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CK理念的生命教育

2021-04-22董舒琪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

【摘 要】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知识中最有意义的知识,通过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转化和重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成。将PCK理念应用于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过程,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种可行尝试。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35-02

【作者简介】董舒琪,南京市百家湖中学(南京,211100)教师。

教师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决策,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舒尔曼对教师知识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的概念,揭示了教师知识中最有意义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可以理解为一种“转化”的智慧,教师通过对学科知识的研究,进行概念和表征的重构,将其转换成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在课堂上有效传输给学生,便于学生建构概念和知识系统。

如何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与PCK理念相结合,值得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进一步思考。本文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生如夏花之绚烂》为例,尝试围绕该理念展开思考。

一、基于PCK理念的生命教育课教学设计

《生如夏花之绚烂》是基于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七年级第17课《赋予生命意义》改编设计而成的。本课结合疫情背景,基于PCK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将生命观、价值观等知识的传输以及传统的榜样案例启发转化为沉浸式课堂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生成对生命的认知,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主动探索,并将成果融入实际的生活和具体的行动中,真正做到关注生命、欣赏生命、绽放生命。

在导入环节,教师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人生意义与甜甜圈》,以学生的视角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引出主题。在团体转换阶段,教师展示几种常见的生命价值评估维度,请学生进行“观点轰炸”的态度表决,同时探索更多评估人生价值的维度。在团体工作阶段,教师先请学生共同探讨“钟南山的生命四度”(高度、深度、温度、宽度),并延伸至对学生身边的普通人生命意义的挖掘,接下来将视角由他人转向自己,定义自己所期待的生命蓝图以及具体行动。在课后延伸部分,教师请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继续发现生命之美,在与家人、朋友分享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感悟。

二、基于PCK理念开展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

1.实现视角的合理聚焦和具体化,提供更多思考空间。

对“生命意义”这类有一定高度的话题进行探讨时,教学大多会从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和贡献着手。疫情背景下的生命教育更易偏向于对生命观的灌输或对偶像人物的剖析与认识,学生也容易被禁锢在“奉献”等字眼当中。这样的设计无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关生命意义的实现举措也容易流于表面,没有切身的、具体的思考。

本节课基于PCK理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建构,調整话题聚焦点,将视角具体化。不仅让学生看到偶像人物,也看到了保安、快递员、父母、教师、同学的生命意义及实现举措,学生自然而然地联系自身,开始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同时由大的蓝图延伸到具体的行动,链接了当下与未来,既拓宽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加深了思维深度,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定义人生的主动性。

2.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得到肯定。

本节课的设计摒弃了观点、理论的灌输和传授,无论是“观点轰炸”中的态度表决和观点发散,还是对“生命四度”的个人界定,始终将主动思考和定义人生的权力交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体验,更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学生开始坦诚对于成就的不强求或对于专研的执着,抑或是对于生命激情与活力的追求,并主动将生命四度联系起来,表达希望通过高度的提升和深度的拓展赋予生命温度,用温度影响他人,实现生命宽度的想法。这些思考完美地契合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前提”这一课程目标,也是学生自主意识的进一步体现。

3.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结,具有启发参考价值。

在激发学生主动性、肯定其自主意识的基础上,具体化的思考也使得主题的探讨更为实际,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中可以实现生命意义的小事,对象涵盖了自己、他人、社会,时间从疫情尚未结束的当下,延伸到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学生从自己戴好口罩、好好学习、锻炼身体,说到为妈妈挑选一件母亲节礼物,为同学解答难题,再到作为公民遵纪守法等。学生在思考、讨论和分享中,发现生命的价值,将“实现生命意义”这一理念从原先遥不可及的倡议和号召,变成一个个具体而微、可供参考的行动,有了前所未有的实践意义。

三、不足与展望

1.课前调查及课后延伸仍需进一步“转化”。

在课前调查中,教师采用问答式的访谈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使他们一时找不到回答的方向,甚至将答案直接变成“假大空”的口号。在今后的课前调查中,可进一步融入PCK的“转化”理念,对生硬的问题进行重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他们思考与感悟。同理,课后延伸部分也可将“发现生命之美”进一步转化,具体化为学生能够直接进行的活动,比如观察一株花草、一只动物,然后将观察结果以绘画的方式进行呈现等。

2.尊重课堂生成及学生自身的“转化”能力。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尚处于价值观的构建期,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也不乏独到的见解。在适当的引导下,他们很快将“生命意义”这样具有一定高度的话题联系到身边的家人、教师、同学身上,并能主动发现、肯定他人的生命价值,将生命意义的实现具体到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平凡小事,总结出“在平凡中收获快乐,用自己的高度和深度温暖自己、惠及他人”的课堂感悟。这些深刻的思考和积极的反馈体现了学生自身也具有“转化”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生成,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转化”,发现学生自身强大的生命力量。

3.通过“转化”,实现学科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基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与PCK理念和学科教学都有较好的融合。参考具身认知理论,可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具体知识点创设生命教育情境,将课本知识转化为“易体验,易感知,易学习”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更大限度地激发其心理感受,收获更深层次的思考。另外,在“转化”理念的渗透过程中,教师自身首先要完成知识和技能的重新建构与转化,将具体学科内容与学科教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这一过程也是教师研读教材、研究课堂、获得专业成长的契机。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
论初中英语生命教育中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及完善方法
探究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