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之美:美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1-04-16刘梦慈余玉花

关键词:美的价值政治

刘梦慈 余玉花 夏 楠

(1.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2.河南省职业教育培训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1)

美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研究方法之一。“用美学理论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开阔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人们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1]从审美经验、审美关系、审美尺度、审美价值的视角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求真、向善与审美的内在统一,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美学视角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首先需要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美从何来、美向何处、美之为谁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使其成为价值并创造价值。因此,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应该着重从学理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美学解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的和解之法,寻找以美育德的现实依据,以期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成人之美的人文关怀之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意蕴,实际上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美的认识、体验和判断,以一种美的方式去拓展、提升、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及其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人的自我超越和发展创造,从而彰显人的本质力量,通达人性能达的境界。

首先,“美”深藏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之中。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基本特质,我们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等于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及以何存在的依据。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彻底的理论是实现思想掌握群众的基础,而彻底的理论又源于对事物本质的科学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科学认识,既不能放弃彻底的理论对群众的思想掌握这一根本立场,也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来讨论思想掌握群众的程度如何。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包含两个统一:一是包含着思想对群众的掌握,它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以科学的理论来充实和陶冶群众的思想,这本身就内含着强大的美的功能和价值。二是包含着群众对思想的掌握,它是对思想掌握群众的反馈和评价。这里既有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认识,也有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期待、渴望、理想的意愿,而这又关系到群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愉悦的体验,直接指向了思想政治教育美的问题。

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两个统一”出发,就能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初步理解。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之美,既有思想掌握群众的陶冶功能,也有群众掌握思想的愉悦体验。这种陶冶功能和愉悦体验,直接作用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一步促进思想本身的真理力量、情感力量向美感力量转化,因为“人的活动只有不但合规律性,而且合于理想追求的情理性,才是真正有成效的”[6]。

其次,“美”深藏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革命性、时代性、先进性的思想、文化、精神相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的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作用,注重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美的整体认知与体验,在政治、思想、道德的深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美,达成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美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美并非是在外在的社会“规定”动作中获取的,而是体现在现实个人的内在需求当中,因为“如果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外在于个体欲望、要求的满足,从外部来束缚限制个体,成为个体不得不勉强地服从的东西,那么美的感受就消失了”[8]。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对属人世界的人文观照,而不是仅对经典、文本、理论、政策的机械阐释和概念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个人的精神、生活和交往密切相关,并为人的生成而服务。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生动创造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焕发其美的生机,展现其美的光彩,彰显其美的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立足于人民群众,用心系群众、融于群众、服务群众的内容表达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从人民群众内在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出发,去充实、扩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对创造美好生活的愉悦体验。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应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引导和教育群众在知识、思想、信仰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整体的、有效的、具有审美意义的体验,使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体验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产生或达到如醉如痴的境界,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美”的东西,因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9]。

再次,“美”深藏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中。价值是可以进行量化和度量的,“价值不是事物存在本身,而是事物对人的意义”[10],是个人在价值追求、价值生产、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满足程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同样如此,它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状态和结构之中,要“从功能和效应角度考察价值及其本质”[1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美,不是抽象理论的想象之美,而是“以人为主体的、站在人的立场上、用人的眼光看问题”[12],借助人在价值追求、生产、创造过程中的精神体验,使人以一种更为明朗、充实、自觉的方式成就自己,满足人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并且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标准引导人、提升人、塑造人。正是将人视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目的,人才能充分地追求价值,主动地生产价值,自由地创造价值,才能真正地成为他自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有了美的解读、美的意蕴和美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之美,是指向“人是什么”“人成为什么”的无限之美。这种无限之美,既是对人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自觉力量的体现,也是对人不断成就自己和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力的提升。步入新时代,如何阐发深藏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深处的美的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要重视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验和价值实现,把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价值生产和价值创造,同人真正地成为他自己这一核心理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创造美好生活的主观能动性,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并将其视为衡量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否具有美的尺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借鉴及其现实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对美学的借鉴,其实质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关系的辩证理解中甄别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知识性、方法性和价值性力量,生发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学科知识增长点,这既是对以美育德何以可能的探索,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走向共通的廓清。

首先,美学可以观照具体个人的精神境界。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的检视,我们不难发现其工具化、实用化、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倾向时有发生,即单纯地讲求思想政治教育为“我”的价值,将“我”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以“我”的立场、观点、需求、利益来衡量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功利化思维只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价值的背离,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呈现,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美感可言。

