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的创业教育组织发挥了什么功能?

2021-04-22张慧查强

高教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功能

张慧 查强

摘要:在外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快速兴起,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是促进其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异质性视阈下,基于经验功能主义理论,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究發现,高职院校中的创业教育组织发挥了决策实施功能、中介融通功能、类型强化功能和文化聚散功能。其中,决策实施和中介融通功能是显功能,是组织有意安排发挥的功能;类型强化和文化聚散功能是潜功能,是由组织行动间接、内隐地产生的功能。四项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圈系统,并体现出动态性、协调性、开放性和演化性特征。

关键词:创业教育组织;高职院校;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创业教育组织在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创业教育组织是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实现创业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群体系统,通过参与者的组织行动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以满足其需求,如创业学院、创业教育管理中心、创业管理处、创新创业学院等。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独立型,即有独立场地、机构代码、专职人员和管理体制的组织机构;二是依附型,指依托学校职能部门或二级学院设立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三是协作型,指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创业教育工作由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完成。[1]国务院办公厅及各省市印发一系列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之后,广东、浙江等省份大规模地创建了创业学院和创业中心等创业教育组织。[2]2016年,浙江省已经有近百所高校组建了创业学院[3],广东省的137所高校中,超过八成的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导机构,有52所高校设置创业学院。[4]我国200所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中,138所已经成立或拟成立创业学院。[5]2019年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在1231所被调查的高校中,75%以上都建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部门。[6]

这些响应时代需求和政策推动而新成立的创业教育组织该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回答这个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创业教育组织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也就是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模糊不清,组织目标就不清晰、不系统,组织实践行动就是泛化和低效的,其价值就无法充分实现。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类型,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创新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更需要高职院校对其技术升级、工艺改进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和提供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技能人才等”[7]。也就是说,创业教育组织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虽然当前创业教育组织的困境具有普遍性,但如果仅从整体上笼统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发挥的功能,很难有针对性,无法有效地解决创业教育组织实践的根本问题。可见,无论是探讨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还是其发展困境,都应从“粗放型”思路转换为“精细化”思路,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特定的对象环境中去提炼创业教育组织的主要功能。因此,本研究深入高职院校这个特殊场域,以访谈法收集数据资料,从创业教育组织的实践行为中认识、分析和凝练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所发挥的作用及具有的特征。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KingMerton)指出,目标、计划和动机等都是对多种现象的主观期望,功能是可观察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意向(目的、计划、动机),可观察的客观结果包含了观察者的观点,但不一定是当事人的观点。[8]不难发现,默顿强调的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当然,从“应然”的角度分析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仅从“应然”考虑可能会陷于空想的窠臼或理解的偏颇,无法探究出研究主体之科学、理性的功能观。[9]因此,本研究将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定位于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对自身和系统整体)所发挥的作用,是客观展现出来的实际结果,而不是凭主观思维逻辑推导出来赋予组织的。此外,默顿为了区分自觉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区别,划分了“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指有助于某一具体单元(人、亚群体、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调整和适应的且有意安排的客观后果;潜功能是指同一层次上的无意图的、未认识到的后果。[10]挖掘与分析潜功能是社会分析的重要方面,能够使功能的分析更加全面和精确。

(二)研究方法

尽管组织行为是通过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得以体现,但是组织功能的实现方式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和过程,组织功能及其实现的主体仍然是组织本身,其直接对象是“组织”这个“案例”或“单元”,将组织作为一个分析单位能够更准确清晰地提炼出其客观功能。因此,本研究选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艾森哈特(KathleenM.Eisenhardt)提出的构建理论之案例研究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实证的案例数据进行理论洞察。她指出,案例研究法是指运用一个或多个案例,根据案例中的实证数据创建理论构念、命题或构建中层理论的一种研究策略。[11]作为一种经验主义的探究(EmpiricalInquiry),它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当前的现象(案例),并且相信现象的前后联系与研究对象之间存在高度关联,因而要把现象的前后联系纳入研究范围之内。[12]艾森哈特给予了案例构建理论最大限度的过程弹性,更加注重研究的推进和结论的可靠性,例如她认为事先推测或具有相关构念有助于研究的开展,可以采用灵活的研究工具和方法,特别强调定性和定量数据的综合运用。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案例的选择依据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创业教育发展的活跃度,分为两个级别,一类是由权威部门遴选出的创业教育典型高职院校,另一类是创业教育普通高职院校(非创业教育典型高校);二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个区域。基于评选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以教育部关于“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三项重要评选结果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库。合并重复入选的高职院校,一共筛选出49所创业教育典型高职院校,包括东部地区24所,中部地区15所,西部地区10所。

