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华印尼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与跨文化适应质性研究

2021-04-22李小红封佳琦

文化与传播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圈跨文化印尼

李小红,封佳琦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国多项支持留学生来华政策的推出,又因为地缘优势,近几年广西也成为印尼学生来华留学的热门地区。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他们来到中国首先要面临的是如何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即跨文化适应的问题。从社会学及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印尼来华留学生会形成怎样的社会网络?形成的社会网络会对他们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一、研究途径与方法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个人访谈的方式,搜集了五位G大学印尼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从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在了解印尼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以及社会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着重考察这些印尼留学生社会支持网的形成以及社会支持网如何对他们在中国所要面对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发挥作用,并依据分析出的印尼留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给予相应的建议。

访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被访印尼留学生的基本信息,为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本文中受访者的姓名都采用字母的方式来进行代替(见表1)。第二个部分是来华留学生社会网络情况,第三个部分从留学生的学习、心理适应、社会文化等方面来进行访谈。需要说明的是,访谈中的提纲主要起引导作用,具体的提问顺序根据被访者谈话内容发生变化,访谈时间基本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整个采访过程用Audacity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将录音材料整理成文字资料。

表1 被访者情况介绍

二、资料分析

根据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外部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来华时间、社会支持网络、文化距离、歧视与偏见几个方面;而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内部因素主要由人口统计学因素、知识与技能、评价和应对方式组成。由此可见,社会网络支持是影响跨文化适应外部因素之一[1]。

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关系获取资源的方法,来达到减轻压力和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的目的。朋友是我们的社会网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关系群体,而留学生的朋友圈由里到外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由提供感情支持并大多为本国同胞组成的单一文化圈;由工作人员组成或者由提供职业、学业帮助的东道主国学生组成的双文化圈;由一起上课和休闲娱乐的其他国家留学生组成的多元文化圈[2]。在受访的留学生中,这三种网络同时存在。

(一)单一文化圈

因为身处异国他乡,大多数印尼留学生在刚来中国的时候会出现社会网络比较单一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与自己的本国同胞进行沟通与交流。他们用自己国家的语言交流,他们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同胞能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帮助。自己国家的同胞,存在较少的不确定因素,不仅能给留学生带来更多的支持,而且留学生还可以通过与自己有着相同压力的人分享体验的方式,来达到在适应期减缓压力的目的。由本国人组成的,经常使用母语交流并且保持着原有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小圈子,在留学生中非常普遍。以印尼留学生为例,在这个圈子里的留学生们,通常会出现与中国学生交流较少并形成自己的交往圈的现象。

E同学说:“在遇到困难时我喜欢找自己的学长学姐帮忙,他们来中国更长时间,有些问题他们会更懂怎么解决。”

D同学说:“我认识在南宁生活的印尼人,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所以我有些问题会问他们。”

目前,在G大学,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是分开居住的,虽然方便统一管理,但是这样的居住方式对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交流也是一种限制。

这种只与本国人进行交往的单一文化圈方式很可能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A同学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有时会避免和本国学生交往,因为和本国学生交流时会不可避免地多使用印尼语,这样会影响自己汉语的学习。

(二)双文化圈

通常情况下,印尼留学生双文化圈的朋友由东道国中的大学工作人员、老师、同学、语言交流伙伴等某些发挥特定功能的人组成[3]。双文化圈对留学生了解东道国文化、适应东道国环境、获得社会支持,帮助留学生实现来华目的等有着重要意义。

在采访中五位留学生都提到了自己有中国朋友,但是他们交中国朋友都是以交流语言为目的,结成语伴一起练习口语,中国学生向他们学习印尼语,他们向中国学生请教汉语,很少有关系更进一步的朋友。采访中只有A同学提到了:“我在晚上上选修课的时候才会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但是我们之间也没什么交流,都是自己和自己班的学生交流。”而语言生和研究生都没有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的机会。

采访中C同学说:“我有一个中国朋友,我们是因为都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每个星期都一起去礼拜。”D同学也提到自己是天主教,每个星期会去教堂。但是在中国,大多数学生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因此,印尼留学生所交往的中国学生不多的原因也可以归咎于没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上的差异。

