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2021-04-27董晓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区块现代化主体

董晓云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公共管理系,江苏 连云港 22206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首次将“科技支撑”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积极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加快区块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1]3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区块链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因此,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现状

我国从2014年起即开始部署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2016年10月,工信部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出我国区块链标准化路线图。2016年底,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列入国家级信息化规划。区块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有学者认为区块链3.0时代已来临,即区块链已超越早期的加密数字货币时代,进入到包含政府、健康、文化、艺术等众多社会服务领域,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区块链+社会治理,利用区块链数据信息共享优势,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资源共享,促进业务协同办理,进一步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区块链技术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信息壁垒,规避社会治理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实效[2]103。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整合政府、社会组织、群众以及其他驻区单位等多种行为主体,实现各主体之间独立、互助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区块链技术应循序渐进地嵌入社会治理活动,提升公共部门治理绩效和创造新型公共价值服务[3]41-53。

(二)区块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及风险

关于区块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领域,学者们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区块链技术在功能维度、对象维度、属性维度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4]70。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联盟链等特点,能够实现多元主体之间协商共治、共同监督等目标,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2]100。区块链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其去中心化的特点既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风险,如:对传统政府运行的基本价值造成冲击,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被削弱;造成私人治理和公共治理之间的冲突,公共治理的利益难以保障[5]5-7。

关于区块链应用于社会治理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叙事,认为区块链技术有利于重塑社会治理结构,确保社会治理及服务过程的透明化,构建新型信任机制,推动治理现代化[6]34-38。有关区块链应用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以及路径的相关基础研究较少。

二、区块链技术对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冲击

2016年底,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列入国家级信息化规划。2019年11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区块链白皮书(2019)》,其内容涵盖行业应用、政策环境、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充分肯定区块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区块链作为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在金融、医疗、公益、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成效显著。

(一)区块链技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技术变革

区块链概念是由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他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论文中明确提出区块链技术,并创新性地创建了加密货币比特币(Bitcoin)。区块链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因而,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安全、可信的数据库[7]28-51。

1.自下而上的需求调研,确保服务精准化

基层社会治理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居民的问题及需求,可通过构建社区共同体区块链进行管理。居民利用公有链技术表达自身的需求和问题,通过计算机已设的算法自动执行。为激发居民参与积极性,设立虚拟社区银行,将虚拟货币转化为社区具体服务。区别于传统的自上而下调研方式,居民为本的需求调研更能反映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确保服务的精准化。

2.多渠道的资源整合,确保服务成效最大化

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提供整合性服务。实践中,多个主体之间由于缺少沟通,跨部门、跨专业的团队合作效果不明显,基层社会治理内容往往呈现碎片化特征,难以保障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利用区块链技术规避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打通信息流通渠道,将居民问题、需求、可利用资源等信息加密存储在区块链上,各主体接入联盟链,开展区块链信息上传和查阅。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解决各主体之间信息数据不公开、不流通和获取难度较大等问题,有效整合资源,实现服务成效最大化的目标。

3.全员参与评估,确保服务民主化

无论是政府还是第三方组织在进行评估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评估效度失真,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受到影响。利用智能合约技术,服务购买方在基层社会治理区块链中嵌入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服务计划和资金的监管及评估。一旦发现与合约要求不符,可立即终止服务,不再需要第三方评估,从而大大提高评估效率和成本。与此同时,可利用区块链中的分布式账本功能,加入区块链节点(包括服务对象本身、居民、公众以及新闻媒介等),服务提供方及时上传服务内容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时间戳、开放性以及去中心化等特点,确保评估主体多元化,从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目标。

(二)区块链技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互动模式变革

布劳提出,不平等交换产生权力。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具有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因此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政府部门的“话语霸权”和居民的“集体失语”现象,严重影响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分布式账本、时间戳以及智能合约等特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互动模式变革。

“话语霸权”和“集体失语”现象的本质在于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之间信息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居民等治理主体在查阅信息、资源上传和服务监督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改变“主体—边缘”的互动模式,实现多主体协同治理[8]122-125。多主体在区块链上以平等、自由的身份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共同决定治理决策,改变不平等的互动模式,实现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区块链技术可通过分布式节点组成的多维网络建立信任机制,如:共识,即建立共同制定规则;共治,即共同管理系统;共享,即共享数据[9]146-152。

三、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必然性

(一)区块链技术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已迈入新的战略发展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构建智慧社区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依托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化解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多重困境,重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赋予多元治理主体平等话语权,共享信息、资源,实现共识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因此,在政策引领和现实需求双重驱动下,区块链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理念高度契合,能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创新性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10]76-84。

(二)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缓解传统治理困境的有效路径

1.调整主体结构,实现多方协同

在“放管服”改革进程中,存在政府权力下放不明确、居委会自治功能不到位、行政性事务代替公共服务等,具体表现为“政府缺位,居委会错位,社会组织无位”。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和居民三者共签智能合约,通过在基层社会治理区块链上建立多节点,实现治理主体相互协作、共同记录和监督基层社会治理过程。

