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操作比较辨析拓展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2021-04-2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数感辨析数量

(台江第三中心小学鳌峰分校,福建福州 350009)

数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的10 个核心概念之一。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1]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只有从本质上把握数感的内涵和实质,才能深度理解,灵活运用,促进其思维的“生长”。[2]小学生数感的培养,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或情境,通过在实践操作、比较明晰、拓展运用中,对数感进行感悟、渗透、深化,实现对数感的深度学习和有效建构。

一、实践操作,感悟数感形成过程

数感不仅仅是对数的感觉,更应该是对抽象的数量概念的感知和体验。数感的培养,要经历一个由生动的直观表象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思维到实际应用的过程,甚至要有几次情景的反复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感产生的直观情景,设计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经历由直观感知到抽象认识,不断深化对抽象的数量概念的认知体验,感悟数感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特别是面积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形象、直观,因此对“1 平方厘米”的认识尤为重要。在教学“1 平方厘米”时,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感知素材,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活动体验和感知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建立起1 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数量认知,为接下来的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数量认识打好基础,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建立起知识结构。基于此,教师设计以下教学活动:1.画一画:动手画一个边长为1 厘米的正方形,并剪下来。2.比一比:把这个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的指甲盖上比一比。3.想一想:1 平方厘米的面积大约有多大?请把它记在脑子里。4.找一找: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袋,或用一双数学的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积大约是1 平方厘米。

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建立1 平方厘米的认知。对于数学抽象的数量概念认识,获得深度的感受,真正领悟到数量与现实知识的密切联系,经历抽象的数量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同时,为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基础,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建立知识体系。

二、比较辨析,促进数感积累发展

在学习情境中,通过比较辨析,实现知识的同化,形成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并对建构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这也是深度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精准利用教学资源,在创设情境与从客观实例引入、抽象共性特征后,运用对比突显数感的本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示多种思维方法,通过比较、辨析、提炼,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掌握算理和算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当学生根据情境的问题列出算式“14×12”时,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你会计算这个算式吗?借助点子图,试试看。”学生兴致盎然地开始讨论,交流后反馈(见图1):

生1:我采用估算方法,把12 看作10,即14×10≈140。

生2:我把12 分成两个6,即14×6×2=168。

生3:我把12 分成8 和4,即14×8+14×4=168。

生4:我把12 分成9 和3,即14×9+14×3=168。

生5:我把12 分成10 和2,即14×10+14×2=168。

师:以上每一种方法,请借助点子图说明算理。

师:请思考并对比,说说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生6:第1 种用的是估算方法,不能得出准确值,但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结果。

生7:我认为第5 种方法好,因为口算比较快,比较简便。

经过对比分析,全班达成共识,第5 种方法比较简便,比较好算。教师适时推出竖式的方法:

在学生呈现多种算法后,教师不急于给出结果,而是让学生比较辨析并优化算法。第一次是估算和精算的优化。在比较中体会精算的优越性,感受估算在检验运算结果中的必要性。第二次是多种运算方法的优化。借助点子图,直观地理解算理,并找出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同时渗透竖式计算这一重难点。学生在比较中优化,在辨析中提升,开发多向思维,逐步发展数感。

三、拓展运用,深化数感认识品质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拥有良好数感的人,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的理解,可以灵活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情景,设置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知;在设计练习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数感。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设计这样一组练习,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光明小学六年(1)班参加拔河比赛的同学中,男生20 人,女生10 人。

1.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

2.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

3.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

4.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

5.女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6.男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这样一组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开放性题组练习,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分析、认真甄别,发现各组之间的数量区别与联系,不仅锻炼学生多种知识联结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使数感认识品质在应用中得到训练与提升。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可持续的、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发展。在教学中,深度解读文本,合理选择、组织、运用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寻找知识点,设置挑战性的学习问题,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猜你喜欢

数感辨析数量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统一数量再比较
头发的数量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