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废旧材料再利用为目标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探索

2021-04-23陈琛遥,洪晓燕,黄维彦

艺术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再利用废旧材料环保

陈琛遥,洪晓燕,黄维彦

摘要:文章基于环保和艺术发展的大背景,根据城市的独特发展以及集体记忆,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设计策略,为这类公共艺术品的外观造型赋予一定的可能,并且对文化内涵的提炼过程作出相应的指导,进一步探索文化与废弃物二次生命之间的联结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环保;废弃物;废旧材料;再利用;城市公共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03

从最近几年的大环境来看,低碳环保已经成为十分热门的研究议题。艺术与设计领域作为理性与感性交叉的领域,对可持续发展也一直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应用手段。文章基于对材料的重复利用等理论,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废旧材料的艺术化处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并且对艺术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结合提出了新的思考。

1 初步寻找废弃物

1.1 了解废弃物与公共艺术品的关系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垃圾以及人们住房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品不断增加,而这些废弃物最终都是作为建筑废料等进行统一填埋或者燃燒处理,资源回收的出现和发展基于复杂的技术,只有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1]。对基于其本身的精神内核进行提炼升级,并且进行二次改造的尝试目前还局限于部分艺术家的小型展览中的艺术品。

1.2 选择合适的目标材料

基于当前的现实境况,笔者梳理和整合了目前较普遍的城市废弃物的品类,主要有废弃钢筋、废弃水泥块、废旧砖块、工地纤维织物、旧家具、废弃玻璃等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二次处理的可能性、难易度和环境适应性等进行筛选,最后将废旧家具、钢筋、石材等作为主要公共艺术品的制作材料,同时将水泥块、亚克力、织物等作为辅助材料,来完成对整体公共艺术品的制作。

2 当下的废弃物

2.1 废弃物的前世

设计策略研究开始前,团队查阅了江苏省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意见》指出:“2021年,江苏要完成1 000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到“十四五”期末,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建成一批美丽宜居住区,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由此可见,南京旧居民区的大量的拆建改造已经在进行过程中,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出现。

这些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往往是随意堆放或者填埋(见图1),但应用这种处理方式往往会造成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影响空气质量等不良后果。这不仅会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也会导致传统文化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在无形之中变得更加薄弱。鉴于此,应搭建起连接文化与环保的桥梁。

2.2 废弃物的今生

当下城市空间旧民居所产生的建筑废弃材料往往承载着城市灵魂以及家庭共同回忆,从增强文化凝聚力与感染力的角度而言,也从最基本的废弃物利用意义最大化来谈,可以使用城市废弃物来重新构建居民的共同记忆。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之城,历史、艺术与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这在民居生活中也处处有所体现,如旧民居的老式雕花木家具、精美的砖雕门楼、高耸的马墙头……而南京旧民居在拆建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废旧家具为首)往往是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即使缺少文化元素,但是许多废弃物品依旧承载着集体记忆。将这些废弃物作为普通垃圾进行处理,不仅会加重垃圾处理的压力,也浪费了废物利用的机会。

利用废弃物建造雕塑使其成为城市独有的地标或许是废弃物更好的归宿,可通过艺术手法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再利用,体现废弃物在城市雕塑艺术中的大众审美价值。

2.3 南京的废弃物与艺术

在南京老旧住宅拆建的过程中,提取废弃木材与废弃石材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旧民居的木制家具中多数带有传统的雕花图样,而石材中也多数带有地方特色的造型图案。这些木材和石材在被人丢弃的那一刻,便在某种意义上结束了自身的使命,而经过艺术处理,其将被赋予新的价值。

利用大众所熟悉的材料去创造作品,可以使观赏者借助对废弃物的记忆很快地进入作品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中,加强与作品的互动,进一步促使观赏者从更加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城市发展和集体记忆之间的特殊联系。

3 废弃物艺术品的形式和外观构思

3.1 初步物理层面构思

首先能够直观联想到的是雕塑作品,也可以理解为装置作品,因为其具有固定、体量一定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连接城市与文化语言之间的功能需求。

