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族节日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2021-04-21邓峥程婵婵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文化传承

邓峥 程婵婵

摘要:中国作为多民族大国,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族群文化传承始终是我国的一项重大问题。文章主要依据浙江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双向研究,对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族群文明传播中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经研究分析,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因素受到社会接受度、时代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为了推动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族群文明传播,以高校民族大学活动为切入点,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保留优良民族节日,使其有稳定参与来源与支持保护;加强宣传教育,打破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在社会接纳上求同存异。少数民族也应以更开放的态度,加强民族交流,并积极主动学习主流文化。

关键词:民族节日;民族团结;文化传承;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

引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这个由分散的多民族组成的统一体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民族交流和民族交融,共同筑造了我国独有的民族精神。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之后,少数民族产生了众多丰富的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率先开放,经济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内陆地区劳动人口大量迁往沿海城市,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群体。在此之中,不乏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在沿海城市定居,并逐渐发展为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一代、二代,甚至三代。根据浙江省统计局网站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62349874人,占96.5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17714人,占3.4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1.20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储备人才,担负着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文化繁荣昌盛等重要职责[1]。

一、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以浙江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浙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进行双向研究。其中我们共调研了231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来源广泛,其中以贵州省为主要来源,占48.9%,来自广西的占24.2%,来自浙江的占21.2%,其余等来自祖国各地,涵盖畲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等16个民族。经访谈和调查,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学生较强的民族保护意识、对于民族传统节日的淡漠,以及民族节日的消失与脱轨等问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在经济、教育水平,地理位置,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干扰下,我国现阶段依然存在着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人口观念冲突、交流障碍等问题。通过走访在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同学我们了解到,“民族保护”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有某著名高校曾做过一份针对少数民族对自我民族成分认知的调查,结果显示:74%的被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清晰的自我民族认知,68%的仍保持自我民族的特色习俗,46.7%的充满民族自信[2]。从中我们不难分析得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一定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但实际生活中,在家庭、同辈人言行举止的影响下,学生的举止或多或少依旧会游离于主体之外。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民族传统节日的淡漠。民族传统节日经过岁月的沉淀,在时间因素以及人们生活习惯随环境改变的冲击下,民族传统节日经历了层层筛选,一代一代传承到今日。秉持着“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观念,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少年,更应将优良民族节日传承下去。人们过节往往注重三个因素:财力、时间、收获。庆祝节日的支出属于享受资料,必然要在保证生存资料的前提下再去满足享受资料。随着祖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2020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般生活所需的经济条件已得到满足;此外,时间与社会的福利相关,例如学生是否拥有休假,学生是否有自由的时间来参加;其次是收获,即节日举办的怎么样,学生来参加是否有收获,花费了时间,那么这个活动是否存在一定的价值。

(三)民族节日的消失与脱轨:与时代互动的缺失。中国是少数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节日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借用热闹的少数民族节日来唤醒民族团结感。但是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少数民族节日正面临一些危机。其一,少数民族特色节日逐渐消失。少数民族的小众节日随着时代变更正在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问题,在吴荣丽以大理凤仪镇白族春醮会为例的研究报告中,针对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节日变迁得出结论:小众民族节日正在逐渐消失、有些民族节日不适合现代社会、人们的过节意识减弱等许多因素导致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消失的速度加快[3]。其二,传统少数民族节日与时代脱轨。部分少数民族节日过于小众,缺少科普,站在新时代的目光来看,存在落后,不够新颖的问题。

二、解决措施

(一)完善机制、增强教育、提升意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饱经风霜,各民族锤炼出了各民族智慧结晶,包括各种人生价值和思想道德寓意。借助开展少数民族特色节日活动,让大学生们在特色的民族氛围中身临其境,培养大学生洞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大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学校各种组织以及社团活动等,这些都是青年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的磨练时机。在亲身经历少数民族发展的同时,增强身为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激发他们身上投身于民族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对社会抱有激情,通过组织活动并庆祝节日,让民族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科普青年们的知識,锻炼青年们的能力,实现双赢。少数民族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增强族群交往,主动学习主流文化。

(二)传播与宣传:与科技互动。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07亿,较2020年12月新增手机网民2092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与2020年12月基本持平。由是观之,民族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已避不开互联网这一话题。对于节日祝福的问候,人们也更多地选择通过网络的方式。因此,可借助互联网、电视等平台对少数民族特色节日进行宣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亦可以发挥其自身的互动性与传播性的优势,以促进族群内外交往认同感的获得与提升。承前所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对内可以交流本地多民族文化内涵,对外可以展示传播本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节日的活动仪式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让各民族同胞身处其中,铸造集体共同记忆;对远在异乡的游子而言,拥有了家乡情感归属。

(三)多方协作、共同支持。通过民族同胞共聚一地营造热闹庆典的氛围感,借由节日之名唤醒家庭团聚的幸福感。孩童通过家中长辈口口相传节日民俗,以时空回溯唤醒民族同胞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仪式感。民族同胞参与丰富的民俗活动在争搏“头彩”中获得成就感,不管男女老少在节日实践中生成互动感。有相关研究表明,各族人民通过节日所创造的交往条件显著地达成了本地区内部的有效沟通,这种沟通并不是简单的语言交流或肢体交流,穿梭其中的符号和仪式过程,而是为认同感的获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高校支持与执行。就高校而言,牢牢把握少数民族节日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群体中提升亲和力和接受度,具有深远意义。少数民族学生也应开放心态,增强族群交往。高校的统战部门与地方民宗局应强强联合,加强宣传教育,破除传统歧视民族偏见,在社会接纳上求同存异;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的基础上保护优良民族节日,使其有稳定的参与来源与支持保障;拓宽各民族学生沟通渠道,加强民族间交流,举办五花八门的民族节日庆祝活动,让各民族学生恣意展示自己民族的特色节日,宣传民族文化,让更多人赏玩本民族的文化魅力,深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董小琴.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

[2]阿勒泰·赛肯,试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338

[3]吴荣丽.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节日变迁研究——以大理凤仪镇白族春醮会为例[J].文化学刊.2017,(10)

通讯作者:程婵婵(1988-)女,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文化传承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