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差异

2021-04-27崔琳王迪郝钢杨露

当代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美观差值骨性

崔琳,王迪,郝钢,杨露

(解放军第79集团军医院口腔科,辽宁 辽阳111000)

骨性Ⅱ类错牙合为儿童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牙颌畸形,其发生原因多与先天性遗传因素、后天口腔不良习惯有较大相关性[1]。该现象可导致颌骨形态位置发生改变、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牙合关系异常等情况,极易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对此,针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手术是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主要手段,临床效果显著。但矫治过程中是否需要拔牙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诸多患者对拔牙后的矫治效果存在怀疑态度,认为矫治后牙弓变窄,牙弓不足以填充口腔空隙,微笑时颊侧出现黑色区域,特别是口角处易出现“黑三角”,有些患者自我感觉脸颊部塌陷,严重影响美观度[2-3]。牙齿面容是否美观、是否异于常人,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与社会行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正畸治疗主要考虑美观度,因而矫治前后软组织侧面型的变化现已成为医患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方式前后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软组织侧貌等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矫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98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拔牙矫治分为观察组(非拔牙矫治,n=50)与对照组(拔牙矫治,n=48)。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7~14岁,平均年龄(11.25±0.83)岁;体质量25~36 kg,平均体质量(30.52±2.21)kg;平均牙齿数量(26.00±2.00)颗。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8~14岁,平均年龄(11.22±0.79)岁;体质量25~36 kg,平均体质量(30.55±2.19)kg;平均牙齿数量(26.00±2.00)颗。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气道周围软硬组织及颅颌面显影清晰,且头位一致;②均为矢状Ⅱ类骨面型(ANB角>4.7°);③入组前均未接受过正畸或正颌治疗;④患儿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利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除标准:①伴有慢性鼻炎、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②伴有认知功能障碍,且无法配合完成矫治;③入组女性患儿月经初潮尚未发生。

1.3 方法入组患儿均进行矫形治疗,对照组患儿进行拔除4颗尖牙矫治,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实施种植支抗、斜导及Ⅱ类牵引治疗。观察组采用非拔牙矫治方式:选用滑动标准型直丝弓托槽(杭州新亚齿科材料有限公司),需采用滑动标准型直丝弓托槽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治疗过程中要求患儿带上头帽口外弓,以进一步强化上颌支抗,拔除前磨牙治疗为期20个月,治疗完成后患儿两侧牙可达到Ⅰ类咬合及磨牙关系,且上下牙列排列整齐,同时,前牙能正常覆盖与覆合。在此过程中,清晰拍摄全颌曲面断层,在拍摄头颅侧位片时,医嘱患儿放松,牙齿咬合保持在正中K位,对头颅侧位定位片需进行扫描、标记。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后处理。

1.4 观察指标①于矫治结束后,在连续时间段内对所有患儿进行头颅侧位定位片拍摄,并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测量、描记定位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软组织侧貌变化情况,测量指标包括上下唇角(ALs-BLi)、上唇倾角(ALs-FH)、下唇凸距(Li-REP)及Z角差值,所有指标均测量3次,最终取平均值。②矫治结束后使用Ricketts美容线分析并比较两组患儿面型审美平面,即上、下唇、鼻1/2点、颏点四点间的连线。其中Ricketts美容线完全符合外貌美观要求为美观;Ricketts美容线基本符合外貌审美要求,同时家属认为有所改进,但并不完全美观为合格;Ricketts美容线未达到审美要求为不美观。总合格率=美观率+合格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软组织侧貌情况比较矫治后,观察组患儿ALs-BLi差值、ALs-FH差值、Li-REP差值、Z角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软组织侧貌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软组织侧貌情况比较(±s,°)

?

2.2 两组审美平面比较观察组审美平面总合格率(94.00%)高于对照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审美平面比较[n(%)]

3 讨论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是在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或机制相互作用下引发的颌面、牙齿及颅面畸形,严重影响患儿的咀嚼功能、颜面外观及牙颌面发育[4]。伴随口腔正畸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正畸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更加稳定的牙列,面部外观及协调性也受到广泛的重视,协调的软组织侧貌往往可以使观察者获得认同感[5-6]。

由于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故该阶段为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最佳时机,同时,对于促进其心理发育、获得美观的牙齿排列等也具有重要意义[7]。本研究发现,矫治后观察组患儿ALs-BLi差值、ALs-FH差值、Li-REP差值、Z角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审美平面总合格率高于对照组,表明与拔牙矫治相比,非拔牙矫治方式可有效减少对软组织侧貌的影响,且能满足患儿及家属对美观的需求。在错牙合畸形矫治过程中,拔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侧貌的凸起,而本研究接受拔牙矫治患儿侧貌变化明显大于非拔牙矫治患儿,究其原因可能与硬组织变化有较大相关性;同时,在对患儿进行拔牙矫治后,其侧面部可能会出现塌陷情况,故相比于非拔牙矫治患儿,其侧貌改变较大[8-9]。此外,采用拔牙矫治方案,可使患儿在治疗后出现上唇内收情况,该现象的产生与种植钉、Ⅱ类颌间牵引及口外弓的使用对上前牙及颌向前生长产生抑制存在较大关联。而在临床治疗中,拔牙矫治方式通常在患者磨牙健康状况欠佳时使用,同时,对于较为严重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手术边缘患者,在矫治治疗过程中,通过拔牙方式可使前牙得以完全回收,进而获得较满意的矫治效果[10]。但需注意的是,在非拔牙矫治方式虽可较好的改善牙颌关系,同时使唇的姿势位产生一定有利变化,但由于治疗过程中Ⅱ类颌间牵引的使用及需打开咬合等均可造成前牙整体唇倾,进而引起下唇前突,故在下唇突度改善中存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需对非拔牙矫治技术做进一步完善,以获取更理想的矫治效果[11]。颜彦等[12]对50例行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并减数双侧上下第一双尖牙的成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后能帮助患者有效恢复正常覆牙合覆盖,显著改善患者略突的软组织面型,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临床矫治时,拔牙矫治会对患儿软组织侧貌造成较大改变,同时患儿外部美观会受到更大的影响。而非拔牙矫治的影响则明显较小。因此,在条件允许下,应尽可能选用更好的非拔牙矫治方式实施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美观差值骨性
丙烯酸树脂基人造花岗石美观性提高的方法
汽车轮胎与翼子板视觉美观性分析
差值法巧求刚体转动惯量
肩盂骨性Bankart损伤骨缺损测量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僵硬短期疗效观察
数值推理的扩展研究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克氏针张力牵引固定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微创拔牙结合牙龈成形术在义齿美观修复中的应用
友宏科技:实用比美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