本研究共选取了位于我国东、中、西部的15所高职院校,其中10所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或“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5所为创业教育普通高職院校,表1为调研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基本情况。从区域位置来看,案例院校来自东、中、西部地区,纳入了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从院校特征来看,案例院校以创业教育典型院校或示范性创业学院为主,同时纳入创业教育普通高职院校,既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准确性,也能够增强创业教育组织功能框架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综上所述,本文所选取的15所学校对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结构性。

数据收集的方式以访谈法为主,访谈的主要问题包括:(1)本校创业教育组织的数量、性质、变迁历程、人员构成是怎样的?(2)目前的创业教育组织形式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您认为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是比较好的?(3)您认为是否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创业学院等组织机构?为什么?(4)创业教育组织成立的目标有哪些?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实现了这些目标?除了这些目标是否还实现了其他非预期目标?(5)创业教育组织成立后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如何开展的?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创业教育组织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产生了什么消极作用?

在笔者实地调研的15所高职院校中,每所高职院校至少访谈两名教师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另外,通过网络和实地两种途径尽可能收集与研究相关的纸质材料和电子资料,以便于对数据进行三角验证。访谈人数一共37人,每次访谈时间为30分钟到120分钟不等。我们对所有访谈都进行了录音,并在访谈结束后转录为文字,访谈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并记录被访者的情绪、表情等非语言活动,剔除不相关信息后,共获得约28万字访谈资料,备忘录约2.5万字。对收集的每一份数据进行编号,所有的编号都指向唯一数据源,将所有数据通读一遍形成对数据的整体认知;采用“开放性编码——轴心编码——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方式对数据和每一个案例进行逐一编码,编码过程需要不断比对、分析和调整,直到形成理论饱和。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开放性编码指把原始数据打散、揉碎,对资料进行逐一编码和命名,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命名和定义概念化类属。概念,即从原始数据中提炼出来能够代表其含义或思想观点的词,概念既可以是直接从资料中“复制”出来的,也可以由研究者提炼得出。需要注意的是,开放性编码是对原始数据命名,而不是分析,因此,编码过程要避免研究者的主观性。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原始材料进行逐字逐句阅读,共得到261个初始编码;通过筛选、整合、调整,剔除不相关编码,进一步反复阅读和比较,共整理出37个概念化类属。

轴心编码是在开放性编码基础上,对反复出现的现象进行整合,并寻找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范畴化类属的过程。[13]范畴化类属是概念化类属的上位概念,具有更强的抽象性。通过反复提问和比较,本研究共得到12个范畴化类属。

选择性编码是提炼能够涵盖和统领范畴化类属的核心类属,全面分析和梳理核心类属和其他二级、三级类属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过程。[14]结合默顿对功能的划分,对12个范畴化类属进行分析发现,有一些功能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明确提出和有意安排而产生的作用,如创业教育的设计者、创业教育的实施者、专创融合的破冰者等;有一些功能则并非组织刻意安排产生的作用,甚至是组织本身都没有觉察到的结果。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对其实践行为的可控性和操作性来看,有一些功能是组织比较好控制的,例如创业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能够依据学校情况对创业教育发展进行设计和规划,其过程和结果都是组织较容易把控的;另一些功能则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例如专创融合的链接者,这不是创业教育组织一个机构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组织的密切配合,尤其是二级学院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合作。

