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的经验、困境与优化

2021-04-21秦玉莹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交融民族团结共同体

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不同地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揭示,空间互嵌、文化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与心理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重要维度。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增进各民族成员的居住空间交融、日常文化交流、经济生活关联、社会保障服务和消减心理距离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可采取推动社区空间交融、构建社区文化家园、系牢社区经济纽带、加强社区社会保障、凝聚社区心理认同等途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互嵌式社区;全方位嵌入

D633 A 2096-3378(2021)06-0039-06

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据统计,居住在城市和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超过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增长至3 000多万人。一方面,建立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是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的重要举措,是做好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在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个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指出,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这为通过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政策遵循。

学界对民族互嵌式社区展开了诸多讨论。有研究以“民族互嵌”的两个关键属性“空间关系”与“精神关系”为变量,将民族互嵌式社区划分为区隔型、接触型、融洽型和交融型四种类型,并指出民族互嵌式社区具有建设主体多民族性、多元文化互动性和建设过程动态性特征。有学者认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与公共资源支持保障具有很大关联。有学者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植根于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中。有的研究则进一步提出要关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情感治理。还有文献从社区治理角度对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既有研究侧重从宏观层面研究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理论意涵,抑或关注单一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层面,而对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重点尚未形成共识。本文总结不同地区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梳理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困境,提出相应优化路径。

依据民族互嵌式社区所在地区和社区民族数量构成情况,本文将民族互嵌式社区分为民族地区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非民族地区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和非民族地区的单一民族互嵌式社区三种类型。与此相对应,本文选取三个获得全国或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相关荣誉的典型民族互嵌式社区进行分析,总结它们的做法与经验。

新疆乌鲁木齐市八家户片区鸿阳社区在2020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其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形成多种经验。乌鲁木齐市八家户片区鸿阳社区作为含有9个少数民族人群的少数民族聚集社区,建立了由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共建单位五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提升了各民族成员广泛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该社区开展多种社区服务,联动多种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参与力量,极大促进了民族团结,增进了民族间的认同感,提升了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感。

乌鲁木齐市八家户片区鸿阳社区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形成兼具社区治理方式多元化、情感融入全面化的实践经验。在社会嵌入方面,它不仅融入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时调动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此过程不仅实现了社区建设的内外主体联动,而且增进了社区内部各民族成员间的生活交往与心理信任,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过程中实现了社会嵌入与心理嵌入的统一。该社区通过扶贫活动、就业帮扶、教育培训和文化活动等形式,真正拉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巩固了社区内和谐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融入该社区各民族成员心中。

河北省承德市潘家沟街道韭菜沟社区是一个包含汉族、回族、蒙古族等的多民族聚居社区。该社区曾获得“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河北“全省民族團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其在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过程中,同样形成诸多实践经验。在社区服务内容上,韭菜沟社区建立社区服务新模式,服务领域涵盖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法律援助等方面。更为细致的服务甚至包含社区青年的婚恋问题和小区纠纷调解。在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上,韭菜沟社区形成了以党员为引领,社区居民和社会群体广泛参与的多种形式的社区民族工作组织和社区服务队伍。多样化的社区组织服务了社区居民生活,解决了社区居民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在社区生活的精神嵌入上,社区通过组织茶话会、公益会、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吸引各民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加深了各民族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丰富了各民族群众的业余生活。在民族团结精神培育上,其通过开展常态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增强各民族成员“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承德市潘家沟街道韭菜沟社区在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满意度的同时,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心理认同。社区居民在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中增强了社区认同感;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增强了自身作为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在社区文化互嵌中,丰富了自身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在社区精神互嵌中,常态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得“三个离不开”意识牢牢刻印在各民族成员心中。

天津市北辰区天穆村同样是民族互嵌式社区,该社区的民族构成以回族为主。天穆村在2012年就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村党委也多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该社区巩固民族团结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村“两委”推进民族共有空间建设、助推经济发展、弘扬优秀文化上。在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村党委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关系和谐、巩固民族团结大局的原则,在各项民族工作中深入推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共有空间构建方面,村“两委”实行了“同心旧村改造,共建美好家园”城中村社区更新改造工程。村“两委”在改善社区居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同时,不断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各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交往中逐渐拉近心理距离,对彼此的生活习俗予以尊重和认可。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上,村“两委”以优势产业为支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在弘扬优秀文化方面,其建立幼儿园、小学,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组织各少数民族参与民族风俗文化节。此过程既有力地传承和保护了各民族优秀文化,也助推了各民族群众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天穆村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过程中,关注共有空间建设、助推经济发展、弘扬优秀文化。这三个重要方面无一不贴紧民生,充分展现了各民族的民族团结理念。其在推动各民族空间互嵌、经济互嵌与文化互嵌三个方面形成联动,同样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各民族成员生活需要、精神需求的对接点。各民族成员的需求点集中体现在生活居住、文化需求、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心理需要这五个方面。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要坚持全方位嵌入的实践方向,不断铸牢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存在如下共同点。其一,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外部条件保障,同时也需要支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有居住格局、文化交流平台、物质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服务与心理认同认知等多种基础性条件。其二,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要在各民族成员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实现,社区服务环节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承载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其三,民族互嵌式社区发挥增进各民族成员“共同性”的功能,要求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产生情感共鸣、增进心理认同。实践表明,民族互嵌式社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实图景的理论总结;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需牢牢抓住空間互嵌、文化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与心理互嵌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重要维度。