由废弃材料改造成的雕塑在外观高度上共分成三种尺寸:“小人”(0.5米左右)、“常人”(2米左右)、“超人”(4~5米)。由于材质特殊且塑形能力较强,能够完成的雕塑种类较多。当确定雕塑所运用的场地与所要表达的内容之后,在具体制作时必须把握尺寸和环境,场所不同,参照物不同,所选的尺寸也不同。尽管部分人对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并不感兴趣,但因为材质选择的是当地人较为熟悉而又常见的废弃物,其具备的亲近感会吸引当地人驻足观看,且乐意接受它们的存在。

雕塑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空间,如北京展览馆前高达8米的雕塑组合,通过造型和表达的思想氛围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其尺寸的选择使展览馆的空间得到了延伸,使雕塑的造型和内容都与展览馆以及周围的场景得到了呼应。

3.2 雕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雕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以本城市建筑废弃物为材料创造的艺术品需要全面考虑城市环境中的各个元素,使其融入城市环境氛围中,成为城市的一大特色。“城市雕塑是和周边建筑、空间环境高度一体的,体现一个总体的文化氛围。”[3]就文章所选取的材料而言,在创作中也需要表达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艺术精神、民族气派与文化底蕴,要考虑到它们的环境适应性,让它们与本地的景观、公共设施、城市建筑很好地融为一体,让这座城市成为一处极具艺术价值的艺术空间。

抛开雕塑表达和传递的艺术思想,就雕塑本身而言,材质的亲民性能让普罗大众对它的接受程度更高。大众艺术雕塑不仅是为了符合大众的审美,设计师更关注其能否引导大众产生新的审美观点,引发大众的艺术思考。就材料选取更符合大众适应性而言,这种雕塑形式能够提高大众接受程度,更能凸显利用建筑废弃物创造雕塑的意义。

3.3 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

利用新的技术赋予旧的材料新的意义,连接过去与未来。在创作中设想出三种中小型废弃材料雕塑制作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将液态的亚克力作为雕塑的主要载体,利用亚克力将所选取的废弃物连接在一起,通过压缩成型,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亚克力(有机玻璃)具有较强的透明性、稳定性与染色性,近几年在雕塑工艺品上被广泛运用。可将其与所选取废弃物结合,采用浇筑成型的方式,将融化的丙烯酸倒入已放入废弃材料的模具中,静置几个小时,再经过后续一系列的处理,使成品变得透明、光滑、坚固,在创作艺术装置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展示的方式会尽可能地在不改变其原来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多维度的融合,最后通过一些特定的形式来唤醒部分市民的集体记忆。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物理手段将材料连接在一起,这时候雕塑的主体材料不再局限于石材、木材,必要的时候会适当加入其他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所选取的其他材料也是与主题相呼应的,通过捆绑、焊接、粘连、浇筑水泥等达到创作效果。这种方式更多运用在针对性较强的现场创作上。利用拆建后的遗存创作公共艺术作品,实现了在保持原有的材质及造型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二度艺术创作开发。

在预计的构想中,可以将钢筋和废弃的混凝土块作为“骨”,接着使用废弃的家具木材和部分可以使用的织物或者具有一定记忆点的物品作为“肉”,为整体进行一定的内容加持。过去已经有艺术家进行了相应的尝试(见图2)。

前两种对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手法都是在尽量不改变其原始造型特性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的展示方式或者带来更加宏观的观看体验。而第三种处理手法,将是在经过具体考察和小模型实践后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艺术处理手法。

第三种是对于废弃物的处理手法,将剥开废弃物的“肉”,寻找其内部的“骨”,基于类型学的基本原理追溯废弃物的过去,通过量化以及数据化的手段完成对废弃物的初步分类,并且对它能否被利用,或者对其是否为该城市集体回忆的事物进行界定。

寻找旧物的普遍规律将使城市集体记忆的脉络逐渐变得清晰,这是超出前两种展陈方式的深度探索。当有效剥离集体记忆的特性后,再将废弃物按照相应的分类方式进行区分,通过拍摄、造型转译、形体特征放大、通感等手段,放大同一系列的废弃物特征。例如,对废旧桌椅上的图案可以用其他材料制作更大尺寸的图案纹样,或者运用已有的废弃物搭建一个相应的小型场景雕塑,物品是原先的城市废弃物,但是搭建的却是这个城市、街区的发展历程或者某一时刻的标志性视觉呈现,这都能在极短时间内直接攫取到观众对这件作品所产生的城市记忆,进而影响观众对整件作品的感受。

