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丰厚翻译理论探讨中医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机制*

2021-04-17李宇轩谢粤湘

中医药导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缺省文后素问

李宇轩,谢粤湘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过程中,对一些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而这种文化背景知识在译语文化中又出现了空缺[1]。由于译文的读者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对异文化的了解有限,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因此无法对译文获得连贯的理解[2]。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医学,而非纯粹的科技产物[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儒、道、佛及史学、文学都在中医文化中有一定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医翻译过程中“文化缺省”的出现。当前,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必须找到“文化缺省”的有效补偿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医翻译中的“文化缺省”

中医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主要由两大因素造成,一是中医术语中的隐喻,一是中医文化负载词。

1.1 中医术语中的隐喻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模式,隐喻深深植根于文化与语言当中。隐喻认知是中医语言的基础,中医逻辑只看重发现,不在乎证明[4],“取象比类”是中医术语的一大重要特色。古人通过观察普遍事物的内在联系,采用类比手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如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便处处体现了隐喻这一特点。在五行学说中,古人观察自然现象并结合医学实践,将五行与五脏相配,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等理论来隐喻人体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隐喻的类型大体有3种: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4]。《素问》中“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的“上工”“下工”即运用了方位隐喻,分别指代医术高超之人及医术平庸之人。在藏象学说中的中医术语“五脏六腑”也是中医隐喻的一种体现。所谓“脏”与“腑”,其原型来自于“藏”与“府”,两者皆有“存放东西的场所”之意。通过取象比类,将其转化为“脏腑”。中医术语中的“君火”(sovereign fire)与“相火”(ministerial fire)同样也是隐喻的一次巧妙运用。根据《中医大辞典》,“君火”与“相火”相辅相成,温养脏腑,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君”,指君王,而“相”指辅佐君王的丞相;“火”,指的是事物变化和生长的动力。“君火”则是事物生长变化的最高主持,“相火”受“君火”指导,促进生物或人体的变化与发育,处于臣使地位。通过君臣关系进行隐喻,将这对中医术语的关系生动明了地展现出来。

中医术语中丰富的隐喻是造成中医翻译中“文化缺省”的重要原因,是中医翻译的难点之一。

1.2 中医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该词语在译入语并无所承载的文化及信息,换言之,即文化意义不对等[5]。文化负载词广泛存在于跨文化活动中,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时极易产生误解的地方。

中医学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受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的影响,文化负载词在中医术语及文献中大量存在。《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神明”一词,便是中医文化负载词的典型表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神明”即“神的总称”。倘此处将其直接译为西方语境下的“deities”或“gods”,则出现误译。“神明”在中医语境下共有3层含义:第一,指神志或者精神;第二,指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现象及规律;第三,指玄奥、玄秘。在不同的语境下,神明所对应的语义也不尽相同。若“神明”一词单独出现在中医文献中,一般可译成“bright spirit”。但由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主要是阐述人体经脉血气由四时八正的各种自然变化引起的盛衰更迭,因此,为了保证语义准确,则宜将其译成“Discussion on the Mysterious Influence of the Eight Directions on Acupuncture”。而此处“神明”的译法又未涉“spirit”。

由此可见,中医文化负载词大量存在也是造成“文化缺省”的重要原因,是中医英译的又一难点。

2 基于丰厚翻译理论的中医翻译研究现状

根据跨文化交际平等原则,交流中的各主体拥有使用本民族语言、诠释本民族文化的自由权利。翻译在外在层面属于语言转换活动,其内在层面实为文化之间的交流[6]。因此,中医文化的异质性在对外译介中应尽力保留,而绝非抹去。笔者认为,对于中医文本英译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可从丰厚翻译理论寻找补偿机制。

丰厚翻译(thick translation)也被译为“深度翻译”“厚翻译”“厚重翻译”[7],最早是由美国政治哲学家、文化理论家Kwame Anthony Appiah(夸梅·安东尼·阿皮亚)受美国人类学家Clifford Geertz(克利福·格尔茨)所提出的“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理论启发,于1993年首次提出。丰厚翻译是指“a translation that seeks with its annotations and its accompanying glosses to locate the text in a rich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ontext”[8],即通过相关的注释及注解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丰厚翻译理论旨在提供大量的背景信息,丰富目标语读者的文化场,在大量补充信息的背景下,使源语与目标语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互相交流,有效减少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译与难译,通过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最大程度上促进文化交流。

