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藏品图文布局对观众信息获取的影响
——一项眼动研究①

2021-04-21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注视点图文器物

郑 霞 程 华

当下博物馆越来越强调以观众为中心的重要性,博物馆如何面向观众讲好展品故事至关重要, 因而线上博物馆也应当考虑如何更好地以观众为导向,促进藏品信息的传播。已有研究表明,人们在观看图片与文字内容时存在不同的视觉注意特点与认知加工过程,图文布局的不同形式也会影响观众的浏览效果。在包含文字与图片的学习材料中,图片相比文字会更快地吸引用户注意[1],在手机APP新闻类页面的阅读中,人们对上文下图式布局的视觉搜索效率更高[2]。而经初步统计,现有博物馆官网藏品展示页面在图文布局样式上整体存在上图下文、上文下图、左图右文、左文右图等形式差异,因此藏品线上展示页面也可能会因其不同的图文布局方式对观众获取文物信息的效果产生不同影响。目前,藏品展示方面的研究大多结合传播学、设计学等理论给出意见与建议,定量研究较少。而图文布局的相关研究虽已获得了诸多结果,但其与博物馆场域下的图文布局又存在一定区别。博物馆中的图文材料不仅仅是观众了解展品历史信息的途径或载体,在观众的实际观看过程中,图片和文字的交互作用非常重要,观众需要通过图片了解展品的外在特征、联系文字内容进一步掌握其显性或隐形信息,从而对展品建立全面认识,因此现有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用于指导博物馆中的图文设计。

综上所述,本文选择眼动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观众观看不同布局类型页面的眼动行为,结合认知加工理论,了解观众在浏览不同类型藏品页面时的注意特点,分析其视觉行为所体现的信息加工情况,探究线上藏品不同图文展示布局对藏品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从而结合观众的注意特点,探索更有效的藏品图文在线展示方式,以期提升藏品信息的传播效果。

一、 实验设计

为探究博物馆藏品在线展示的不同布局方式对观众视觉注意的影响,实验整体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通过对4种布局下观众眼动数据统计结果及浏览完毕后的问卷测试结果,探究观众具体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信息获取效果进行分析。实验选取了较为普遍的几种器物类型,并排除一些器物类型新异性的影响(如书画),制作了陶器、瓷器、金银器与青铜器等4种器物各4种图文排布类型页面共计16张(见图1~4)。页面中仅图片与文字说明位置不同,其余页面背景、图文面积、整体页面大小等一致,以避免除图文排布方式外的其它因素影响。实验所设计的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问卷,用于实验前获取被试性别、年龄及对文物感兴趣程度、对文物了解程度等基本信息,筛

图1 (金银器)上图下文类型实验材料示例

图2 (陶器)上文下图类型实验材料示例

图3 (青铜器)左图右文类型实验材料示例

图4 (瓷器)左文右图类型实验材料示例

选合适被试;以及信息获取结果测试问卷,包括再认、选择和判断3种问题类型,用于浏览结束后考察被试对页面中文字与图片所蕴含信息的获取情况。

(一) 实验被试

实验前,依据被试对文物感兴趣程度、对文物了解程度两项5级自评问卷的结果(0:对文物的感兴趣程度低、对文物的了解程度低;5:对文物的感兴趣程度高、对文物的了解程度高),选取了对文物感兴趣程度、对文物的了解程度居中的具有同一知识水平的被试共27名(其中男性8名,女性19名;年龄:20~27岁;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其中3名被试眼动数据结果不完整,最终统计了24名被试的眼动情况。被试的母语背景均为汉语,视力(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

(二) 实验仪器

Tobii-TX300眼动仪,采样率300Hz,23寸显示器,眼动仪集成于显示器内,被试无需佩戴设备,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阅读或浏览。

(三) 眼动指标选取

为考察被试对页面内容的注意情况及信息获取情况,主要选取了5项眼动数据,如下:

1. 首次进入时间(time to first fixation):被试首次注视到所设定兴趣区(1)兴趣区(AOI):研究者在实验材料中感兴趣的区域。眼动仪可根据所创建的兴趣区统计区域内的眼动频率及时间数据。 在本次实验中出于实际需求在材料中定义了“器物图片区”与“文字说明区”两个兴趣区。。之前花费了多少时间,即被试视线首次进入所划分区域前的用时情况。

2. 首次进入前的注视点个数(fixations before):被试视线进入所划分的兴趣区并形成第一个注视点之前,其视线停留在其他地方而形成的注视点的个数。

3. 注视点的持续时间总和(fixation duration):在一个兴趣区中所有注视点持续时间之和。

4. 注视点个数(fixation count):兴趣区内注视点的数量。

5. 访问次数(visit count):首个注视点出现在该兴趣区中到下一注视点移出兴趣区的次数。

二、 观众注意力与信息加工结果

首先比较了同一布局方式下观众阅读不同器物内容时的眼动情况,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213;P=0.207;P=0.249;P=0.271),因此说明同一布局方式下观众观看各器物的眼动数据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实验变量控制较好,页面中具体材料类型及说明内容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因此进一步分析页面布局差异带来的影响。