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增进各民族成员的居住空间交融、日常文化交流、经济生活关联、社会保障服务和消减心理距离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进一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发展必然。但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内部也可能存在“相互嵌入”或“相互分离”的不同状态。尤其是在市场化进程中,流动族群会因在陌生的城市,倾向选择聚族而居、抱团取火的生活方式。这种情况若长期存在,会导致流动族群“偏安一隅”,难以融入更广阔的城市空间。同时,住房市场的“阶层过滤”机制也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互嵌式社区中空间居住隔离现象,是经济或文化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需加以破解。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各民族成员语言沟通不畅和风俗习惯差异而导致的交往不畅现象。语言是不同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在民族互嵌式社区中,部分少数民族成员还不能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不利于各民族成员间文化交流的加深和社会交际网络的扩大。风俗习惯差异也容易促使少数民族成员聚族而居,在无形中形成交流隔阂现象。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倾向选择在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相似的地区居住,进而加强了民族聚居现象。

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经济互嵌,是营造各民族成员“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关键一环。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经济互嵌的难点之一在于,少数民族群众职业选择的同质化和民族商业贸易聚集化等问题。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囿于教育水平,其职业选择通常面向较为单一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成员的就业收入以及消费模式。过于依赖地缘或亲缘也导致部分少数民族成员选择同质化或是聚集式的家庭经营模式。这更容易形成少数民族聚集区,不利于形成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居住交融格局。

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社会互嵌,意在加强各民族成员在社会层面的共融性。逐步解决少数民族成员在跨区域流动过程中的居住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事关各民族群众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也影响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否真正融入城市。所以,加强社会保障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方面。在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方面,多元治理主体的力量失衡与嵌入差异,少数民族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等,也成为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民族相互认同的心理嵌入是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性要素。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中还存在心理距离现象。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认同,即通过各民族文化的互嵌和日常交流活动,增加各民族成员间的了解、认知、尊重和认同。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可通过推动社区空间交融、构建社区文化家园、系牢社区经济纽带、加强社区社会保障、凝聚社区心理认同等途径,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空间交融,不仅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的居住互嵌空间,也要保障社区居民具有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空间,以此打破不同民族群體依据民族成分或是宗教信仰而形成居住区域隔离的状况。打破民族互嵌式社区空间交融的壁垒,可以通过党建引领的方式,发挥党员带头引领作用,积极利用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创造各民族社会交往机会,提高各民族成员相互交往频率;同时可以通过改造老旧社区,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集中居住区。此外,要逐步打破房价对民族互嵌式社区居住格局的影响机制,逐步消解经济因素对各民族空间互嵌的阻隔。

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文化家园,既要尊重少数民族成员的传统文化需要,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一方面,要贴近各民族成员的现实需求,尊重少数民族成员风俗习惯。具体而言,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其合理的生活需求,尊重其日常饮食、节庆等生活习俗,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要通过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组织多种文化活动,搭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增进各民族间的深度了解与认知。总体上,要依照社区内不同民族成员的现实需求,遵循增强共同性、尊重差异性的原则,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共有文化家园。

系牢各民族成员之间经济纽带,既需要为各民族的经济互嵌提供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同时也要不断拓宽各民族成员的就业选择。一方面,要通过规范市场经营政策,加强市场规范管理,推动各民族经济互嵌形成健康稳健的关联秩序。另一方面,可通过社区聚焦少数民族成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各民族成员的就业选择,助推各民族成员在经济生活中深度交融,在提升各民族成员的收入水平过程中系牢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经济纽带。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既需要加强社区服务保障,也需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具体而言,可通过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联动各种服务资源,对社区内各民族成员的社会保障服务增加线上服务渠道,增加社区居民服务的线上体验。完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社会保障,是对各民族成员公平合理分享社会资源、获得社会机会的基本保障。发挥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用,需要社区内部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的共同支持。

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内部的民族心理认同,是逐渐加深各民族成员情感关联的必要环节。一要优化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丰富社区内部服务内容,以此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同程度,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二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增加各民族成员的接触,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打破各民族成员间心理交往障碍,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信任感、认同感。要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推动空间互嵌、文化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与心理互嵌的过程,也是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共同性”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过程。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居民在五个方面的彼此关联,不仅是助推各民族成员有机团结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成员同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实写照。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过程中,应抓住空间互嵌、文化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心理互嵌这五个方面,加强全方位嵌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尤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EB/OL].(2021-11-01)[2021-11-0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1/01/c_1128014610.htm.

[2]  郝亚明.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8-12.

[3]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李克强俞正声讲话  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出席会议[N].人民日报,2014-09-30(1).

[4]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  汪洋讲话[N].人民日报,2021-08-29(1).

[5]  杨鹍飞.民族互嵌型社区: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2014(5):17-24.

[6]  杨鹍飞.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特征及定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1-28.

[7]  陳纪.京津冀地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与公共资源支持保障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0):62-67.

[8]  蒋慧,孙有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互嵌型社区治理研究——以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59-66.

[9]  李立.民族互嵌式社区情感治理实践路径探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1(2):17-23.

[10]  高文勇,尹奎杰.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理论向度与实践路径——以贵州省兴义市S街道社区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2):47-56.

[11]  八家户片区鸿阳社区:让民族团结进步之树枝繁叶茂[EB/OL].(2021-01-08)[2021-09-29].http://www. uhdz.gov.cn/info/1119/31986.htm.

[12]  天津市北辰区天穆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EB/OL].(2016-12-08)[2021-09-29].http://mzzj.tj.gov.cn/ ZTZL1384/ZTZL4346/MZTJJBCJ5572/DYP6478/202007/t20200730_3289935.html.

[13]  黄海波.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需正视六个问题[J].学术论坛,2016(12):59-62.

[14]  杨鹍飞.边疆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新疆乌鲁木齐、和田和喀什等地的调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34-39.

[15]  张鹏,张为波.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J].广西民族研究,2018(1):10-17.

责任编辑:林华山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下大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20CMZ032)

秦玉莹,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交融民族团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真美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交融的独特优雅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