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路径建设

2021-04-2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厦门市音乐学校,福建厦门 361000)

纵观小学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是按顺序一篇一篇教,按课表一节一节上,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没有提高,看不清、说不明,课堂上浅表学习、虚假学习大量存在。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何谓深度学习?北师大郭华教授认为: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小学语文的深度学习,旨在让小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感受多元的文化,接受情感熏陶,在阅读与实践中体验、思索,做一个完整的人。[2]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

(一)重教师说,轻师生听

课堂上,有的教师喜欢“一言堂”,各种引经据典,慷慨陈词,很具煽情性,却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喜欢表达,甚至爱“自说自话”,却不屑于倾听。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看似“深度参与”学习,但实际上因为不懂得倾听而陷入形式化、表面化和简单重复的学习中,其思维活动是低层次、重复性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重问题难,轻问题易

不少教师认为,课堂深度学习就是要把问题设计得越难越好。事实上,教师片面加大难度,一方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另一方面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兴趣。

(三)重拓展多,用教材少

教学中,经常会看到教师过于重视拓展运用,淡化学生对文本本身的“理解”的现象:有的课学生对内容理解尚不充分,教师便开始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有的课穿插着各种表演,好不热闹;有的课教师匆匆把教材内容教完,在学生还没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就进行大量的练习,实施题海战术……一方面,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基础不牢,“低阶思维”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的高阶思维因为失去了“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些行为其实是把教材边缘化了,没有真正抓住语文学科的本质。

二、深度学习的路径建设

日本的佐藤学教授通过多年的课堂观察和研究发现,学习发生的要素主要有三个:互相倾听的关系、创造性挑战性的学习、基于学科本质的学习(见图1)。[3]课堂上,学生互相倾听、相互学习,共同挑战更高水平的课题,进行基于学科本质的学习,唯有如此,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近年来,笔者也积极参与到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的本土化实践中,从学习发生的三要素去探索,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度学习,逐渐体验语文深度学习的魅力。

图1

(一)养成倾听习惯,开展协同学习

基于协同学习的同伴间互相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学力提升最有效的方法。[3]开展协同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倾听习惯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做好倾听的榜样,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善于倾听的学生。[4]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就是倾听,要善于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困境和学习需求,捕捉到学生发出的细微信息,发现那些不易觉察的地方,及时给予中肯评价,提供适当的帮助。教师在倾听中,或对学生表达的意思表示理解或赏识,或从学生的语言中提取想表达但未能说清楚的情感和内容,或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与不同的同学对话。教师的倾听让学生感受到尊重、认可和肯定,学生对学习会倾注更多热情。倾听还可以使教师“得体退出”,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保障深度学习。

学生之间相互倾听也同样重要。协同学习中追求的不是“相互说”,而是倾听中的“相互学”。说只是表述自己已经知道的,倾听才能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中得到启发,不断激发起新的认识,补充新的观点,让理解抵达更高层次。在协同学习中,强调人人参与,弱者优先,享有若无其事的优先发言的权利。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得轮流发言,这一功能看似有强制性,但因为教师营造了温暖、润泽、安全的氛围,哪怕是弱者也逐渐敢于发表意见、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出现。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第11 册《桥》一课中,学生从文本出发,从不同地方深刻感受到老百姓对老支书的“拥戴”。教师提问:老支书的儿子是否也忠于职守?学生意见不一致,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先在四人小组进行协同学习。几分钟之后,全班分享。

生1:我认为老支书的儿子开始就想混在群众中先撤离,他是党员,没有忠于职守。

生2:我刚开始也和你想得一样,但我同组的李同学说,老支书的儿子后来和父亲一起组织大家离开,最后关头他让父亲先走,结果和老支书一起被洪水吞没,从中可以看出他也是忠于职守。他的理解有理有据,打动了我,我就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师:你的发言很有道理。那么如何看待老支书儿子一开始想溜走的行为呢?

生3:在生死关头,如此危险的时刻,他那么年轻,肯定会怕,所以,难免会迟疑,难免会混在队伍中想逃,但他后来还是选择和父亲留下来,我觉得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生4:你的发言也启发了我,让我想到了《一面五星红旗》中的那个年轻人,他在面对要不要用红旗换面包时也有迟疑,这样写不仅不会让人觉得不合适,反而让人觉得更真实。

在这种有意义的实质性协同学习互动中,通过倾听,学生相互依赖,让“孤立学习”走向“互惠学习”。这样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深度联结,催生的是让学生越来越会学习、越来越有学习兴趣的温暖润泽的课堂,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二)精选挑战性问题,设计高品质学习