2006年,张佩瑶出版《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殿翻译》,并于次年对该书进行了自我剖析,从选、译、评、注4个角度分析了成书目的、选材准则、翻译策略,以及评语和注释在选集中发挥的作用[9],被认为是在丰厚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突破。

近年来,中医翻译学界开始从不同角度、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解读丰厚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更为全面地认识到中医翻译中除文本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宋梅等[10]跳出传统视角,在人类学视域下以民族志、深度描写、跨文化阐述角度研究中医典籍翻译,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将译者身份、主体意识和翻译过程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刘毅等[11]从结构主义视角,以副文本理论为指导,对深厚翻译进行研究分析,揭示了副文本的文化功能,助力建构译者身份和译本学术价值。申光[12]从中医典籍隐喻特征浓厚的特点出发,提出用厚重翻译法来尽可能还原典籍中的强烈文化特性。

由于中医文化的异质性,以及中医语言的取象比类思维的存在使得中医翻译及文化对外传播存在诸多实际困难。《黄帝内经》的多译本现象进一步说明中医翻译不仅仅只是语言上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中医英译的本质是对中华文化的翻译[13]。总体而言,目前基于丰厚翻译理论的中医翻译实践还欠深入,就中医翻译中存在的“文化缺省”补偿机制和策略而言,相关成果还较为有限,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3 基于丰厚翻译理论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

根据丰厚翻译理论,结合中医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特征,笔者认为可主要采用以下3个策略来补偿中医翻译中的“文化缺省”。

3.1 序言法 序言(preface)是介绍评述文章或书籍的文字,通常位于正文之前,对奠定文章基调,以及揭示文章内容具有重要作用。以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译本为例[14],该译本中即撰有中英文两个版本的序言,为缺乏中医药文化背景知识的中英文读者创造了详细的文化场,从开篇即进行文化缺省的补偿。

书中英文序言中,译者首先从空间视角阐述了《黄帝内经》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随后对该典籍中的一些主要概念、理论及典籍的大体框架进行初步解释,便于读者在正文中把握中医特色术语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前言,目标语读者可获取丰富的背景知识。序言中,译者还根据《素问》的具体内容大体将其分为3部分:基本内容(除运气7篇和遗篇)、运气7篇、遗篇,使得读者开始正式阅读之前就能把握文章脉络,减轻阅读压力。

除交代背景之外,译者在序言中也阐明了自己的翻译思想,即:“译古如古,文不加饰”“与时俱退,避免以今释古,立足实际”。译者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策略,即原则上保留原文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译文中尽量不增加词语[14],但在某些中医术语,如三焦(three warmers)、五行(five elements或five phases)、经脉(meridian)的译法上也会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力求站在历史维度上,还原古人的意旨。

由于中医典籍英译本目标读者多为研究中医学的专家,或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感兴趣的外国读者,在译本序言中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对相关概念进行初步阐述,包括介绍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等,有助于目标读者在宏观上把握全书脉络,有效弥补中医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减少学术和文化交流中的障碍。

3.2 注释法 注释法(annotation)最具丰厚翻译理论特征。注释法也称文外加注,通常可使用“直译+括号内注释”或者“音译+括号内注释”的形式使文本含义丰实、厚重。注释的字数没有特别的规定,少则一个单词,多至几句话甚至是上百个单词。前文中提到的五行五脏的相配关系,就可以使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译为:肝木“wood (the liver)”,心火“fire (the heart)”,脾土“earth(the spleen)”,肺金“metal(the lung)”,肾水“water(the kidney)”。以下试详举数例。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道”并非中国古典哲学道家思想所谓之“道”(通常译作“Tao”或者是“Dao”),而指的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其知道者”虽也可译为“Tao”,但指的是“养生之道”,是道的再划分,故此处可加上注释,译为“Tao(the tenets for cultivating health)”,以将该中医术语的内涵完整展现出来。

李照国在其《黄帝内经》译本中从始至终都使用了此类音译加注释的方式,例如“精”译作“Jing (essence)”,“五行”译作“Wuxing (five elements)”[14]。译文看似累赘,实为向读者传递原始信息。其中所有的篇名也均采用音译加注释的形式呈现,其冒号的使用与括号等效。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译作“SiqiTiaoshenDalunpian: Major Discussion of Regulation of Spiri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Four Seasons”,《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译作“YinyangLiheLunpian: Separ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Yin and Yang”,《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译作“SanbuJiuhouLunpian:Discussion on the Three Regions and Nine Divisions”[14]。汉语词汇短小精炼却又意义深远,《黄帝内经》中各篇名便是如此,都是由词组拼砌而成,难以确定其内在联系。通过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篇名的可译性。

