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1-04-22姜英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词人思念意象

姜英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表现出古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蕴含着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蕴藏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汉语美感的体验,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若干经典诗词。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更能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配乐诵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就应该大声地朗读出来。多读熟读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体味情感,在读中感受作品意境,从而培养语感。

一些古诗词被配上现代流行歌曲传唱,如王菲演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安雯演唱的李清照的《一剪梅》等。学唱这些诗词,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加强记忆。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时,可以配上符合诗歌意境的音乐,营造特有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熟读成诵。在学习诗经的《蒹葭》时,教师可以选取一首古筝曲给学生配乐朗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創设优美的情境,以声音重组“芦苇、白露、秋霜、秋水、晓雾”等诗词语言,感受诗意。

诗词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背诵下来,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吟读,“与诗人相遇”;通过译读,“与诗人同行”;通过背读,“品诗人笔法”;通过说读,“对诗人说话”。配乐诵读正是为了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二、群文整合,学会思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群文阅读,把一些古诗词,以题材内容或情感等为主题的方式组合,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梳理整合文本、拓展联系、比较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避免教学资源的单打独斗,开启学生思考的源泉。

(1)整合内容,把握主旨。在学习初三上册第三单元的诗歌时,就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整合。《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使至塞上》反映了边塞生活,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教学时这两篇可以整合为一课时。

《黄鹤楼》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渡荆门送别》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这同样的思乡内容可以整合为 一课时。

(2)整合意象,把握情感。意象,是指作家、诗人在表情达意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取向,营造出各种具有不同审美意味的形象的方法。古诗文中,意象因为渗透了作者的情感而具备了独特的内涵。相关的意象,会在同一篇诗词里反复出现,也会出现在不同的诗词中。通过比较这些看似相同、含义却不同的意象,就能够帮助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古诗词独特的人文情感。

《醉花阴》中的“黄花”,寄托了词人思念丈夫的离愁和悲秋情绪。重阳时节,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本应雅致的生活却因思念染上了闲愁。“有暗香盈袖”化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暗写她对丈夫的思念。“人比黄花瘦”写出帘内的少妇因思念而消瘦、憔悴。《声声慢》中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的象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残损的菊花无人欣赏,词人无人可思,无人可念,面对此情此景,抚今追昔,怎不令词人悲从中来?整合这些意象,我们就能把握词人情感的变化。

对诗歌教学进行整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是语文素养不断渗透的过程,是学生理解能力思辨能力提升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诗词融入学生的血液,并内化为语文素养,外化为形象气质,让学生诗意地一路前行。

猜你喜欢

词人思念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秋天的思念
对你不再思念
孤馆寒窗夜无寐
无尽的思念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