利用废弃物创造雕塑对艺术家而言是需要经过大量实验和审美论证的,面对废弃物这种常见但不熟悉的材料,有效保留其意义且不破坏其原始的特征,最后呈现的作品将有材质和形态上的两重含义。废弃物雕塑跨越历史、融合文化、注入现代的活力,被放置在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其以利用旧的材料达到新的意义所呈现出的氛围,使观赏者用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当时被废弃的这些材料,去看待这个时代的城市公共艺术。

4 废弃物艺术品中集体记忆的外化呈现与思考

4.1 城市发展进程与集体记忆的流失

将城市发展中的废弃物与大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是一种十分新奇并且冒险的尝试。目前,各个城市都在追求年轻化发展的可能,因此在制作城市公共艺术品时,一般会选择相应能够面向未来的标志性雕塑或者装置艺术作品。但是扎根于近几十年的集体记忆来展望未来,将短期历史与城市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十分独特的尝试手法。

集体记忆会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于不经意间流失,因此对集体记忆的保护和唤醒,会让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时间线上前后融合的概念,这也正好契合了许多拥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且在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城市风格。这种艺术方式还具有多种意义的可能性,如环保层面和文化推广层面。

4.2 潜在增强环保意识的可能性

实际上,环保意识的唤醒和城市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赋予废旧材料二次生命价值的过程中,环保概念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

废弃物艺术品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人们对日常带有回忆点的废弃物“是否应该直接丢弃”问题的深入思考的过程。按照对市民最理想化思考过程的预设,其很容易依托目前网络上盛行的手工制作,对这类大型艺术品或者艺术品集群采取低成本的“废弃物到艺术品”的改造。这拥有相当不错的市场前景与相应的美学教育意义,能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市民的潜在艺术审美水平,改变全民对旧物的审视态度。

潜在环保意识的增强也意味着该领域的艺术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市场和大众的认可,这无疑是极好的消息。当环保不再是单一的环保,艺术也从精致的展馆里走出来,让大众思考艺术的普世性和全民价值,那么社会的审美认知水平将得到质的提升。

4.3 艺术品对于当地文化的推广

基于对废弃物的艺术化改造策略,很容易发现整体的价值构造基础都是围绕一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展开的,这些废弃物也承载着这个城市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很多时候都是当地文化的物化体现。城市的文化呈现形式和内容虽然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高速发展在不断迭代优化,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和本质一直是不变的,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属性是在城市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城市文化属性的记忆点通常来说是十分多样且联想性较强的,因此对城市文化符号的二次创作大多时候会被市民很快接受。这类似于孙悟空、哪吒等形象多在明清时期就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因此现在许多基于这类神话形象的二次改编以及影视创作能够迅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城市文化也是如此,一个城市蕴含着公众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非常容易在某一特殊文化符号的刺激下被迅速激发,这是因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集体记忆始终是人们内心距离最近且最具认同感的身份记忆归属。

5 结语

时间的长河在不断地向前推进,拾取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并且将其视觉化和精神化,这是目前艺术领域的学者或是工作者能为“城市精神”这个在环保、集体记忆、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交叉的社会艺术研究領域所做的最浅层但在实际层面影响最深远的工作。

对带有城市记忆的废弃物进行艺术化创作的美好愿景或许也会在众多艺术领域从业者的努力下逐渐成为现实,促使其在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为践行“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魏韵佳.废弃木质材料在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的应用[J].林产工业,2020,57(10):76-77,87.

[2]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http://jsszfhcxjst.jiangsu.gov.cn/art/2020/12/30/art_49384_9618786.html,2020-12-30.

[3] 王佳春.适度原则:论公共雕塑的尺寸与环境的关系[D].南京:南京大学,2009.

作者简介:陈琛遥(2000—),男,浙江舟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洪晓燕(2000—),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黄维彦(1976—),女,福建福州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建筑与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再利用废旧材料环保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废旧物”再利用探究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废旧材料在中等职业院校体育游戏中的应用与研究
利用废旧生活材料 培养设计创造能力
浅谈公路绿色环保养护
废旧木质家具的改造和再利用
利用废旧材料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