因此,围绕“功能”这一核心概念,区分出“显功能—潜功能”“可控性—不确定性”两个维度,由二者构成的坐标轴共包含4个核心类属,如图1所示。创业教育的设计者、实施者和服务者整合为“决策实施功能”,这是创业教育组织最基础的功能,也是组织直接安排产生的结果。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者、能力本位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者、“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的塑造者、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者并非创业教育组织有意安排产生的作用,而是通过组织实践行动逐渐产生,并且这些作用都明显地体现高职院校的特征,所以将其归为“类型强化功能”。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创业教育的实施者与类型强化功能中的四个子功能并不相同,实施者主要进行通识性课程设置、创业园管理、组织创业教育活动、寻求业务扩展等,是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组织都具备的;但类型强化功能中的四个子功能,则凸显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专创融合的破冰者、链接者和协调者归为“中介融通功能”。高职创业文化的内聚和认同者、高职创业文化的传承和外推者归为“文化聚散功能”,是创业教育组织的潜功能。

一般来说,理论饱和指“没有新资料出现”。本研究在对第13至15所高职院校的访谈文本进行分析时,编码的类属都能纳入已提炼出的类属中,没有发现新的概念和类属,类属的属性和维度层面也没有新概念出现。上述分析结束后,本研究再随机选择3名高职教师进行访谈,将访谈录音转换为文本后,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也没有发现新的概念。通过数据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框架逐渐浮现出来(如表2所示)。

四、研究结论

由数据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组织发挥了四项主要功能。

(一)决策实施功能:专人专事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作为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专门机构,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设计者、实施者和服务者。专人专事开展创业教育,能够促进高职创业教育的精细化发展,避免创业教育被边缘化。

1.创业教育的设计者

首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结合本校发展理念、区域经济特征、院校自身特色和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对本校创业教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包括短期实践计划、长期发展规划和创业教育整体布局,如S03校创业学院与其他相关部门共同设计了创业教育模式。其次,对创业教育制度进行设计和创新,并推动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对其进行制度设计涉及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创业制度、学生创业制度、创业导师聘任制度、激励机制等,以保证创业教育实践有所依据。

2.创业教育的实施者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其一是常规性业务;其二是寻求组织业务拓展。常规性业务指创业教育组织日常开展的工作,也是创业教育组织的主要职责,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业教育教学;二是创业园管理;三是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此外,创业教育组织还会积极寻求与拓展新业务,如开设“2+1”创业班,进行创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协作,推动组织机构混合制改革等,以更好地促进创业教育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组织自身发展与壮大,增强创业教育组织在院校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创业教育的服务者

在社会学中,服务一般指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提供方便的一类活动,通常可以分为有偿的、直接或间接提供方便的经济型劳动服务[15],服务是为实现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办事。这里的服务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为学校创业教育发展、为计划创业和正在创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包括创业教育支持服务、研究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正如S01校受访者所言,创业学院的作用就是搭平台、汇资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创业类服务(S01-D01-23)。

(二)中介融通功能:打破高职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间的壁垒

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各自为阵”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打破专创融合之间的壁垒就成为创业教育组织的一项核心工作。创业教育组织通过在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进行破冰、链接和协调,逐步推进专创融合的实现。

1.专创融合的破冰者

破冰,指把人的注意力引到当下,因为注意力在当下就无法或者不容易被潜在的意识影响,这样就可以形成团队融合,遠离怀疑、猜忌、疏远,进而达成团队合作及培养互相的默契及信任,其目的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16]创业教育组织作为专创融合的破冰者,其主要目的是打破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隔阂,为专创融合打开通道。第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通过培训、讲座、案例等方式改变专业教师的固有思维,促进学校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理念的认知、理解和深化。第二,打破专业教育的固有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中融入创业教育理念,并设定相应考核要求,以此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促进专创融合发展。

2.专创融合的链接者

链接者指通过一定的纽带或途径,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某些内容结合起来。首先是链接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创业教育组织通过政策支持、项目设置、教材更新等途径,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从而促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如S08校设立了“专创融合课程培育建设项目”,S09校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与艺术学院合作编制了《创新创业舞蹈丛书》。其次是链接专业教育师资与创业教育师资。创业教育组织通过资金、政策、项目、职称等激励措施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创业教育,助推专创融合发展。

