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在慢性鼻窦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021-04-27胡新楠

当代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鼻中隔鼻窦鼻窦炎

胡新楠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核工业总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兴城125100)

慢性鼻窦炎临床症状包括头痛、脓涕等,病情迁延难愈,治疗难度较大,鼻内镜技术能清除患者鼻腔内病变组织,有助于促进鼻窦生理功能恢复[1]。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患者应用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比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22~83岁,平均年龄(53.45±5.36)岁;鼻窦炎Ⅰ型23例,Ⅱ型21例;病程10个月~8年,平均(4.34±0.74)年。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52.89±5.24)岁;鼻窦炎Ⅰ型24例,Ⅱ型20例;病程10个月~7年,平均(4.29±0.77)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经鼻窦冠状CT及鼻内镜检查确诊病情;临床症状表现为少量鼻出血、流涕、鼻塞以及嗅觉减退、疼痛等;部分患者鼻道内存在息肉增生现象;患者无理解异常或意识障碍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脑梗死或脑卒中患者;有外周神经疾病史或人格障碍史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恶性消耗性病变患者[2]。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鼻内镜下鼻中膈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手术,为患者实施局部浸润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在鼻内镜直视下于患者左侧鼻中隔黏膜及皮肤交界部位做切口(L型),自患者鼻顶切开鼻中隔黏膜至鼻底,切开至软骨膜部位,对软骨膜实施剥离操作,切口长度为1~2 mm,然后于切口后鼻中隔软骨部位将软骨切开至另一侧软骨膜并对软骨膜实施剥离操作,将患者筛骨垂直板及鼻中隔软骨切开,应用咬骨钳将患者偏曲骨咬除。在切口部位铺开黏膜并进行切口缝合,然后为患者实施鼻窦开放手术[3]。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依照实际情况选择性开放额窦、上颌窦、蝶窦及筛窦等组织,术后根据患者术腔出血情况实施明胶海绵纱条填塞,将膨胀海绵填塞于鼻腔部位,并为患者提供抗生素[4]。术后2 d取出填塞物,术后1周将患者鼻腔内干痂组织及分泌物清理干净。对比组患者实施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方式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①疗效评价,治愈:患者头痛、脓涕、闭塞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内镜复查显示患者上皮化状况较好、窦腔黏膜水肿消失,窦口开放较好;缓解:患者头痛、脓涕、闭塞等临床症状较术前减轻,内镜复查显示患者窦腔黏膜部位可见少量分泌物,有肉芽肿或水肿现象;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内镜检查显示患者窦口开放不佳,可见黏脓性分泌或黏性分泌物。总有效率=治愈率+缓解率。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脓肿、鼻腔内粘连、气管炎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③术前及术后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并应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并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水平。④术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疼痛程度,包括嗅觉减退、头痛、面颊部疼痛、闭塞及流涕等,各项指标评分均为0~1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比组的8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82%,低于对比组的9.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

2.3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术前,两组患者TNF-α、IL-6、IL-8等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各项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

2.4 两组术后临床症状VAS评分比较术后,观察组患者嗅觉减退、头痛、面颊部疼痛等各项临床症状VAS评分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临床症状VAS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术后临床症状VAS评分比较(±s,分)

?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作为耳鼻喉科的多发病,主要由于鼻道与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引发,鼻中隔偏曲为重要诱发因素,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脓涕、反复鼻塞等,具有病情顽固、病程长、控制难度大等特点,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5]。

药物治疗可消除黏膜炎症,有助于促进患者纤毛功能及改善通气,但病情控制效果不佳。目前,鼻内镜技术在临床上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治疗效果显著,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增大鼻窦开口,有助于加快鼻窦生理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6]。

鼻内镜下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微创及复发率低等特点,能保留患者鼻腔内正常黏膜及可逆性黏膜,有助于减轻鼻部损伤,与鼻窦开放术联合治疗既能改善患者鼻中隔偏曲情况,又可取得理想的疼痛缓解效果[7-8]。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比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IL-8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嗅觉减退、头痛、面颊部疼痛等各项临床症状VAS评分均低于对比组(P<0.05)。

综上所述,慢性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联合治疗可减轻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缓解患者不适感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鼻中隔鼻窦鼻窦炎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张赞臣的鼻窦炎神方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
升麻解毒汤治疗慢性鼻窦炎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