美是超越功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因超越功利而具有美的意义。“人的精神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审美意识。它是高级的‘天人合一’境界。”[13]这种“天人合一”境界,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现实物质利益无涉,而是“必须通过努力(即审美的教育和修养)以克服和超越原始的‘天人合一’以及‘主体-客体’关系阶段中所沾染过的知识性、功利性和道德意识”[13]。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和表达的,并不是对工具、实用、功利、目的、欲望的满足,而只不过是将这些实利性的现实利益需求转化为“我为”的优雅、幸福、诗意、自由的超越性的美的体验和表达。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标准。“美是不可以被界定的,它有不同的范畴性”[14]。但不管基于何种标准而来的对美的认识,它均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产生愉悦的体验。可以说,美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指,以更高的境界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超越性的力量。但对思想政治教育之美的理解,并不是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表达,而是试图通过美的体验,来实现人们对现实物质利益满足的超越,以一种更为自由的方式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以美的形象实现对自由人格的投入和理解,达到人性能达的境界。“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15]那种完全超脱现实物质利益来谈思想政治教育美的问题,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的,势必会陷入绝对主义的立场。

其次,美学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问题,肩负着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成人”问题与美的体验在哲学意义上有同一性的话,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成人”问题中确实存在着某些涉及美的东西。换句话说,任何对思想政治教育“成人”问题的说明,都绕不开对美的理解。这隐含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的某种关联,并使其最终成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通达澄明之境的人文观照之路。

“成人”问题蕴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问题,既有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同时还要将其内化为满足个人自我发展需要的主观形式,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成人”问题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问题就将客观性的存在转化为主观性的要求,也就是将客观存在主观化,“客观的世界因而也就被按照对主体有用的方式加以改铸”[6]。这种被主观化的形式和内容日益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人”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逐步走向统一。“成人”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回答,实际上也就是对“两个尺度”关系的回答,“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

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正是人的内在目的性的生动体现,是人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性的彰显。人也正是在对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理解中,在对内在尺度的把握中,最终在主观化的客观实践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一个自由的自己,而这正是美的体现、美的彰显、美的生活。这种被美照亮的澄明生活,才是超越自我藩篱的美的世界,才是真正属人的世界。这种澄明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澄明眼光看待“成人”问题,以美的视角、美的语言、美的形式、美的内容达成对思想政治教育“成人”问题的理解,从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通达澄明之境的人文关怀之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再次,美学可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意阐释。思向何方,这是一个纯粹的哲学话题。“哲学既追问世界,也不断反思自身。这种反思不仅围绕何为哲学、如何做哲学等问题展开,而且体现于对哲学自身走向的思考。”[16]就其命题内涵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思向何方的问题。从思的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诗意阐释,至少需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走向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处理好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的两重矛盾,从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回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新的学科知识增长点的尝试和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的思向何方,其实就是通过思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化。既然是形象化,自然免不了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突出的“艺术品”加以直观地感受,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发展走向最终以美的形式得以正面地朗然呈现,使人去直觉、体验和判断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的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意义、情感和价值。这些意义、情感和价值,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使命和发展走向的体现,它们不是机械的、呆板的、空洞的、抽象的形式,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实践,具有形象化的内容和丰富的意义。这些内容和意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意阐释,它以知、情、意的形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美的体验和价值,深隽着对生命、生活、人生的体验、情感和智慧,彰显着美的理想和追求,并最终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发展走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使命和发展走向的两个界面中,“美”起到了转化作用,是连接两者触及个人精神生活和思想世界的重要桥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诗意阐释的重要中介。美的转化并不是简单地止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抽象化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化的表达,而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等概念性内容的综合理解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饱含生命意识和生活实践的美的东西、美的看法、美的表现、美的价值等,并通过对美的思考、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彰显,来达成对思想政治教育思向何方的诗意阐释,从而进一步生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生命力和亲和力。

三、美学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将美学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域之中,并非希冀用美学理论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突出重围,亦非视美学方法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不二工具。从本质上看,它是把美从抽象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中分离出来,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域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美的认识和体验,并通过美的释放来促进人的精神觉解、价值体认和自由境界,从而找回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能之路。

首先,以“美”的意识感召人的精神觉解。觉解就犹如“宇宙间有了人,有了人的心,即如于黑暗中有了灯”,“人对于人生愈有觉解,则人生对于他,即愈有意义”[17]。一个人对人生越有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他的觉解程度就越高,他的人生就越有意义,他的境界也就因之而大为不同。以美的意识感召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精神觉解,就是要通过美的陶冶,使人超脱自然的限制而走向精神的自由,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效果来革除自我精神觉解的内在阻力和外在障碍。

盖格尔在其《艺术的意味》中将艺术效果分为“深层效果”和“表层效果”两种形式。“深层效果”是对自我深层的把握,它对“自我产生吸引力,并且把握它的深层本性”[18]。“表层效果”则是对自我表层的触及,是“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娱乐效果或者快乐效果的效果组成”[18]。据报道,厦门某高校思政课教师曾穿龙袍上课,给学生们讲解道光皇帝的“前世今生”,若按照盖格尔的“深层效果”和“表层效果”来看这一事件的话,穿龙袍上课最多只是达到了“表层效果”的程度,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课堂讲授也只是在课堂互动关系中产生了娱乐或快乐的效果,并没有从教学内容这一事实本身触及更深层次的东西,而这个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产生的美的认识和体验。课堂教学一旦达到了这个深层效果,教学就有了实效性和有效性,就达到了对学生认知和了解能力的提升,学生的精神觉解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19]

