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钲与丁宁、镯的关系

2021-04-22杨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丁宁周礼国语

杨蕾

摘 要:先秦文献中记载有钲、丁宁与镯,隋唐及以后的注疏家皆认为丁宁与镯即是钲。将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吴王墓中出土的一套军乐器与《国语·吴语》中夫差所使用的军乐器相对比,其中一件小型钟类乐器被发掘者命名为“丁宁”,这件“丁宁”与钲的自铭器形制结构一致,且根据当前出土的钲与军乐器的组合情况看,与文献中丁宁的记载一样,因此丁宁与钲为同器异名关系。钲与镯的关系,通过《周礼》与上博九《陈公治兵》的相互印证,且二者都具有“节鼓”的功能,所以镯也是钲的异名。

关键词:钲;丁宁;镯;关系

出土乐器中,自铭为“钲铖”或“征”的有五件,即无者俞钲①、冉钲②、徐尹钲③,侯骑钲④、新莽天凤四年铜钲⑤。根据这五件器物,钲的形制已基本清晰。本文所述钲,为流行于西周至秦汉的一种铜制击奏钟体体鸣乐器。隋唐以后的“钲”,形制状如圆盘,本文不予论及。

1 钲与丁宁的关系

先秦典籍中,“丁宁”仅在《国语》与《左传》中有记载。《国语·晋语》:“宋人弑昭公……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左传·宣公四年》:“伯棼射王,汏辀,及鼓跗,箸于丁宁。”《国语·吴语》:“(吴)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国语·晋语》所言“宋人弑昭公”之事发生于公元前611年,宣公四年为公元前608年,《国语·吴语》所言吴王指夫差(前496年—前473年),可见,丁宁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晋、楚、吴军中的常规配置,且多与钟、鼓、錞于、铎配合使用。

1984年,江苏丹徒县北山顶吴王墓中出土一套军乐器,包括青铜錞于一套3件、青铜丁宁1件、悬鼓1座、桴头1件,其组合形式与《国语·吴语》记载吴王使用的军乐器大致可以相互对应,因此发掘者将其中小型钟体乐器称为“丁宁”。⑥1985年,与北山顶墓地相距仅3千米的王家山墓地,出土3件錞于、1件句鑃,墓主为吴国一位统兵的贵族。⑦王家山墓地与北山顶墓地同为春秋晚期,王家山墓所出“句鑃”与北山顶“丁宁”形制结构完全一样,故王家山墓所出的“句鑃”即为“丁宁”。

北山顶和王家山出土的丁宁,为六棱柱状甬,甬中部有一个对穿孔,钲部两侧略微弧曲,通体素面,这种形制与武穴市鸭儿洲⑧以及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⑨出土铜钲形制基本一致,因此丁宁与钲是同种器物,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根据目前收集资料看,铜钲与军用乐器同出的情况有19处,如表1所示。

统计显示,钲与其他军乐器有以下九种组合形式:

①钲、錞于组合。始于春秋晚期,迄于汉代,一般为一钲一錞于,钲多置于錞于内保存,也有一钲三錞于的,三件錞于为大小有序的一套,仅见于江苏丹徒县的春秋吴墓。

②钲、钟组合。比较常见,流行于西周末年至战国时期,钟以编钟为主,编钟数量多的有12件,如上海博物馆所藏徐尹钲即是,少的只有1件。

③钲、钟、錞于组合。始于春秋早期并沿用至战国晚期,多见于两湖地区。

④钲、钟、錞于、鼓组合。仅见于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吴王墓中。

⑤钲、錞于、铃、鼓组合。仅见于山东章丘洛庄汉墓14号陪葬坑中,且钲与錞于、铃悬挂于同一木架之上,还有建鼓一套5件,悬鼓两套。

⑥钲、鼓组合。这种组合有两例,一例出于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一例出于秦俑一号坑中,钲与鼓都出于战车之上。钲、鼓组合应是较为常见的,但是由于鼓多为皮质鼓面和木制鼓座制成,难以保存,所以田野考古中钲、鼓同出很少。

⑦钲、铎组合。钲与铎是文献记载中常见的组合形式,但实际却只在战国中期江陵雨台山448号墓中出过一例,为一钲一铎。

⑧钲、钟、鼓组合。仅见于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中早期芮国墓中,墓主为芮国国君,同时还出土了两组编磬10件,一组编钟8件,其乐器规格是目前春秋时期早期墓葬中的乐悬制度的最高级别。