3.专创融合的协调者

开展专创融合的过程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创业教育组织需要做好协调工作,同时还需要消除实践过程中的障碍,以保障专创融合的顺利进行,如资金问题、场地问题、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问题等。以S09校创业教育指导中心、艺术学院和T公司开展的创业教育合作为例,项目的开展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包括外出调研、开会讨论、项目实践等。协调与安排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间,是由创业指导中心与艺术学院办公室、学校教务处和人事处等部门协作处理,做好教师调课、工作量认定、学生实习认定、学分替换等,保障各项工作顺畅进行。

(三)类型强化功能:产教融合进程中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在推进创业教育时,会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征、院校优势和特色进行设计与实施,这个过程凸显和强化了高职院校的类型化特征。

1.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者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17]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将高职学生创业定位于“技能创新创业”或“应用型创业”,从通识型创业教育到专创融合教育,再到创业实践,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埋下创业的种子。这既为当下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拓了道路,也为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拓宽了思路。正如调研中一位受访者所述,高职院校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S07-D01-19)。

2.能力本位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者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是能力本位的,这里的能力本位指具有适应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实践亦强调能力本位,在课程设置上,创业教育实践课比其他实践课的比例更高,如S02校创业班的实践课比例接近70%,按照班主任所说,他们除了基础课以外,基本都是实践课(S02-D01-20)。在学习评价方面,创业教育组织对创业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并非每个学生都去创业,他们更注重技术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高职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和技能,未来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或者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进行创业,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3.“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的塑造者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卓越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19],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作为推动创业教育的专门性组织,构建并优化“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创业教育组织一方面通过选聘、激励和培训等方式强化专职创业教育教师的质量;另一方面从外部企业或创业导师库引进兼职创业导师,主要开展创业实践培训、创业实践技能教学、创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等工作。

4.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者

创业教育组织在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和专创融合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专业技术升级革新,产生技术专利、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与市场和区域经济需求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这些实践及成果成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此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催生了众多中小微企业也是服务区域经济的直接体现。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科技创新的难度较大,更多学生将目标锁定在技术技能型创业、服务类创业,面向的主要群体也以区域为主,有的甚至直接面向校内市场,间接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以创业教育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和区域产业特征,将“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作为远期目标。创业型高职院校以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为路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20],其建设有助于推动区域产教融合和经济发展。

(四)文化聚散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2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机构和实践排头兵,他们最先接受了创业教育思想的浸润,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无论是创业理论研究,还是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组织成员都深度参与其中。因此,创业教育组织成为创业文化最为浓厚的场域,这里汇聚了深厚的创业文化,是创业文化认同度很高的组织中心;组织成员对创业教育和核心思想有深刻理解,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创业文化的忠诚拥护者和传承者,是促使创业文化向外浸润的重要动力引擎。

1.高职创业文化的内聚和认同者

创业教育组织的实践行动促使组织成员对创业教育形成了比较一致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和普遍的见解”,塑造和汇聚了浓厚的创业文化,进而逐渐推进高职创业文化认同。例如,调研中一位创业教育教师认为:“我觉得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从国家竞争力来說,也应该是创新为主,不能都是粗放型企业。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像研究型大学的学生那样推动前沿科技发展,但社会创新不是一个突发的巨变,更多的是一个一个小的创新的积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在岗位内创新,倒不是非要发明一个东西,而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有所创新、有所建树,而不是成为一个重复工作的机器。”(S11-D05-21)

2.高职创业文化的传承和外推者

作为创业文化最为浓厚的组织单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发挥着传承高职院校创业文化的功能。文化传承既是纵向“文化基因”的复制,也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相应社会权利和义务的传递,是理念内涵的深层次积累和群体的自我完善。[22]因此,创业文化传承的过程并非纯粹的“复制”过程,创业文化的内涵调适、更新与再生产始终贯穿于创业教育组织实践的过程中。同时,创业教育组织还充分挖掘与运用院校本身的优势,引导高职创业教育特色发展,形成自身独特的创业文化。