(一) 首次进入时间、首次进入前的注视点个数与观众注意情况

首次进入时间反映了被试首次注视到所设定兴趣区之前花费了多少时间,首次进入前的注视点个数则能反映被试视线进入所划分的兴趣区并形成第一个注视点之前视线停留在其他地方而形成的注视点的个数。因此通过这两项数据在不同图文布局方式下的对比结果,则能够反映布局方式的差异能否影响学习者的注意,以及哪种图文布局方式能更快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学习者首先关注的是哪一兴趣区域(见表1)。

表1 首次进入时间、首次进入前的注视点个数统计(M:平均值,SD:标准差)

从首次进入时间、首次进入前的注视点个数的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左文右图布局下器物图片区的首次进入前的注视点个数与上图下文、上文下图、左图右文的差异均显著(P=0.000<0.05),其器物图片区首次进入前的注视点个数显著大于上图下文、上文下图、左图右文三种布局方式,反之,其文字说明区的首次进入前的注视点个数显著小于上文下图、左图右文两种方式(P=0.004;P=0.001); 左文右图布局下器物图片区的首次进入时间与首次进入前的注视点个数呈现出相似结果,其与上图下文、上文下图、左图右文的差异均显著(P=0.001;P=0.001;P=0.000),左文右图器物图片区的首次进入时间显著大于上图下文、上文下图、左图右文三种布局方式,而上文下图布局方式下其文字说明区的首次进入时间则显著大于上图下文、左图右文、左文右图三种形式(P=0.015;P=0.048;P=0.04)。

因此,四种布局方式下,左文右图的图文布局方式使得观众能更快注意到文字说明区的内容,而注意到器物图片区则需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上文下图的布局方式则使得观众难以首先关注文字说明区的内容。

(二) 注视点个数、注视点持续时间总和、访问次数与观众信息加工情况

由于大脑思考时,眼睛会停顿注视,一般情况下,思考、加工的时间越长、注视时间也相应变长,与此同时所产生的注视点个数也相应增多,因此这三项数据则能反映出被试对材料的加工程度、感兴趣程度或材料的难易程度等信息。注视点个数越多、注视时间越长、访问次数越多表明人们对该区域信息加工的程度越深、对信息的获取效果更好、对该区域的感兴趣程度越高[3],对器物图片区和文字说明区的访问次数结果也能反映被试对器物图片所包含信息和文字说明内容所蕴含信息的整合情况[4](见表2)。

表2 注视点个数、注视点持续时间总和、访问次数平均数统计结果

从上述统计结果并结合方差分析的结果来看,4种图文排布方式下,被试对器物图片区的注意情况和对文字说明区的注意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5),对文字说明区的注视点个数以及注视点的持续时间总和均显著多于器物图片区。4种图文排布方式下,被试对器物图片区和文字说明区的访问次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65;P=0.978;P=0.980;P=0.077);上文下图、左图右文排布方式下被试对器物图片区和文字说明区的访问次数相当,表明在这两种图文排布方式下,被试能够更好地关联器物图片与文字说明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获得藏品相关信息,而上图下文、左图右文排布方式可能会使被试较少注意器物图片区,更多地注意文字说明区的内容。

(三) 问卷测量与观众知识掌握情况

问卷包括再认、选择与判断3部分内容。再认要求学习者自行浏览完4种不同布局类型的网页,从60张器物图片中选出之前所浏览的藏品页面中介绍的4种器物,其主要用于考察被试对页面中器物图片区的信息获取效果。选择题前3问分别涉及器型、器物类别、纹饰等内容,被试既能从器物图片中获取相关信息,也能从文字说明区获取相关信息,第4问(器物年代)及其后判断题则更大程度上考察被试对文字说明内容的信息获取情况。回答正确分数计为1,回答错误分数计为0。

经统计分析,发现再认的错误率较低,表明绝大多数学习者能从器物图片中获取器物外形的整体特点,基本做到再认。前2个选择题正确率较高,可能因为所考察的器物形制等相关信息能从图片中获得又能从文字说明中获得。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器物纹饰的第3题错误率较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器物图片大小与清晰度的限制使得被试不能很好地观察纹饰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纹饰这一信息本身难度及被试对于纹饰的熟悉度、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选择第4题考察器物年代,这一信息绝大多数被试不能从器物图片中直接获取,而更多需要从文字信息内容中获取,因此该题同其后的判断题一样错误率较高。而从判断题作答情况来看(见图5),被试在上文下图、左文右图情况下成绩较差,因此可能表明上图下文、左图右文两种方式能更有利于观众掌握文字说明区的信息。