在采访中五位留学生都提到除了课上老师讲课,课下和老师的交流都不是很多,和老师不是很熟悉,只有在遇到学习和课业上的问题的时候才会向老师提问。但是他们的班主任平时和他们的交流很多,给予他们很多帮助。

B同学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学习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就要自己来办理各种入学手续。我的汉语一般,所以和我一个国家的朋友和我的班主任帮我很多,我不停地问,入学要交各种证件、要复印、要取钱、在哪里可以办饭卡,在哪里可以交费,等等,他们给予我很多帮助。”

(三)多元文化圈

多元文化圈主要由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而组成的。G大学的留学生大多来自东南亚,他们中很多人信仰相同,思维方式相近,生活习惯类似。许多留学生因为留学需要都会说英语,所以和其他非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也交流顺畅,容易形成周围的多元文化圈[4]。

E同学说:“我日常生活中经常和我的其他同学在一起,我们一起吃饭,周末出去玩,经常一起去聚餐。我们班有穆斯林,他们不吃猪肉,泰国的学生不吃牛肉,所以我们班聚餐的地点很难选。”

D同学说:“我和我们班同学关系很好,我们一起去吃饭、唱歌,出去玩,前年泰国的同学还邀请我一起参加庆祝泰国泼水节的活动,我们玩得很开心。”

单一文化圈、双文化圈、多元文化圈三种文化圈为印尼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适应过程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社会支持网络与跨文化适应

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其跨文化适应有如下影响。

(一)社会支持网络规模与跨文化适应

社会网络规模反映的是社会支持网络中社会成员数量多少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规模越大,他所获得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

第一,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就可能拥有越丰富的沟通信息。

接受访谈的C同学说:“课上的问题会问上课的老师,关于我们学校一些制度上的要求会问辅导员,关于生活上的问题会问来自其他国家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也会问自己本国的朋友。”

第二,社会网络规模越大,社会关系越丰富。

B同学在采访中说:“我经常和泰国、老挝的同学一起出去玩、唱歌、吃饭和旅游。我在旅游的时候还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他们帮助了我很多。”

在生活中,社会支持网络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有一个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不仅可以减缓生活压力而且有助于身心健康,从而提高个人幸福感。

第三,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价值取向越包容。

E同学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虽然我们大都来自不同的国家,我们的性格不同,或开朗或热情或骄傲或冷漠,这些都是因为性格不同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国别的差异,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国家的这个学生是不礼貌的就认定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不礼貌。”

(二)网络紧密度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紧密度是指社会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联系程度。紧密度高有很多好处,比如能增进网络成员交流的协调性,使网络成员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降低其社会排斥感[5]28。

一方面,留学生社会网络的紧密度越高,越有利于心理适应。

高度紧密的社会网络不但可以很好地帮助印尼留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适当缓解思乡情绪,还可以增加留学生之间的亲密度。

E同学说:“我在中国生活6年时间了,很久,刚刚来中国的时候会想家,每次回家都很兴奋。但是现在不会那么想家了,我在中国有了很多朋友,平时和他们一起上课,一起交流一起玩,非常开心。”

D同学说:“我们印尼人在印尼的一些节日留在中国回不去的时候,会聚在一起过节。”

另一方面,留学生内部社会网络紧密度越高,越不利于跨文化适应。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社会支持的紧密度高,因为提高了交流的协调度,所以会使留学生社会排斥感降低,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网络支持。但是网络内部成员有更好的沟通,获得更多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其内部成员与外部人员就会有很好的交往。相反,如果留学生与网络内部人员交往过密,可能会限制内部成员与外部人员之间的联系与交往,阻碍他们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生活。

留学生社会网络紧密度越高,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就越频繁,留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心理舒缓和安慰,跨文化心理适应性越好,而且高频率交流也能提高社会网络互信度、互助度和稳定度,降低其社会排斥感,有利于在东道国跨文化学习、生活、体验和社会融入。但是,如果留学生沉醉于核心圈较高频率交流,虽利于心理层面的适应,但可能会影响松散型网络圈的构建、稳定和拓展,不利于远期跨文化的社会适应。