又如,唐代医家王冰曾有言:“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此处的“四时”意为“四季”,因此译成“four seasons”可以实现文化的对等,理解不会出现误差。而所谓“八风”指的是从时令季节所居相的方位而来的虚邪贼风,容易使人生病。若将“八风”简单译为“eight winds”,则无法越过文字的藩篱将全意表达清楚,从而造成“文化缺省”现象,使目标语读者产生困惑。因而此处可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最大程度保留中医文化特色,译为“Bafeng(deficiency-type pathogen and abnormal weather from eight directions)”。

3.3 文后加注法 上述所提到的注释法往往能够解决一些读者对某些术语或者字词的理解问题,通过简单明了的注释,轻松获得“文化缺省”中的隐含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文后加注的形式,通常是以脚注或尾注实现。

再以《黄帝内经》李照国译本为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记载:“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李本译为“All those within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s well as the Liuhe (six directions) are interrelated with Tianqi (Heaven-qi),such as things in the Jiuzhou(nine geographical divisions),the Jiuqiao (nine orifices in the human body),the Five Zang-Organs and the twelve Jie(joints)”[14]。

此句对于“六合”“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等表述都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但括号内的解释虽已能提供一部分核心信息,却仍无法充分解答目标语读者的疑问。鉴于此,译者在注释法的基础上,追加使用文后加注法,在章节末尾通过“note”对以上概念进一步加以解释,如“Liuhe(六合)refers to the east,west,north,upper and lower directions”。而与“六合”“九州”不同,“九窍”“五脏”作为中医基础术语在医学著作中十分常见,读者也有必要对其含义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黄帝内经》李照国译本的基础上,也可在文后独列注解,对“九窍”“五脏”的内涵进行更为详细的解释,译为“Jiuqiao(九窍): nine orifices in the human body,namely eyes,ears,noses,mouth,urethra and anus)”和“Five Zang-Organs(五脏):the term refers to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in human,namely heart,liver,spleen,lungs and kidneys”。

同理,《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的另一句“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也可使用类似译法。先在句中注释,将“五味”“五宫”的基本意思标注出来,译为“Yin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Wuwei (Five-Flavors).The Wugong (Five Zang-Organs) that store Yin but also can be damaged by the Wuwei (Five-Flvavors)”[14],然在文后的脚注中进一步阐明其所指“Wuwei(五味):it refers to five tastes in TCM,sour,bitter,sweet,spicy and salty”。

试另举一列。宋代医方书《圣济总录》记载:“论曰小儿燕口疮者,口吻两际。疮生如燕口,世亦谓之肥疮。此由脾胃客热上冲口唇,熏发为疮。或者以燕泥敷之,甚良,盖治之以其意也。”句中“燕口疮”是常见的儿科口腔疾病,也是具有特殊隐喻含义的中医病名。虽可将其直译成“swallow-mouth sores”,保留文化特色,但可能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由于“燕口疮”与现代医学中的口角炎(angular stomatitis or perleche)相对应,因此可以在文后注释中告知读者两种病名的具体关系,阐述此类病证从古代医学到现代医学大致的研究发展概况。

此外,中医文本中某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意义的负载词或术语,也可使用这一方法将其“丰厚”,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如中医常用方剂“青龙散”,可将其直译为“blue dragon powder”。但西方文化中,“龙”这一概念往往是消极的,代表着邪恶与危险。在方剂名称中引入这一凶猛怪兽会使目标语读者产生困惑。因此,可通过文后加注的方式,阐明“龙”这一文化负载词在中西方的不同含义,不同文化对其所持有的情感态势,以减少文化涵义不对等而造成的误读。

文后加注能够携带大量的文化与背景知识,在较大程度上可弥补“文化缺省”导致的困惑或误解,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为了获得更佳的理解,读者可能需要时不时暂停并寻找注释,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阅读理解的连贯性和愉悦度。然而无论如何,文后加注法仍不失为应对“文化缺省”问题的有效方法。

4 结 语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需要将语言知识同百科知识相结合[15]。中医文本中所蕴含的隐喻特征与文化负载词是中国古代医学旁征博引、取象比类的结晶,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智慧与心血。如何在晦涩难懂的中医文献中找到古今文化交汇点,以及中西文化异同点,是中医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丰厚翻译理论综合采取序言法、注释法和文后加注法等策略,可有效克服中医英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提高中医术语、典籍的可译性,让中医药文化不但能“走出去”,更能“走进去”,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缺省文后素问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merican Famili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本刊文后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