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2021-04-22宁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宋代

宁娟

摘 要:中国陶瓷艺术在宋代达到顶峰,社会大环境的相对稳定,茶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与之相对的茶具也呈现出繁荣姿态,以建窑、吉州窑产品为代表的黑釉茶盏风行一时。文章以两窑口中的代表产品为主线,试分析黑釉茶盏在宋代流行的原因及烧制工艺。

关键词:黑盏;建窑;吉州窑;宋代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纷争,基本形成大一统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茶风盛行。王安石的《议茶疏》中说到“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可见茶在宋人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就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成为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的一种风尚。伴随着茶文化的兴盛,好茶配好盏,茶具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窑、吉州窑(图1、图2)以其创新思维、精妙做工从众多窑场中脱颖而出。正如苏轼《游惠山》“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黄庭坚《一解珠》“紫玉瓯圆,浅浪泛春雪”等文人墨客笔下描述的那样,美妙绝伦的黑釉茶盏成为当时风靡全国的茶具,备受追捧。

1 斗茶专用盏

饮茶的习俗渗透到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城内茶坊、茶肆鳞次栉比、宾客不止,市井乡民以茶待客、以茶相赠、以茶祭祀。①伴随着茶文化的兴盛,文人雅士也将饮茶玩出了新花样,赋予更多趣味,斗茶活动应运而生。

“斗茶”又称“茗战”,最早的记录可见于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其中的“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②明确了斗茶的起源。在贡茶制度中,在每次决定贡茶品类前,将每个地区进贡的茶叶通过“斗茶”的方式一较高下,胜出者就可以作为上品贡茶进献官家。③久而久之,这种测试茶品好坏的方法就被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兼具娱乐性质的高雅活动,最初只在王公贵族间流行,上行下效,流传到民间也成了文人雅士、市井平民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蔡襄《茶录·点茶》中也提道:“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可见斗茶使用的是点茶法,将茶饼碾碎,放入茶盏中,后用热水冲泡,再以“茶筅”拂击,让其充分混合,茶水表面泛起白沫,如乳胶状黏附在盏壁上,称之为“咬盏”,以盏面乳花的白、多、持续时间长为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黑釉茶盏(图3)在斗茶活动中充分体现出了它的优势,利用黑色釉面来衬托茶沫的白、多,能更加直观地看出胜负。另一方面,黑釉茶盏的盏壁较厚,能延长茶的保温时间,还起到了防烫的作用。

出于斗茶的特殊用途,黑釉茶盏也成了陶瓷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商品。蔡襄《茶录》下篇:“茶色白,宜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试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里就很明确地提到宋代斗茶偏好建安生产的黑盏,指的就是建盏,在福建建阳芦花坪窑址发掘出印有阳文繁体“供御”“进琖”字样的垫饼和带有“供御”“进琖”字样的碗底(图4、图5),证明建窑确实有专为宫廷烧造的御用茶盏,建窑、吉州窑也以其独放异彩的风格得到了茶客的青睐。工匠们利用自然材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兔毫、油滴、木叶、剪纸贴花等巧夺天工的品种,俘获了千百年前宋人的芳心,这份独特的美感也一直影响至今。

2 建窑

《景德镇陶录》记载的“建窑,古建州窑也”,指的是福建两处著名窑场,即一黑一白,白指的是德化窑,而“黑建”指的就是建阳窑,以烧黑瓷著称,窑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

2.1 兔毫盏

冯先铭的《中国陶瓷》中记载:“建窑……宋代著名黑瓷产地之一,以生产一种带条状结晶的黑釉茶盏而驰名于当时,是宋代文献多处述及的兔毫盏的主要产地。”①兔毫盏(图6)顾名思义,是在盏面出现一丝丝黄色、金色、银色的兔毛丝般的条纹,形成天然雕饰的黑釉茶盏。试想一下,在兔毫盏里烹上一盏好茶,待茶沫慢慢散去,兔毫呈现出来,是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宋徽宗在《大觀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蔡襄说“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杨万里的“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斑”,都对兔毫盏赞誉有加。

《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载:“建窑黑瓷因含铁量较重、烧造时保温时间较长,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故能形成兔毫纹。”②黑瓷因土质含铁成分较高,釉料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在5%以上,所以胎体都较厚重,烧制过程中,温度达到1300摄氏度,釉水处于熔融状态,气泡逸出,将釉层里的铁质带到釉表,且有流动性,就形成了条状,温度下降冷却,在流过的地方析出赤铁矿小晶体,“兔毫”就形成了,这也是为什么能在兔毫盏的表面摸到一条条兔毫的原因。