(三)留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同质性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1.留学生社会网络的同质性越高,越有利于心理适应。

一般情况下,心理适应反映的是人们内心里更持久的情感。因为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根源于文化的长期积淀,所以对心理的适应不容易轻易实现。而在同自己同胞的交往中可以寻求更快或达到更好的心理适应。这样的同质性网络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心理和情感支持,也可以带来更多的认同感。

D同学说:“我想家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打电话给妈妈,向她倾诉。”

E同学说:“我在G大学有一个好朋友,她也是印尼人,她是我的学姐,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和她讲,因为她年纪比我大,我经历过的事情她可能也经历过,她会理解我。”

2.留学生社会网络的同质性越高,越不利于社会文化的适应。

多个印尼留学生在一起意味着留学生把故国社会网络带到了中国,这种社会网络虽然可以在东道主国家的学习过程中降低交往成本,使留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但是也会成为发展新的社会网络的束缚,阻碍他们对中国的认同和融合,增加他们社会网络的封闭性。

(1)同质性强,容易促成拒斥型群体的形成

由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相对封闭,留学生的社交范围仅限于自己少量同胞,成员之间价值观念相对统一,并且在心理上对东道主和他国社会文化和观念有所排斥是拒斥型认同群体的形成的主要原因[5]31。印尼留学生因为其文化的特殊性,易形成人际关系网络的亚文化圈。这种亚文化圈具有一些非正式团体的特点,如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而社会网络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会对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产生不良的影响。

C同学说:“我很想交中国人朋友,但是缺少一起参加活动的机会,一般都是留学生一起活动,中国学生一起活动,很难进入彼此的圈子。”

(2)同质性强,不利于学习语言

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如果留学生只与本国人交往,只通过母语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对他们在中国跨文化适应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很少和东道主国学生交往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进程会变得缓慢,文化适应也会降低。

E同学说:“在G大学的印尼留学生一共只有30个左右,我们平时和印尼人在一起也不会说汉语,都是说印尼语的。”

四、结论与建议

留学生都会有各自的社会网络而且会形成单一文化圈、双文化圈和多元文化圈。社会网络会在网络规模、网络紧密性和网络同质性三个方面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适应上产生不同影响,见图1。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的结论和建议。

图1 G大学印尼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与跨文化适应

(一)完善留学生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

在留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我们更重视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或者丰厚的奖学金等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对此,我们应加大留学生的社会支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活。

通过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5位留学生都表示没有过多的机会和中国学生进行交流。因此对待印尼留学生从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采取差别管理的方式。但是在学业方面我们也应采取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趋同式管理的方式,要在严格的留学生课堂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方面下功夫,而且要创造环境与条件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有更多接触的机会。如G大学每年举办的“一带一路”留学生冬令营项目,这样的活动能让听课的留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可以让留学生志愿者更多地和中国学生接触。

(二)建立中印尼学生联合会

学校可以建立中印学生联合会,除了印尼留学生参与,有跨文化理论基础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和印尼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加入,这两个专业的中国学生会初步了解与印尼学生的相处之道。这种互帮互助交朋友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学生的孤独和不适应感,此外还能给予更多的机会帮助中印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还可以邀请在中国长期居住的印尼人加入,他们是跨文化生活的适应者,对跨文化适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通过更多辅助项目,利用多元文化圈,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帮助印尼留学生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赋予留学生广泛拓宽自己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三)留学生应该广泛拓宽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费孝通认为,中国人之间的交往具有“差序格局”的特点,典型的亲缘性和浓厚的人情味使交往体现出明显的内外差别[6]。留学生一直与同胞交往,并组成单一文化圈,会对他们的融入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只与留学生交往也不利于融入当地生活。因此在生活中,留学生要拓宽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各种环境。

猜你喜欢

文化圈跨文化印尼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印尼出手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圈里事儿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