛,所有的青年人都能参加。从对志愿者看法的调查结果来看,只有30%的受访者觉得志愿服务能让其专业知识得到实践,70%的受访者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没有达到目的,从对共青团组织活动的总体评价来看,超半数认为有待提升[4]。所以,高校共青团组织志愿活动时,除了从志愿活动本身的需求来招募志愿者以外,还应充分考虑志愿者自身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能力,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同时通过组织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志愿活动,提升志愿者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也能使志愿活动的层次得到提升。此外,为了确保志愿服务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开展并实现预定的目标,应当从制度、人员、财务保障3个方面加强建设,确保各种志愿活动能够平稳有序地开展。

4 结束语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恢弘的20余年,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20余年。这些年,大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走进基层和群众,在大型活动现场、扶贫开发一线、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江苏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共青团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出共青团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猜你喜欢

共青团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