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5]高品质的学习设计是对学生认知的挑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愿意投入热情,自主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设计需要学生协同完成,学生在平等、温暖、安全的氛围中,相互倾听,取得超出原有水平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深度学习。设计高品质学习时,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充分研究,对学科本质了然于胸,结合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困惑。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困难与认知困境等,找到两者之间最为恰当的结合点,并将其巧妙设计成挑战性问题。教师不能只考虑学科逻辑,还要考虑学生的逻辑。如果出现学科逻辑与学生逻辑相矛盾,应该以学生逻辑为准,而不应该生搬硬套外在的标准,一切以生为本。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要求训练学生默读的速度,可以带着问题读,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跳读。学生早在3、4 年级,默读就已基本达标,现在再来以此为主要目标就不太合适。因此根据班级学生实情,参照初一的课标要求,调整为不回看,一鼓作气看完,不破坏完整性,学生也很快就掌握了。

学生的特性不同、水平不同,因而设计出让所有学生都适宜的高品质问题很难,它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通过对学生的不解之处和对教材的表达方式、理解盲点、文本冲突、阅读体验等视角的精选和深挖,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一道问题,问题不宜过多。这样的问题按照下课时仅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完成的程度设定为好。[3]学生在挑战“好像理解却又不太明白”的问题时,最能够体验到对学习的全神贯注。[3]好的挑战性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到心智的挑战,形成自主探究的内在推力。[5]比如六年级的学生共读《名人传》中贝多芬部分。读书交流课上,教师设计挑战性问题:贝多芬的一生,你会用哪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这本书,产生自己的理解:

生1: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穷困潦倒的。

生2:他的感情生活也如此让人心碎!贝多芬多次被女人抛弃,一生未成家。

生3:贝多芬的亲情也是他悲剧的一个因素。他小时候父亲酗酒打他,把所有的爱给了他的侄儿,可对方挥霍无度,甚至在他生病时都忘记给贝多芬请医生,导致他错过了有效治疗时间。

生4:他的作品不被主流认可。

师:这些都属于悲惨系列。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

(学生再读文本,交流)

生5:我觉得应该是“抗争”。他一辈子都在与厄运抗争,从不屈服。

生6:当他看到拿破仑并没有兑现承诺,反而称帝,他愤而撤了专门为他谱写的曲子,敢于跟权贵抗争。

生7:他的《命运》就是他的真实写照,他用音乐告诉世人,他与命运抗争,与不公抗争,与苦难抗争。他还告诉世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与厄运抗争,才能得到幸福,建立丰功伟绩。

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能让学生多次回归文本,与文本不停进行对话。学生带着问题,一次次再读文本,理解就越来越深刻。高品质的设计,能牵动所有的学生参与课堂:基础差点的学生通过倾听受到启发,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基础好的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引发了自己的思考,又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互惠课堂,学生们经历了挑战性学习,思维有了伸展跳跃,是真正的深度学习。

(三)紧抓语文学科本质,为深度学习托底

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其他素养要依靠它来实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理解这一学科本质,就能理解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的内涵,就是要让学生在深度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发展思维,学会审美,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关键是要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引导他们走进语言文字深处,感受文学和文字的魅力,陶冶情操。[6]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路径,也是语文深度学习最需着力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紧抓住这一缰绳,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独特价值,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言语经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语文深度学习需要教师能够深度解读文本,然后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出发,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感受文字之妙,领悟表达之理,从而逐步建构自己的言语世界,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力。

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总喜欢进行“非语文”“泛语文”的活动,美曰其名为体现“以生为本”,实践上削弱了语文的功用。例如,一名教师在执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补充了许多中华不振的例子。伴随着触目惊心的图片展示,加上教师慷慨激昂的解说,学生热情高涨,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不振”,与文中的周恩来产生了共情。如果这是一堂道法课,无疑是成功的,不管是教师的组织能力还是学生的表现,都是无可挑剔的。但这是语文课,语文除了人文性外,还有工具性。这堂课除了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情感之外,还要关注它的表达方式和谋篇布局等,如文中倒叙的写法、反问手法等语文要素,切实夯实语文基础。语文是基础学科,有它独特的知识体系。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变革,“语文知识”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内容。如果舍知识而言其他,无异于掏空了语文这个根基。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患上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气血不足”。语文姓“语”,语用的性质要突出。比如高年段的语文课堂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等,让学生能够由“一篇”到“多篇”,理解“课文无外乎是个例子”。抓住语文学科的本质,凸显语文的语用功能,深度学习就有了保证。

此外,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懂如何学习也很有必要。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会直接给予学习方法,而是借助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受再归纳,再运用方法去学习。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才能学会质疑、合作、反思、记忆、倾听等行为。有了学习方法,深度学习将更顺畅、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