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替罗非班静脉推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的影响

2021-04-27赵瑞彪

当代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罗非班远端分级

赵瑞彪

(枣庄矿业集团枣庄医院心内二科,山东 枣庄277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性缺血,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压榨性胸痛、呼吸衰竭等,该病具有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危害严重且致死率高等特点[1]。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为PCI术,其可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梗死区域血流通畅。PCI手术难度与风险较高,会增加患者远端血栓量,故于患者PCI围术期,加用替罗非班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控制远端血栓量,提升手术效果,但不同用药方案对改善预后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静脉推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接受PCI术的1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51)与观察组(n=52)。对照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8.61±3.23)岁;梗死血管部位:左前降支16例,回旋支18例,右冠状动脉17例;病变血管支数:单支19例,双支16例,三支16例。观察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8.72±3.41)岁;梗死血管部位:左前降支19例,回旋支21例,右冠状动脉12例;病变血管支数:单支19例,双支18例,三支15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年(113)号]。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②对治疗药物无过敏反应且耐受;③患者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④凝血功能障碍者;⑤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相同的PCI术治疗,同时予以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类等药物对症治疗。

1.3.1 对照组对照组于PCI术后予以替罗非班静脉推注治疗,患者回到病房时,予以10μg/kg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西安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306,规格:100 mL,盐酸替罗非班(按C22H36N2O5S计)5 mg与氯化钠0.9 g]静脉推注,3 min内完成。

1.3.2 观察组观察组于PCI术前1 h内予以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推注治疗,药物剂量与方法均与对照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分级评估标准:0级,闭塞部位及远端无向前血流;1级,造影剂可通过闭塞部位,但无法到达远端血管;2级,造影剂通过闭塞段并到达远端血管,但其充盈速度与正常血管相比明显减慢;3级,前向血流充盈远端且快速。②比较两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别采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肘静脉血4 mL,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TnI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K-MB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采用秩合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比较治疗前,两组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CK-MB、cTnI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CK-MB、cTn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内科急重症,心脏梗死部位心肌缺血坏死,心脏室壁结构和形态发生病理性改变,梗死区部位心室腔扩大,室壁变薄,导致室壁运动减弱,非梗死区心肌肥厚,室壁膨胀突出,同时,血流动力学改变,产生腔内分流,出现左心室重构,减弱心肌收缩功能,产生不可逆的心衰,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4-5]。PCI术可有效促进梗死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灌注,缩小心肌梗死范围,但由于PCI术可导致患者远端血栓形成,故于PCI术前应用抗凝药物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表1 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CK-MB、cTnI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CK-MB、cTnI水平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

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K-MB、cTnI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其中cTnI是心肌组织中的一种收缩蛋白,正常人体含量较低,仅在心肌组织中表达,但心肌细胞损伤后,血液中cTnI含量将升高;CK-MB分布于在心脏、肝脏等组织细胞中,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CK-MB水平显著提升,CKMB、cTnI水平是反映患者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其水平与疾病发展呈正相关,故降低CK-MB、cTnI水平对遏制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CK-MB、cTnI水平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早期替罗非班静脉推注治疗效果确切。分析原因为,替罗非班是一种高选择性的血小板糖蛋白受体拮抗剂,通过在血小板聚集通路产生作用,占据血小板糖蛋白受体交联位点,对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受体结合起到抑制作用,有效对血小板凝聚进行阻断,减少机体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从而降低CK-MB、cTnI水平,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同时,减少微血管痉挛,降低远端微血栓产生,促进血流畅通,提升患者梗死区域再灌注,达到缩小梗死区域面积的作用[8-9]。替罗非班进入机体5 min后即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停药后可在2~5 h内恢复正常,于术前应用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由于血栓负荷导致的远端阻塞情况,促进血流再灌注,恢复心肌组织,同时,通过早期应用替罗非班静脉推注还可减少机体炎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提升血管内皮细胞再修复功能,从而降低心肌损伤[10]。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早期替罗非班静脉推注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TIMI血流分级,降低cTnI、CKMB水平。

猜你喜欢

罗非班远端分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替罗非班桥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早期PWI-DWI不匹配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足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