图5 4种布局的判断题成绩均值

三、 讨论

(一) 观众视觉注意特点

由于人们普遍已养成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浏览习惯,因此左文右图排布方式下图片与文字对观众的吸引度与上文下图、左图右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由于注意资源有限性的影响[5],左文右图的排布使得被试能够更快地注意到文字说明区,但需耗费更多的注意资源才能关注到器物图片区。因此,左文右图的方式下被试的首次进入时间、首次进入前的注视点个数显著大于上文下图与左图右文中的情况。此外,当视野中有多个注意对象时,由于注意优先效应的影响会使得特征更为显著或是首次出现的更具新异性的对象更容易获得注意优先权[6],而通常图片相比文字而言特征更为显著,再加之目标空间位置等因素影响,因此在上文下图的排布方式下,由于图片更具显著性且更靠近视野中心,因此被试能更快注意到图片区。

(二) 图文加工与信息获取

从观众对4种图文排布页面中图文信息获取结果来看,由于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在一个复杂机制,首先需注意到环境中蕴藏的信息,获得相关内容,然后再经过编码、存储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形成对相关信息的加工与学习[7]。如果被试想从图片中获得器物的相关信息,首先需观察到器物中包含哪些信息,然后经大脑加工后转化成器物的类型、纹饰等信息内容进行存储,才能最终获得这些信息,而这比从文字说明中直接获得相关信息,再传输进大脑进行存储需要耗费更多的注意资源。因此比起从器物图片中获得其器型、纹饰、文化价值等信息,大多数观众更倾向于直接从文字说明中获取相关信息。这也使得实验中被试对器物图片区的注意情况与对文字说明区的注意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被试对文字说明区的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均显著长于器物图片区。

此外,由于实验中没有控制被试浏览每一个页面的时长,加之材料或信息本身的难易程度、被试个体的兴趣差异,因此虽然图文材料的不同位置分布使得被试对图片、文字各区域表现出了不同的视觉注意特点,但其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等反映加工时长的信息并未在4种不同图文布局方式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衡量加工程度的注视点个数、注视时间等结果并不能直接反映被试的学习效果,被试虽然对器物图片的注视时间短、注视点个数少,但关于图片区信息考察的成绩反而更好,而有关文字说明区信息的考察错误率更高。而根据问卷中被试对自己浏览过程的记录也能就访问次数的差异做出解释。除了前文所述可能受视觉注意特点的影响外,大多数被试均会结合文字说明对照观看图片当中的相应特征,因此上文下图、左图右文的排布方式既能满足观众的视觉注意规律,使得观众较好地注意到图片区,又符合观众的浏览习惯,在观众对照图文信息中较少的产生抑制作用,对图片与文字信息的整合效果更好(见图6~9)。

图6 左图右文热力图

图7 左文右图热力图

图8 上文下图热力图

图9 上图下文热力图

四、 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下博物馆展示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线上展示打破时空限制,成为更加必要的手段。其中,藏品在传递相关文化信息及其内涵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因此博物馆在设置藏品页面图文布局时需以观众的注意特点为导向,并结合实际传播目的予以调整。左文右图的排布方式能使观众最快注意到文字说明区内容,上文下图的排布方式能够让器物图片区更快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上文下图、左图右文排布中观众对器物图片区及文字说明区的访问次数相当,观众能更好地整合图片与文字,综合来看,左图右文的注意效果最好。因而,博物馆藏品页面主要为突出器物本身的信息,即主要依靠器物图片使观众了解该藏品独特的形制、纹饰等信息,则可能采取上文下图的排布方式为最优,其次分别为左图右文、上图下文、左文右图。而如果博物馆设计藏品页面时更希望观众从说明文字中了解器物详请及文化内涵等信息则左文右图的布局方式为最优,其次为上图下文、左图右文、上文下图。而如果既需要强调藏品本身的外形特征,又需要对藏品背后的文化信息内涵加以传达,则左图右文为最优方式。

最后,本研究仅探讨了藏品页面图文布局方式对观众的注视行为及信息获取的影响,而实际情况中仍有很多因素有待考量,如页面内容本身的差异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呈现界面的大小差异等均可能对观众的认知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其信息获取效果,因此还需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观众学习时的认知加工过程,从而应用于实际场景中提升博物馆藏品信息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注视点图文器物
眼动仪技术在里院建筑特色分析中的应用
画与理
基于超复数小波和图像空域的卷积网络融合注视点预测算法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射击运动员的反向眼跳研究
基于中央凹图像显著性和扫视倾向的注视点转移预测模型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