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梁》——当报告文学接上中国地气

2021-04-27陈德民

博览群书 2021年2期
关键词:脊梁报告文学

陈德民

在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有关农村改革与“三农”问题一直是作家关注的焦点。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黄传会的“反贫困”系列与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到90年代杨豪的《中国农民大迁徙》与陈章汉的《江口风流》,再到新世纪的“精准扶贫”题材的创作热等,均可印证这个现象。这些作品大都触笔纵横,场面宏大,作品都是从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所发生的的某种现象,来报告农村在改革开放后所产生的巨变,让人从这些现象中领略到时代的波澜壮阔。

而江苏报告文学作家马如金的《脊梁》则是近期反映“三农”题材的又一部优秀力作。这部作品不同于众之处,就在于书中所报告的对象都是来自于农村最基层的行政村或工作在最底层的村组党员干部。作者通过对这些最具体的描写对象、人物事件进行采访报告,让读者可以从底层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感人事例中,从一些小人物的奋斗历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带给普罗大众的人生命运的转圜,具有“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的独特文学效果。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一定是用优美的文笔,真实、及时地记录一个时代所发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活动,具有鼓舞士气,催人奋进,引领风潮的强大精神动力。马如金先生采写的报告文学作品集《脊梁》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从最基层社会涌现出的一个个模范人物以及他们的先进事迹,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他们以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非同凡响的工作业绩,为农村脱贫致富,为村里的农民过上小康的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他们的事迹像一道道亮丽的彩虹,留在了每个读者的记忆里,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空。

这部文集共收录作者14篇报告文学作品,时间跨度长达30年,可谓见证了南京市江宁区的部分乡村从当初的江宁县农村,发展到今天在南京这座大都市中城市设施配套,工业体系健全,科技创新引领的一座现代化新城区的锐变。

农村改革是中国近四十年一部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作者以宏观的视野书写改革开放以来在江宁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鲜活故事,通过微观的笔触,讲述这些江宁故事,使一批工作在基层的优秀党员干部生动的群像得以渐次呈现,让这些先进人物跃然纸上。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农村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说,江宁故事就是中国故事。那么,是一种什么力量促使这一历史的巨变?作者以文学引导读者从这些人物故事中寻找答案,从现实中寻找参照,在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奋力创造新时代的伟大奇迹。在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一百年这个庄严而又喜庆的时刻,《脊梁》一书的出版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就这本书主题而言,作者写的都是南京市江宁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事迹,其大部分作品以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决策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等为时代背景,着重反映以脱贫致富为中心的乡村改革,既重视扶贫现状与问题的探讨,又侧重历史“发展”与现实的报告,使这种专注在社会现实生活观察,并善于从矛盾问题中生发思考的创作现象,与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产生一种内在的契合。在《脊梁》这部作品中,作家马如金在关注基层独特单个事件、人物的同时,进入了更广、更深、更厚重的题材领域。如这本书前四篇关于章村与章村书记张文才的记述,让读者从阅读《追逐绚烂的章村梦》《章村梦》《为了父老乡亲的嘱托》《辉煌的跨越》几个篇章中,可以用立体的视觉对章村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洞悉,强烈地感受到章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随着时间的变迁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本书中,除了章村,还有红光村、机场村都从一个个一直被人忽视的城边贫困村,一跃成为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社区。

就叙事形式来看,这本书有的是写一个群体,有的是写一个人物,通过丰富和翔实的采访资料,在细致准确地传递先进党组织和模范人物是如何励精图治,改变乡村面貌的角度上,是全面、准确和精彩的。作者对笔下的描写对象、相关事件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创作的求实近真和用心的行动态度体现在字里行间。我们知道,如何将包含着非常丰富和精彩的思想和人物故事内容顺畅传递表达,确实需要一番功夫和努力。作者用充沛的情感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江宁区所属的11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锋模范人物进行认真梳理,其中有:大胆开拓的张文才引领章村迅速改变落后面貌;求真实干的马学良让红光村(后改为龙西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执政为民的李立栋将机场村从一个债务累累的贫困村转变为村强民富的小康村;太平村把土地推向市场吸引大批客商投资,不但培植了税源,还一举甩掉“贫困村”的帽子;令人瞩目的邵圣村坚守绿色环保理念,在争创“国家级绿色社区”工作中奋力向前;为民办实事的翻身村党支部节俭办公,将省下的钱筑巢引凤用于壮大集體经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泉水村跻身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守着“南唐二陵”过穷日子的东善村更新观念迅速致富的业绩;还有李岗头村的村支书李荣权、彭福村的村支书沈庆喜、锁石村的村支书张双喜等一批共产党的优秀基层干部勤劳务实,奋力开拓,将一个个穷山村带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康庄大道。如何将这些典型事迹用优美的文字展现出来?这本书作者匠心独运,在人物的真实情感、韧性性格的生动描述等,都使得这些先进事迹洋溢着创新能动的力量,包含着强大的精神与情感温度。

就语言风格而论,这本书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除自由、灵动、平实的散文笔法外,作者不时使用当地的一些乡音俗语,努力使自己置身于当地的乡亲们中间,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找感觉寻痛点,抒发自己独特的真切感受。同时,又“出乎其外”,使作者立于改革开放与脱贫攻坚的时代光谱中,以思想烛照历史,将感觉升为理性,从而使报告文学作品既真实生动又不乏思想启迪,既接地气又平添艺术感染力。如下面的这些句子:

上章村,下章村,一日三餐常有荤,外面讲“小康”,我求“饭来终”。

到家了,老马支起自行车,冲了一把澡后对着家人嚷嚷道:“孩子妈呢,把床肚下面的‘二代分金亭拿来让我喝几杯。”

“老马怎生了得了!”——这是外界对老马的评价。而龙西社区副主任程忠平则说:“老马这些年苦狠了,苦吃尽了。”

青龙山,千百年了,你可害苦了咱泉水人哪!然而,历史已推进到20世纪80年代,难道你还能这样逞狂下去吗?王业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有不同看法的人则担心:与南京大厂脱钩,等于扔了拐杖脱钉鞋既不保稳又不扒滑 ,企业怕是撑不下……

如此等等,这些画龙点睛般插入本地原生态的方言,让作品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文学效果,使整部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耐人寻味。

不可否认的是,当代报告文学作品中,一些作者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理念理解的不够深刻,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描写典型个人或典型集体自身,却忽视了典型与所处“中国环境”的互动,没有挖掘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中国特征以及中国元素的关联,写出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在故事的感染力方面,与中国当代可歌可泣的史诗般的创新发展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再者,一些报告文学作品中往往只注重突出工作成绩的宣传,回避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所出现的容易造成利益冲突、干群矛盾等问题的破解方法,使作品的情感深度与情节悬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这些现象也多多少少地在这本书的个别篇章中不无遗憾地存在着。

但瑕不掩瑜,《脊梁》一书的作者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最具说服力的底层社会着笔,真实地记载了生活在一方土地上的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带领当地干部群众艰难跋涉挖掉穷根,走向现代文明和富强之路所创造出的人类奇迹。作者以扎实素材,多样笔法以及独到的思辨,以点带面地将这个局部的时代画面呈现给广大读者,不但是对先进模范人物的礼赞,也为新时代留下了独特且珍贵的文学记录。

(作者系作家、评论家,高级编辑。)

猜你喜欢

脊梁报告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论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党是民族的脊梁
回首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赞民族脊梁——钟南山·十六字令五首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辉煌与重生
评丁晓原的《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