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1-04-27崔荣荣

纺织服装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饰文化遗产

牛 犁,崔荣荣,吴 欣

(江南大学 a.设计学院;b.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为了适应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践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战略思想,我校(江南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致力于将传统纺织服饰艺术与织造技艺等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创新融入教学改革与实践,多角度、多层面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诠释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能够应用我国传统特色元素的时尚设计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滞后与同质化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没有紧跟时尚发展步伐,一些高校的教学手段雷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作业形式和表现手法等都存在同质化现象,课堂教学没有及时反映新的理论和设计潮流,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思想不活跃、固步自封等问题[1]。

2.文化素质内涵培养缺失

面对国家的文化战略及目前市场的高要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存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化、经常化、制度化的指导[2],且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其他渠道的信息则良莠不齐。

3.创新理念与思维模式固化

在现代时尚潮流下,服装设计教学与社会及产业之间存在衔接方面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内与课外无法相互促进[3]。缺乏各种层次的交流与实践,造成学生视野不开阔、动手能力弱、沟通能力差、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缺乏个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基于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1.推陈出新,构建精品化课程目录,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根植于专业课堂

不断将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充实到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突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特色,打造课程知识的立体化、多元化体系,有计划地减少课程体系中的表现性内容,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从科学技术、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设计理念和内涵展开探讨,将课程分为服装设计类、服装结构与工艺类、技法基础类、理论素质类等模块,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放眼课外,建设学术交流平台,激活传统文化遗产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平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教育作用,推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相关项目。通过客座教授等形式邀请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以及民间艺人等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与实践活动,使非遗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4],让其在校园中真正地用起来、活起来。同时,积极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工作,构建校际、学校与非遗传人、学校与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拓宽学生视野,为专业创新创意提供灵感。

3.校企结合,尊重市场导向作用,构建新型培养模式

基于教学与企业、市场、社会高度联系的特征,邀请国内外知名品牌及企业设计总监、商品总监、运营总监等专业人士走进课堂,以实际经验指导学生[5]。加强教学与市场需求、企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整合产学研实践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携手服装设计与生产企业,带领学生扎根企业实习,并对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进行市场推广。

4.以研促教,强化文化内涵建设,将科研理念融入大学课堂

新时代大学生对本民族、本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是高校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6]。聚焦中华传统纺织服饰文化,善于发现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并长期深入田野进行翔实考证,力求用真实、准确的资料来填补历史空白。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以研促教,以科研的态度与方法带领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

三、基于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

1.以国家文化复兴战略为导向,建立“一体两翼”式教学架构

(1)以服装设计为主体,完善教学模块建设。突出服装设计的主体特色,构建课程知识的立体化、多元化体系,有计划地减少课程体系中的表现性内容,逐步建立完整、规范且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将课程分为服装设计类、服装结构与工艺类、技法基础类、理论素质类及其他类五大模块,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强化设计环节中成衣和样衣制作等实践性内容,为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服装设计的艺术内涵提供灵感源泉,为设计思想的表达打下扎实基础。

(2)以文化传承为特色,丰富设计内涵表征。从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设计理念和内涵展开探讨,将寓意深厚、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纺织服饰文化融入大学课程,注重在“服装设计”“纹样设计”“配饰设计”等基础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并通过“中外服装史”“设计美学”等必修理论课程,夯实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基础,拓宽创新意识的渠道,开设“江南传统造物赏析”等选修课程,紧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的日常教学。

(3)以艺工结合为手段,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以艺工融合为特色,构建多维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7]。积极开展设计学及服装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依托我校设计学院着力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工艺技术与时尚创新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型服装设计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致力于将传统纺织服饰艺术与织造技艺等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创新融入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传统技艺与当代实践创新”“传统印染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多角度、多层面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培养体系。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我校自2014年起开设了“艺术课堂”通识教育课程并连续推出精品活动,“扎染艺术设计与制作”(图1)、“古代陶瓷艺术赏析”等课程作为学校艺术实践类公共选修课,将传统文化遗产的经典性、感染力与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感充分结合;通过“刺绣生活用品服饰秀”艺术课堂(图2)等情景式教学,让学生感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图1 “扎染艺术设计与制作”公共选修课

