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熏洗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2021-04-14郭玲李倩曹灿彭艳雷娟娟江劲波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骨髓瘤熏洗多发性

郭玲,李倩,曹灿,彭艳,雷娟娟,江劲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Multiple myeloma peripheral neuropathy,MMPN)是指多发性骨髓瘤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任何形式的周围神经病变(如损伤、炎症或变性),临床出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受损的症状或体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病时的肿瘤压迫、M蛋白及相关代谢性异常等复杂情况是导致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药物治疗相关则是其主要影响因素[1]。沙利度胺、硼替佐米等药物的使用延长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却也成为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2~6]。目前MMPN关于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营养神经药物,中医也多用活血化瘀、温通经脉的汤药内服治疗[7~8],关于应用中药熏洗法治疗此类疾病的记载尚且不足。本文在予以常规营养神经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熏洗法治疗MMPN,并且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回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1)明确的多发性骨髓瘤病史。(2)诊断骨髓瘤疾病时或药物治疗中及之后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3)以下神经系统检查的4个方面中任何1项或1项以上异常:①感觉神经检查(痛觉、温度觉、触觉、振动觉等);②运动神经检查(肌力、踝反射、桡反射等);③自主神经相关检查(发汗试验、心眼试验、皮肤划痕试验等);④神经电生理检查中NCV有1项或1项以上减慢。

2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50例病例均为在我院血液肿瘤科住院部或门诊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5.4岁。将50例MM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4.3岁;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66.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仅予以常规营养神经治疗

3.2 观察组 在常规营养神经基础上应用中药熏洗法治疗。中药熏洗具体方药:黄芪50g,当归20g,赤芍 20g,川芎 20g,伸筋草 20g,苏木 10g,地龙 10g,桃仁 10g,红花 10g。1剂 /d,煎汤取汁 250mL,兑入1500mL温水进行足浴熏洗,2次/d,每次30min。15d为1个疗程,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评估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4 疗效判定

4.1 观察指标 按照《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使用Reporter肌电图检测仪(意大利百胜公司)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判定标准 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中医证候评分降低70%及以上,MCV和SCV提高10%及以上;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好转,中医证候评分降低30%~70%(不包括70%),MCV和SCV提高5%~10%(不包括10%);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中医证候评分、MCV和SCV改善情况未达到上述水平。

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以()表示,运用秩和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症状与体征

表1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表1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附: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同期组间相比:ΔP<0.05,ΔΔP<0.01。

观察组 25 31.74±4.66 15.46±1.71**ΔΔ对照组 25 31.36±4.87 24.65±2.96*

如表1所示,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无明显差异,经15日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所降低,经计算观察组约降低16.28分,对照组约降低6.7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或P=0.0069),说明两组的治疗手段对MMPN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评分约15.4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4.65分,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71),说明在常规营养神经基础上应用中药熏洗的疗法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要比仅予以常规营养神经治疗效果更佳。

2 神经传导速度

由表2可知,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或P=0.0081)。经计算,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腓神经的MCV、SCV增长值为对照组的2倍甚至更多,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7)。说明相比于常规营养神经治疗,联合中药熏洗的治疗方法对于促进MM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的效果更为明显。

表2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表2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注: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同期两组相比:ΔP<0.05。

项目 神经传导速度 观察组(n=25) 对照组(n=25)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正中神经 MCV 41.32.0±1.17 53.79±2.72**Δ 40.61±1.82 45.85±1.53*SCV 37.81±1.36 48.27±1.53* 36.97±1.45 41.89±2.76*腓神经 MCV 37.41±4.11 49.39±2.57** 37.62±3.33 40.82±2.77*SCV 31.03±2.28 44.61±2.49* 31.45±3.31 37.11±3.08*

3 临床疗效

如表3所示,经15日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显效率为5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显效率为32%,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说明营养神经联合中药熏洗所取得的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营养神经治疗,中药熏洗法治疗MMPN具有显著疗效。

表3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讨 论

周围神经病变是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可以由多发性骨髓瘤疾病本身引起,也可由药物治疗造成。目前关于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2等[9~14],中医认为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多是由于年老久病,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而灼竭阴津,至血运不畅,脉络瘀阻[15~17];或久病气虚,无力行血,而致血液滞涩,脉络瘀阻,总属中医“血痹”“脉痹”的范畴。因此对MMPN患者进行中药熏洗治疗宜选用活血化瘀、温经通脉之方药[18~19],具体方药如下:黄芪 50g,当归 20g,赤芍 20g,川芎 20g,伸筋草20g,桂枝 20g,地龙 10g,桃仁 10g,红花 10g。

本方重用黄芪,取其益气补虚之功,气行则血行;当归补血活血,可达到活血而不伤血的目的,与黄芪相配则可补气生血,气血相生。赤芍性寒味苦,可泄血中之郁热,川芎性温味辛,能行血中之气滞,二者配伍则可寒温并济,共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桃仁、红花皆可活血化瘀,但红花散而桃仁收,红花升而桃仁降,二者相须,则散收并举、升降并用,倍其活血化瘀之功,并可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桂枝长于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可舒筋络、利关节、开痹涩;伸筋草有走而不守之性,沉而不浮之用,可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二者相配则可疏风散寒,通经利脉。而地龙有走窜不定之性,故其通络除痹之力强。以上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活血化瘀、温经通脉的目的,改善PN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次试验研究表明,在营养神经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比仅予以常规营养神经治疗的疗效更佳,说明中药熏洗对于改善MMPN患者的症状,促进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减轻MMPN患者的痛苦具有明显效果,并且中药熏洗为外治之法,相比于口服药或注射药[20],避免了体内药物代谢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伤,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没有痛苦、副作用小,值得在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骨髓瘤熏洗多发性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骨髓瘤相关性肾轻链淀粉样变1例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混合痔术后熏洗方坐浴与中医护理
中药熏洗治疗透析致皮肤瘙痒30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