2.优化话语结构,实现平等对话

部分地区出现居委会忙于行政事务性工作,居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具体表现为政府部门的“话语霸权”和居民的“集体失声”现象。区块链技术赋予治理主体平等地共享信息和资源的权力,其去中心化的特点,采取点对点的方式共享信息,确保治理主体享有平等对话的平台。

3.重组权力结构,实现民主治理

部分地区出现“费随事转”的现象,服务更多是满足政府部分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决策模式,居民的决策权和监督权缺失。区块链技术在需求调研、服务提供、工作评估等各个环节赋予居民参与权,而时间戳、可追溯等特点能够确保信息和资源的公开、透明、真实、可信,提升居民对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的信任感,提高居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民主治理[11]67-75。

四、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机制创新

机制是以理性行动者的社会互动为存在前提和基础,是稳定常态化的社会互动模式或博弈形式。作为一套激励和约束性的规则体系,机制界定了人们行动选择的空间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状态和利益格局[4]68。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治理机制会决定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最终决定治理效果,因此合理的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机制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的关键。

依托区块链技术积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和作用,从需求评估、服务供给到监督保障等方面,实现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格局。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机制原理如下图:

图1 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机制原理

(一)需求评估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需求更加强烈,更加重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以及监督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意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强烈。基于此,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应聚焦居民需求的增长点,更好满足居民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1.需求类型分析

社区需求分析较常用的方法是布雷德绍(J. Bradshaw)1972年提出的四种需求类型:

(1)感觉性需求。具体是指服务对象能够感受到或意识到的,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需要。

(2)表达性需求。具体是指服务对象用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一种需要。

(3)规范性需要。具体是指由专家、政府部门评估而正式决定的一种需要。

(4)比较性需要。具体是指经由和其他类似地域比较,而认为有所差别的需要。

在分析社区需求时,可以将以上四种需求与治理主体相结合,通过填写下列表格1综合分析社区需要。其中,感觉性需求和表达性需求主要表现为服务对象本身所反映的需求,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主体由于自身评价标准不一致,所得出的需求类型会存在偏差。因此,在需求调研中不容忽视多元主体的共同需求。

表1 需求分析表

2.需求调研方式

针对不同的治理主体,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需求调研。线下调研方式比较常见的有: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等。线上调研方式主要是指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功能,赋予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平等自由地发表观点的平台,利用大数据确定普遍性需求,此类需求即是社区共性问题,从而精准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最后利用智能合约功能评估各类需求,通过分析下列需求评估表(表2)确定需求以及服务供给内容。

表2 需求评估表

(二)服务供给机制

“小政府大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公共服务供给需要整合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居民以及市场等多方资源,有效规避政府的“信息孤岛”问题以及居民“搭便车”现象,确保服务资源能够在多主体之间横向流通,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整合资源,充分满足多层次、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实现“群管群治”的治理模式,确保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最大化[2]102。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资源分配如下图(图2):

图2 服务供给主体资源分配图

1.共识机制

多主体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提是:主体之间对服务供给达成共识,即是对服务时间进度管理、服务品质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制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嵌入在基层社会治理区块链之中,各主体作为网络节点可以随时查阅和监督服务供给状况。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特点,使得服务必须按照智能合约的要求开展,一旦发生偏差,计算机则自动终止服务,避免资源浪费和无效服务的现象[2]106。

2.共治机制

共同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利用分布式账本的方式公布各自的优势资源,以便在服务供给过程中,各主体能够有效整合多方资源,避免资源浪费问题。共治机制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强调社会分工的同时,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和争取潜在资源,形成功能上的互补和互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之间是团结合作的友好关系,并且服务目标保持一致。

3.共享机制

共享机制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服务信息共享、服务资源共享以及服务主体责任共享。共享机制体现的是一种“有机团结”,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在分工基础上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并且在一定的法律法规保障之下进行的社会治理。他们不仅享有社会治理成果,也必须要对治理过程中的服务供给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监督保障机制

监督是对权力正确运行的保障,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监督和保障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有机统一于确保社会治理权力正确运行的具体实践之中。监督保障机制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依托区块链技术赋予每一个治理主体平等监督的权力。它是一种监督和治理有机结合的创新治理形式,有利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1.多元化监管

利用区块链中联盟链的特点,赋予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平等上传、查阅信息的权利。各主体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阅链上信息,对有疑问或不符合事先订立的智能合约要求,可即时终止服务。与此同时,由于区块链具有匿名性特点,可增加多个居民网络节点,赋予居民监督权力。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政府、社会组织(社工机构)、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监管,从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常态化监管体系。

2.全过程监管

利用区块链中不可纂改的特点,建立信息溯源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并设置节点权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区块链技术可实现信息来源清晰、信息更新及时、信息全程透明,信息不可篡改,为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监管提供有效保障。

五、结论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区块链技术驱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将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依托区块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并不意味“技术利维坦”,否认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导及扶持作用。如何有效规避区块链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风险将成为进一步研究方向。虽然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智能合约、时间戳、分布式账本等特征能够建立无须政府组织等第三方参与且无须信任积累的信用范式,但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受到社会制度和人类行为的制约。因此,在区块链+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应积极完善相关的制度,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识共享的治理格局。

猜你喜欢

区块现代化主体
边疆治理现代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