2.2 油滴盏

油滴盏(图7)也是建窑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在黑色的釉面上形成了圆点状或星点状的“油滴”,若隐若现,大小不一,大的可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颜色多样,有银色、褐色、蓝色等。这类油滴盏数量较少,主要在南宋出现。

斗茶之风盛行,建盏随之声名鹊起,在建盏的盛名下,福建省内别的窑场也纷纷效仿,如福清窑、南平茶洋窑、武夷山的遇林亭窑都有烧制黑釉茶盏,其中也不乏精美之作。

3 吉州窑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主要窑口集中在吉安县的永和镇,因此又被称为“永和窑”。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兴盛于南宋,其博采众家之长,创烧了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玳瑁斑等匠心独运的品种。

3.1 木叶盏

木叶盏(图8)是指在内壁黑釉下贴饰天然木叶,并在烧成过程中通过与釉层反应形成茎叶分明的叶片纹饰的装饰工艺。它把大自然的气息融入陶瓷的生命中,叶脉清晰,仿佛一片枯叶落在盏心,灵动洒脱,符合宋代“美到极致是自然”的审美观。据悉,木叶盏中使用的叶片大多数为桑叶或菩提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种特殊选择似乎也透露出“禅茶一味”的内涵。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木叶盏是斗茶茶具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另一种观点则持木叶盏是寺庙中高僧的专用茶具,江西是禅宗“一花五叶”生根建基之地,也是禅宗“五宗七派”发源之地,两者似乎可以相互印证。但这种对应关系也不绝对。从目前的木叶盏标本残片统计来看,木叶多以桑叶、杨树叶为多,也有樟树叶、豆荚叶、桃树叶、银杏树叶等。①

木叶盏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以难忘的美感,在烧制工艺上也神秘了千百年。20世纪80年代,敖镜秋、许作龙先生就做过木叶盏烧制实验,发现能在吉州天目盏上构成清晰纹样的木叶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阐明了术叶纹样形成过程的主干,并讨论了呈色机理。②2013年,景德镇陶瓷学院也对木叶盏进行了更深入的实验,通过现代技术,结合文献资料,再现吉州木叶盏的烧制过程,设置不同种树叶、不同浸泡溶液、不同烧制温度、不同釉层厚度来解析木叶盏的烧成秘密,得出了使用桑叶在适宜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当叶肉被腐蚀、留下清晰叶脉时背面沾釉,将温度控制在1260~1280摄氏度之间,木叶烧制效果最好。③可想而知,千百年前的工匠在摸索出木叶盏的烧制技巧时花费了多少心血,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多少细节,才能留下这瑰丽无比的“尤物”。

3.2 剪纸贴花盏

在吉州窑的瓷苑中还有一朵不得不提的奇葩,那就是剪纸贴花盏,与民间的手工艺剪纸作品结合,呈现了一派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如果没有这种工艺,剪纸作品无法保存至今。剪纸贴花盏(图9)让宋人的剪纸工艺通过高超的陶瓷技术浴火重生,获得永生。

吉州窑中的剪纸贴花装饰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单色剪纸与多色剪纸。单色剪纸:将剪纸直接贴在坯胎上,施釉,揭去剪纸,入窑烧造。多色剪纸:先在坯胎上施淡黄的釉,然后贴上剪纸图案,然后再施一层釉,最后揭去剪纸图案,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

剪纸题材有动植物和吉祥文字等,素雅清新,淳朴自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早期吉州窑单色剪纸以团花形式为主,常见的有窗花形式中的梅朵、龙凤题材。④

4 总结

宋代奉行高薪养士,文风兴盛,文人墨客的社会地位提高,相对宽松的环境给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条件,斗茶成为众人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黑釉茶盏也随着兴盛繁荣,建窑、吉州窑的工匠们给产品注入创新思维,稳扎稳打磨砺烧制工艺,最终给后人留下了兔毫、油滴、木叶、剪纸贴花等精妙绝伦的产品,为宋代茶文化添上浓墨重彩且不可替代的一笔,展现了真正的“工匠精神”,值得现在的我们尊敬、看齐。

猜你喜欢

宋代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浅谈宋代哥窑“金丝铁线”之美
宋代女子缠足的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的义利思想的法律影响
宋代官员履历造假缘何屡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