以美的意识来感召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精神觉解,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无需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面面俱到”。完满的知识传授尽管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却缺少美的意境。因此要在情与辞的平衡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美的认知空间,使人能够体会、驰骋和想象。美的意识在经过人的认知、了解、体验、观照和回味之后,便会熔铸到人的内心深处,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精神觉解。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不在于形式的变化多样,而在于它给人留下的对美的想象的空间,否则也只能是“观止于此”“不过尔尔”。二是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觉解方能视作精神觉解。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精神觉解,就在于它能给人以美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导引人们超脱现实困惑,到理想世界中去寻找慰藉。但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脱离现实生活而去空谈理想世界,“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应该研讨日常的问题,因为这些才是具体现实的事物,才能立刻引起兴趣和注意”[19]。

其次,以“美”的体验触发人的价值体认。美既能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使人走向精神觉解,同时又能在人的精神获得相应的独立之后,进一步密切人与对象性活动的联系,以美的体验来触发人对对象性活动的价值体认。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向人展示其知识、价值、信仰的无穷魅力的话,那么美的体验则是开启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欲望探索的一把钥匙。通过美的体验,最大程度地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庸俗化、娱乐化的说教危机,以情感价值的内在目的性接受为突破口,从而触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认。

然而,美的体验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它的缺陷就在于它给人带来的主观性并不能永恒保证人的价值体认的合目的性。如果我们只是把美的体验局限在主观性的范畴,而忽略从客观方面对其展开价值追问与价值创造,那么美的体验就无法对现实人的精神世界达成美的观照,自然也就无法完满表达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精神节奏。因此,以美的体验触发人的价值体认,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统一中综合把握美的体验,使美的体验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走向统一,最终变成适用于并满足于人的价值体认的目的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感受性,就是把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美的体验的主观性推向最高程度,引起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集中的、注意的、深入的、崇高的节奏体验,在体验中抓取最能表现人内心深处的情调和律动,使人在对现实的感受中窥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价值和信仰,增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认,生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穷魅力和美的意趣。“感受性越是得到多方面的培养,越是灵活,它给各种现象提供的表现面越多,就越多地把握世界,就越多地在他自身之内发展天赋。”[20]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实现性,就是把物质的、现实的、具体的生活实践纳入到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美的体验的范畴之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美的体验的客观性价值及其转化,即经由现实感受性的激发,在人的客观的对象性活动中整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形式和内容。这种美的形式和内容,既有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表露,也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认,两者都通过具体而全面的整体实现,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美的表达,其内在目的都是激活人在其中的自觉和自由,使思想政治教育美的体验成为一种价值,并在生命意识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价值,整体统摄于人的物质实践和精神生产。

再次,以“美”的效果提升人的自由境界。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对象性关系中的存在,人正是通过对象性活动来展现自身,并在对象世界中表现、确证和肯定人的本质力量。“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21]这种全面性就是对人的全面占有,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并最终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2]。此时,自由的人的生存体验和精神求索就有了美的意蕴,成为其所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和精神品格。人们从此以更为自觉的方式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直到这种美好的生活成为它所应是的理想生活。自由蕴含着美,这是一种从有限达到无限的超越之美。超越之美也阐释着自由,这种自由是个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5]的生动体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领域内,要重视语言的言辞力量和话语方式,“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和‘优美的语言’,而且要注意一切的表达形式”[23]。要用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内容表达出来,通过对个人的思想引领、政治导向和教育促进,唤醒个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激活个人有目的性地创造美好生活的自由能力,并以此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美的认识和体验,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境界的提升。

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转变话语方式首先和最重要的是要转变看问题的方式。”[24]只有从关乎个人生活福祉的现实利益问题和个人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出发,找到最佳的言说方式,用时代的话语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才能彰显出美的意味、美的力量和美的价值。美的价值的彰显,必将导引个人以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自由创造,以自由境界的提升来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同时,要诉诸充沛的情感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呈现。充沛的情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美的情感观照、情感体现、情感表达,通过情感的力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力量、价值力量、信仰力量的统一与转化。充沛的情感可以有效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审美力,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美、语形美、语意美。充沛的情感是对个人生活的体现和个性的表达,它深入到更高的境界,以此来满足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美的需求。这既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以美的表达形式,也使人在其中感受到令人解放和自由的精神特质。

猜你喜欢

美的价值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