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豆腐与气质

2021-04-27周岩壁

博览群书 2021年2期
关键词:宋诗朱熹豆浆

周岩壁

上一个春节,疫情随着新春,突然而至。本来是回家过年,一下子逼得人足不出户,非要你变成足不下楼、目不窥园的董仲舒!在家里窝了两个月,百无聊赖。看到书房里那套72册的《全宋诗》,灰头土脸,拿下来翻翻吧。里面的风花雪月,应接不暇,真是连篇累牍。可惜在下,本是农家子,领略不了那种搔首弄姿的风雅,颇难共鸣。那么就一无所得吗?不然!所谓不贤识小——全宋诗中,竟然只有两首豆腐诗。

准确地说是,只有两首咏豆腐的诗。一首是以豆腐为题,朱熹作的,是《蔬食十三诗》之一;这组诗是晦庵唱和其师刘子翚的,老师的组诗中并无豆腐。就是说,这是晦庵在和诗中增补的。诗云: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这首诗只20个字,但涵义颇深。大致是说:像陶渊明那样辛辛苦苦地种点豆子,用尽心力,秋天收成并不好;如果早早就学会做豆腐的技艺,不用筋疲力尽,安安稳稳地坐着,也能赚不少钱呢。

另外,《全宋诗辑补》第七册,收南宋末陈达叟《啜菽》一首:“礼不云乎?啜菽饮水。素以为绚,浏其清矣。”这是《蔬食二十品》之一。蔬食,就是素食。要了解这首诗,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啜菽。这是《檀弓》中孔子的话:“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孙希旦引王注:“熬豆而食曰啜菽。”(《礼记集解》卷十一)就是说,家里很穷,吃不起大米白面,只好把大豆煮熟或炒熟了当饭吃,渴了就喝点水,生活很艰难。陈达叟的意思是说:吃不起豆腐——虽然此诗不是咏豆腐,但陈达叟在南宋末年,应该是知道有豆腐这位食品的——,只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吃豆子,喝水;但精神上很充实,有情操。

我们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后汉书》载:周党见节士闵仲叔,“含菽饮水,遗以生蒜,受而不食”。李贤注引皇甫谧《高士传》说:周党送给仲叔生蒜,是看他没有下饭菜,给他作菜的。仲叔说:“我欲省烦,今更作烦邪?”所以受而不食。这表明,秦汉以来,穷人日常生活就是啜菽饮水,聊以果腹罢了;哪里见得到细米白面?

与朱熹有过交际的陆游,在《邻曲》中说:“浊酒聚邻曲,偶来非宿期。拭盘堆连展,洗釜煮黎祁。”自注:“蜀人以黎祁名豆腐。”马廷鸾《谢毛子文见寿》:“苜蓿黎祁汤饼会,一洗眊臊强持杯。”把又名黎祁的豆腐看得很寻常,但我们要注意,它都是在家庭宴会上吃的。所以,当时穷人家里,未必经常吃或吃得起豆腐。而且朱熹在上引豆腐诗中自注:“世传豆腐本乃淮南王术。”我们认为,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大概是刘安发明了豆浆,把泡胀的豆子磨成细末,这比干吃豆子要好受得多。西汉刘安既然发明豆浆,东汉的节士为什么还啜菽呢?不是仲叔自找苦吃,实在是需要劳力,干什么都要人力畜力的时代,磨杯豆浆喝并不容易!至于由豆浆而豆腐,需要有矿物加入,外力干预,产生质变,民间所谓“点豆腐”。我们看李时珍豆腐造法:

水浸硙碎,滤去滓,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尔。(《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这岂是西汉可能做到的?所以,综合考虑起来,豆腐是五代才有的。这样唐诗、北宋诗歌中都没有提到,也就可以交代过去。南宋时,豆腐在民间流传渐广。由朱熹和陈达叟等人的诗,我们知道豆腐在南宋并不普遍,因为它需要劳力,精细加工。虽是蔬食,价格还比较昂贵。经济拮据的,蓬门筚窦,只好还煮或炒豆子吃——豆子这样吃起来,是粗食,有点剌嗓子。它还可以磨成豆面,但必须和白面掺和才能做成面条,才好吃;纯豆面没有弹性,而且吃起来不够细腻润泽,令人难以下咽。

不过,宋末已有人终生以磨豆腐为业了。度宗咸淳年间(1256-1274年),有个卖豆腐的王老头,他去世时86岁,留下一首绝命诗:

朝朝只与磨为亲,推转无邊大法轮。

碾出一团真白玉,将归回向未来人。

(《全宋诗》第57册)

我们开头说全宋诗里有两首豆腐诗,一首是朱熹的,另一首就是这个王老头的。它对自家磨豆腐的一生,做了生动、真切的概括;把一生升华为一首诗,闪烁在历史灰暗尘埋的杂乱里,不容易啊。

随着元明历史的展开,豆腐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元代王祯《农书》中首次出现“黄豆可作豆腐”,这样明确的断言。(《农书·百谷谱集之二》)豆腐也进入元明平头百姓的日常生活:这在元曲中就有反映。《西厢记》中普救寺僧惠明抱怨丛林生活清苦,“酸黄齑烂豆腐”,吃厌了咸菜豆腐。(杨绪容《王实甫〈西厢记〉汇评》,人民出版社,P106)《看钱奴》中贾仁只舍得拿一个铜钱卖半块豆腐,是不够一个人做下饭的;也就是说,两个铜钱可以买一块豆腐,那就凑合够一个人当菜吃一顿。可见,元时豆腐已经随处可得,价格便宜。

明初有两首豆腐诗,写得不错。苏平《咏豆腐》云: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

说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就像说仓颉发明文字一样,在诗歌里是认不得真的,只是作为一个典故为诗人吟咏提供便利。孙大雅《菽乳》:

戎菽来南山,清漪浣浮埃。转身一旋磨,流膏入盆罍。

大釜气浮浮,小眼汤洄洄。顷待晴浪翻,坐见雪花皑。

青盐化液卤,绛蜡窜烟煤。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烹煎适吾口,不畏老齿摧。

(《列朝诗集》甲集第十五卷)

这首诗用赋体描写豆腐的制作过程,是前引李时珍说明文的诗化,给豆腐赋予审美价值。孙大雅还嫌豆腐的名字不好听,改成菽乳;菽乳未必好听,而且就字面意思看,菽乳是豆浆。词不达意,不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竭力给豆腐提升审美境界的,还有清代的查慎行。他有《豆腐诗四首》,我们摘句如下:

凝来石髓风犹软,点出春酥露未干。

倒箧易偿邻叟值,顾名原合腐儒餐。

半爿土灶燃萁火,一顷山田种豆诗。

饔子贫家先染指,厨娘纤手并凝脂。

滑可流匙胜冷淘,不争舌在齿牙牢。

比查慎行晚点的袁枚,是个著名的美食家。在他的《随园食单》里,列举了九种豆腐的吃法,大都需要大虾米或鸡汤、鳆鱼、火腿、鸡丁分别来配。我们很奇怪,袁枚在诗学上是提倡“性灵”的,在豆腐制作上怎么如此变态?这些荤菜帮衬出的豆腐,性灵安在,还有豆腐味儿吗?倒是《随园食单》的补证者夏曾传说得好:“豆腐吃法甚多,不可枚举。夏日吃生豆腐,则麻油盐拌。”

半闲堂主说他最爱吃又最省事的,就是这种麻油调豆腐,俗话所谓“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做法如下:新鲜豆腐一块,清水去尘,淋去水。把豆腐切成小块,用切成小段的葱,撒细盐,拌芝麻油,即成。吃起来,干净得真味;看起来,一清二白。

查慎行《豆腐诗》:

行厨亦可咄嗟办,下箸唯闻盐豉香。

须知淡薄生涯在,水乳交融味最长。

与此类似,特多豆豉耳。一清二白,这正是不求闻达、洁身自好、甘于贫贱的传统文人气质之象征。

总结一下,豆腐的原料是大豆,大豆是一种中国谷物,所以豆腐是纯粹的中国食物。它是在五代出现的,此前处理大豆的方式,就是炒熟或煮熟,相对精细的吃法是磨成豆面,更讲究的是磨成豆浆饮用。豆腐在南宋并不常见,但很得读书人喜爱。元明时,随着技术进步和制作方法的完善,豆腐渐渐普及。在清代诗歌中,豆腐成为传统文人洁身自好品格的象征;二者相得益彰。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宋诗朱熹豆浆
秋天也爱喝豆浆
春日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论宋诗中的金明池
朱熹治足疾
豆浆新吃法
我会等你回来
《全宋诗》校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