⑨钲、钟、铙组合。仅见于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中,钲与铙的关系历来便是学界的一大困扰,大河口遗址钲、铙同出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上列九种组合形式表明,钲作为一种发号施令的指挥工具,多与钟、鼓、錞于、铙、铎等配合使用,先秦文献中,丁宁同样与钟、鼓、錞于、铎等相互配合使用,因此从乐器组合情况看也可证明丁宁与钲是同器异名。

2 钲与镯的关系

以现有材料看,现在还不是探讨钲与镯关系的良好时机,镯之器文献记载极少,出土自铭器物几为空白。然而,随着田野考古的迅速发展,钲的出土数量大增,学界对铜钲的研究开始增加,钲与镯的关系不解决,涉及铜钲的其他研究也就难以为继。

《周礼》和上博简都有镯的记载。《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军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四金”即錞于、金镯、金铙与金铎。上博九《陈公治兵》:“车为主焉,或持八鼓五爯,钲铙以左,錞于以右,金铎以跪,木铎以起,鼓以进之,鼙以止之。”①“五爯”为简文所载钲、铙、錞于、金铎、木铎五种军器。

《周礼》为周王室成员所著,成书于战国时期。《陈公治兵》记载的是春秋晚期楚平王视察军队时,见军纪散漫,遂命陈公整顿士卒、严明军纪,简文还记录了用乐器来指挥士卒、传达命令的方法。因此,可用历史文献与出土简牍相互印证说明钲与镯的关系。

《周礼》记载的“六鼓四金”与《陈公治兵》记载的“八鼓五爯”,“六鼓”与“八鼓”此处不做讨论,“四金”和“五爯”涉及的几种乐器有重叠之处,如表2。

因此,似乎可以认为镯即是钲之异名。

《周礼·大司马》记载了仲冬教授大检阅之法:“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鼓行,鸣镯,车徒皆行,乃表乃止。三鼓,摝铎,群吏弊旗,车徒皆坐。又三鼓,振铎,作旗,车徒皆作,鼓进,鸣镯,车骤陡趋,乃表乃止。坐作如初,乃鼓,车驰徒走,乃表乃止。鼓戒三阕,车三发,徒三刺,乃鼓退,鸣铙,且却,乃表乃止,坐作如初。”意思是:首先,中军元帅击响鼙鼓发号施令,鼓人三鼓警示部队做好准备,然后两司马振铎,军帅举旗,兵车和士卒皆起立。“鼓行,鸣镯”开始徐步行军。鼓人又三鼓,“摝铎”即用手捂住铎口而摇铎,“弊旗”即放下旗帜,表示停止前进。“鼓进,鸣镯”,“车徒陡趋”,车辆和士卒开始快速前进。“乃鼓,车驰徒走”,车辆和士卒开始跑步前进。最后,“鼓戒三阕,车三发,徒三刺”,鼓人连击三次鼓,车上射手射出三件,士卒击刺三次,“乃鼓退,鸣铙”,全军撤退。

再以《周礼·大司马》中所使用的几种金器与《陈公治兵》的“五爯”相对比,如表3。

《陈公治兵》中使用的木铎与《大司马》中“摝铎”的效果应是一样的,因此根据表3的对應情况看,钲与镯为同种器物。

《周礼》言“以金镯节鼓”,表明镯的作用便是与鼓配合,通过击奏出不同频率的鼓镯之声,向士卒传达“徐步前进”“快速前进”“跑步前进”等命令。关于钲的功用,冉钲铭文有“余以行台师”“余以政台徒”之言,表明钲同样具有指挥军队行军、协调士卒行止的作用。因此,钲与镯都有相同的功用。

唐代孔颖达云:“镯即丁宁,故先儒皆以镯为钲之别名,丁宁即是钲也。”②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乐考七》:“盖自其声浊言之谓之镯,自其儆人言之谓之丁宁,自其正人言之谓之钲,其实一也。”③唐兰在《古乐器小记》中写道:“钲亦名丁宁”“镯即钲之异名。”④郭沫若认为:“盖铎之始以木竹为之,其声睪蜀,故呼之为铎,为镯。后以金为之,其声丁宁,故旧文献中即呼之为丁宁,而器铭则书之为征城,若钲铖。其后更简称为钲也。”⑤可见,丁宁与镯皆是钲之异名。

猜你喜欢

丁宁周礼国语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还好,我们没有放弃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还好没放弃
容祖儿《一百个我 国语新曲+精选》
丁宁你凭什么
妈,你好
有友谊,才会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