五、讨论与展望

从类型上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分为独立型、协作型和依附型三种。从属性上来说,创业教育组织包括教学部门和职能部门两种,教学部门主要指单个学院或系部,以开展教学和研究为主;职能部门不承担教学任务,以行政事务为主,一般对全校的创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在三种结构类型和两种属性形式交融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行动发挥了四项主要功能,即决策实施功能、中介融通功能、类型强化功能和文化聚散功能,四项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圈系统(如图2),共同体现创业教育组织的价值与意义。

创业教育组织做出的宏观规划与决策,以及依照这些决策实施的行动计划,是基于高职教育类型特征和院校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组织实践过程中依托高职院校已有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链条和平台,推进专创融合的不断深入,同时凸显了创业教育组织的类型强化功能。类型强化功能发挥得越强,越能形成适合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对创业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进一步推动院校创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反过来说,创业教育组织作为顶层设计者,其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就蕴含和贯穿着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院校创业文化的形成。高职院校的创业文化是具有类型共性和院校个性的文化,是能够反映高职院校类型化特征的文化。类型强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方式和途径。专创融合作为创业教育组织的关键功能,其实施的过程和产生的反馈信息,会影响创业教育组织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从整体上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循环圈体现出四个基本特征,即动态性、协调性、开放性和演化性。动态性,指创业教育组织的每一项功能并非固定不变和均等作用的,而是在功能二维形态(显-潜,强-弱)上动态变化的。举例来说,某创业教育组织所发挥的类型强化功能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较强,也可能在下一阶段比较弱。尽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处于动态过程,但整体上呈现协调性,组织内部会根据实践反馈和问题作出调整。例如有的院校期望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专创融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专业不适合、资源欠缺、教师反对等问题,创业教育组织会弱化专创融合实践的强度,选择试点或其他形式进行,以保证创业教育组织行动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圈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校内的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师生认知等,外部因素包括区域经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等。创业教育组织功能还具有演化性,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创业教育的推进和组织结构变革等,组织的功能会随之演化变迁,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需求。有学者曾提出,随着创业教育学科的逐渐建立和成熟,创业教育组织的行政功能会不断萎缩,更多地提供基础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23]

尽管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进行了一些探究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受研究条件和笔者研究水平的限制,反观整个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文章提出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是通过探索性方法得出的,尽管笔者在选择案例样本时尽可能选择跨区域、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但组织功能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仍需大样本的统计检验。第二,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区域产业和经济、区域传统文化、院校类别、院校优势学科等都有关系,这些差异会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和实践方式产生何种影响,本研究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没有对此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和剖析。因此,针对不同环境和条件,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功能进行更精细和深入的分析,是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成希,张放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基于40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调研[J].中国高校科技,2017(9):80-83.

[2]卓泽林,罗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运作困境及其对策:基于美国12所创业中心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9):78-84.

[3]王烨捷.一窝蜂建创业学院接下来怎么办[EB/OL].(2016-07-12)[2019-09-17].http://zqb.cyol.com/html/2016-06/07/nw.D110000zgqnb_20160607_1-12.htm.

[4]林丹萍,董海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5):24-27.

[5]朱家德.高校创业教育的三重突破:事实、组织及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18(6):101-108.

[6]黄兆信,黄扬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7):91-101.

[7]胡正明.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环境的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76-80.

[8][10]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113,170.

[9]别敦荣.论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2(6):34-38.

[11]李平,曹仰锋.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3.

[12]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M].周海涛,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4-5.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90.

[14]祁占勇,任雪园.扎根理论视域下工匠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J].教育研究,2018(3):70-76.

[15]林闽钢.现代社会服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2-3.

[16]权福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破冰”[J].當代教育科学,2015(19):28-30.

[17]周建松.基于类型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4):72-76.

[18]徐国庆.重思“什么是职业教育”[J].职教论坛,2017(9):1.

[19]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

[20]陈霞玲.创业型大学组织变革路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28.

[21]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4.

[22]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2002,39(3):10-16.

[23]陈耀,李远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变迁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3):46-52.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