图2 “刺绣生活用品服饰秀”艺术课堂

2.以文化素质拓展为目标,构建文化遗产传承育人平台

(1)文化遗产传习平台。我校民间服饰传习馆是全国唯一以汉族民间纺织服饰为收藏研究对象,旨在抢救和保护我国各地域传统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馆所[8]。目前共计收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服饰近5 000件(套)(图3),品类齐全,覆盖范围广泛,为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奠定了丰厚的实证基础。这些传世实物成为了学生创新设计的主要灵感来源。

图3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精品

(2)工匠精神的致知平台。我校于2014年由江苏省文化厅批准建设“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全国唯一汉族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18年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设“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传承民族文化、兼顾文化创新为主要原则,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从而为民族艺术及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专业支持。如2018年12月,基地举办“‘雕纹织彩’——缂丝艺术展”,集中展出缂丝艺术大师王玉祥缂丝字画、缂丝唐卡、缂丝龙袍及其他缂丝工艺品(图4),为服装设计专业师生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人文创新的风貌。

图4 王玉祥大师向师生讲解传统缂丝技艺

我校与“苏州绣娘”品牌合作共建江南织造府研究所,旨在传承明清“江南三织造”的文化与技艺遗产。该研究所拥有传统大花楼织机6台,可织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云锦、缂丝、宋锦、苏罗等传统面料,掌握传统苏绣针法数十种,达到了传统技艺遗产的有效传承(图5),同时也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训及设计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

图5 江南织造府研究所工艺部现场

我校还成立了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和社团,如江南传统文化艺术社团、手工技艺志愿者联盟、刺绣艺术爱好者俱乐部等,已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此外,还举办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如明式成人礼(图6)、江南时尚文化周(图7)等,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由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图6 明式成人礼活动

图7 江南时尚文化周现场

(3)学术交流的互动平台。一是以学术会议、文化交流的形式开展校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师生研究历史、尊重历史,在服饰设计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创作与创新。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展、邀请各类专家,实现传统文化遗产的普及性教育。目前共邀请了苏绣艺术大师姚惠芬、精微绣艺术大师赵红玉、杭绣艺术大师金家虹、缂丝艺术大师王玉祥等数十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来校举办讲座或开展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我校立足本土研究成果,强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拓宽时尚孵化场域[9],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等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图8),邀请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伯明翰城市大学等校师生来校进行交流学习,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西方时尚设计经验,为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探寻国际经验。二是通过采风、田野考察、参观学习等形式带领学生“走出去”开拓视野。如带领学生赴敦煌、洛阳等地进行传统文化考察;赴南通体验蓝印工艺,并与南通大学师生进行学术交流。这些活动促进了传统服装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同步传承,从根本上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无缝对接。

图8 江南苏绣技艺的海外交流互动现场

3.以经世致用为理念,构建华服创新教育体系

(1)加强校企合作,聚焦服装行业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贴近市场,我校为本科生开设“时尚设计工作坊”“综合设计”等课程,邀请多家企业设计总监进课堂,以实际经验指导学生,引领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品牌需求。加强教学与市场需求、企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整合产学研实践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10],培养能够适应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携手服装设计与生产企业,通过与上海赛晖国际有限公司、北京载歌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密切合作,带领学生扎根企业实习,体会不同工种的日常工作;通过与浙江布谷鸟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带领学生参与特殊面料服装设计及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的创意策划,使学生了解企业、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苏州绣娘丝绸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并对优秀的学生设计作品进行市场推广。

(2)助推创新创业,促进创新设计人才的可持续培养。近几年我校指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技艺融入现代时尚创新设计,取得了一系列设计实践成果。学生在ET Fashion GDA全球时装设计大赛、第六届世界服装名校邀请赛暨青年设计师大赛等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奖数十项,提升了大众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等指导下,与北京载歌服饰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中和杯”纹样创意与时尚造型设计大赛,与无锡万斯集团共同承办“万斯杯”家纺设计比赛,以赛促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设计精神和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本科毕业生获英国伦敦艺术学院、南安普顿大学以及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等学校的邀请函,或考取国内著名学府研究生,或就职于海澜集团、红豆集团、江苏阳光集团等国际知名服装企业。

四、结语

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在强化纺织服饰文化遗产传承特色的基础上,以创新教育多样化、科研与实践平台系统化、艺工文技融合特色化为核心,致力于将传统纺织服饰文化与技艺的传承创新融入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与改革,推动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课程体系本科育人格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心中,为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人才培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服饰文化遗产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国潮”思维
基于服装设计要素的气质分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