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静”之现象分析与策略

2021-04-14詹润润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沉默活力小学数学

詹润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学生普遍沉默,而语言作为思维发展的载体,唯有引导学生学会用精准数学语言去表达思维过程才能实现学生的知识内化和思维能力提高,可见这种“静”之现象极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养成。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知识接收特点,积极构建更具活力的数学课堂,促使小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实现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沉默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9-0135-02

沉默是金固然是一种品德与修养,许多人也将其作为人生座右铭。然而如果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恪守这一信条,不管教师如何引导与启发,自始至终“金口难开”,那么出现这种“静”之现象也将导致课堂沦为教师的独角戏,完全无法起到教育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呈现出生机与活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课堂“静”之现象的出现呢?面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予以完善呢?

之所以小学数学课堂会出现“静”之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课堂有效互动缺失。教师授课以灌输为主,一味数学知识讲解,缺乏科学合理互动教学设计,学生附和居多,这种毫无意义的互动久而久之便会导致课堂媒体。其二是学生数学水平偏低,小学生思维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所以在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时表现得比较胆怯,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困生,甚至会对课堂互动有一定抗拒,所以在课堂上经常选择沉默。其三,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数学学科具有抽象、逻辑的特点,很多小学生对该门学科的知识难产生兴趣,所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回应,互动往往不主动。为了有效改善小学数学课堂出现的“静”之现象,打破学生的沉默,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学时应当重视轻松愉悦教学氛围的营造,打造更具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一、以问题巧妙导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通过提问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良好师生互动,教师对问题的巧妙设计与导入,能促使学生思维发散与合作探究,可见提问是打破学生沉默的有效保障。作为教师也需要认识到问题是思维与互动的起始点,所以要保证问题的趣味性、启发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课堂氛围也能因此活跃。

首先,问题设计在“精”不在“多”。问题设计的“精”意味着所提问题要具有代表性且立足教学重点,能对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起到针对性引导。比如,在讲解“分数”相关内容时,其中分数的意义、平均数等知识为教学重点,所以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教师可拿出准备好的苹果,通过设计相应问题导出教学重点。如“老师今天带来了6个苹果,要奖励给上次测验的前3名,你们觉得怎么分合适呢?如果保证3个人的苹果一样多,要怎么分?如果一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又要怎么分?”通过这类问题的提出引出教学重点,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其次,问题设计保证巧妙、灵活且新颖。比如,在讲解“分数的大小”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轻松理解1/3与1/4的大小关系,教师可通过“分生日蛋糕”的生活案例设计问题:“小红给了小明1/3的蛋糕,給了小花和小亮分别吃1/4的蛋糕,剩下的小红自己吃。但是小明觉得自己的1/3比1/4少,吵着也要吃1/4,那么你们觉得到底是1/3大还是1/4大呢?有什么办法验证你们的猜测吗?”在这一趣味、新颖且具有实践性的问题导入下,能调动学生的互动探究兴趣,课堂也因为问题变得不再沉默。

最后,提问讲究“坡度”,不能太简单或太难。问题太简单的话,学生会觉得回答了有“显摆”之嫌,没有必要,所以还不如不回答。同时教师更不应该把“是不是?”“对不对?”“这道题会不会做?”等提问养成习惯,因为既无法引发学生思考,甚至会加剧课堂沉默现象。当然,问题太难且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话,学生答不上来自然异常“静”,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多举例,少归纳;多具体,少抽象,保证所提问题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便能“够着”,这样才能起到激发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的效果,从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1]。

二、基于课堂动态生成,构建活力互动课堂

要打破小学数学课堂的沉默,则要重视互动课堂的构建,而课堂互动的核心就在于动态生成。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思维,所以身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尊重个体差异性,唯有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促使其自主探究与思考,才能构建具有活力的互动课堂[2]。

动态生成并非凭空出现,需要教师对问题、任务、活动的巧妙设计与组织,让学生在探究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从而更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有效互动。比如,在讲解“20以内的加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提供“8+5”的计算案例,将其中的5分为2和3,然后先计算8+2=10,再计算10+3=13,教会学生运用“凑整法”,对较小数进行分解计算。在学生掌握这一算理后,教师便可提出几道计算题让学生自己探究,对算理与方法予以巩固,比如7+5、9+4等。而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虽然大部分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教方法,将较小数5和4进行分解再计算,但是也有学生的做法是7+5=2+5+5=12、9+4=3+6+4=13,也就是将较大数分解再计算,这种算法也受到了其他同学的质疑。而该互动状态正好是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可借此时机启发学生认识到算理与算法并非一成不变,学习也要发散思维,积极创新。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基于动态生成,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契机,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才能构建活力课堂。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言

一方面,需要创设民主教学情境,保证学生自由表达。课堂教学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互动活动,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言,很大程度上是忌惮教师的权威,担心自己回答错误而受责备[3]。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打造“言论自由”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由、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不要武断地否定。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引导,才能逐步改善课堂“静”之现象,打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另一方面,需创设问题情况,促使学生主动发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有着非常强烈的探究欲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所教内容去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去调动学生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发言。比如,在讲解“圆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汽车的輪胎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到:“圆形。”接着教师再问:“为什么轮胎要做成圆形呢?不可以是正方形、三角形吗?”学生听后纷纷被这一问题逗乐,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要对学生阐述的理由耐心听完,最后总结到:“你们说得都很棒,但是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今天就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调动,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四、组织开展多元活动,构建和谐互动课堂

要保证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需要积极构建和谐互动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而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则可通过组织开展多元活动,以活动作为载体去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

其一,教师可布置明确的自主学习活动任务,让学生提前学习,调动其自主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元、角、分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如人民币的单位有哪几种?换算单位是什么?还可布置具体的填空题,如5元=(  )角;2角=(  )分等等,学生在问题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能够更加投入。

其二,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为学生合理划分小组,然后由各小组选择长度不一的小木棒进行三角形拼接活动,通过观察可拼接成三角形的小木棒的长度,进而总结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活动的开展,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讨论,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课堂沉默现象。

其三,教师还可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与学生思维。比如,在讲解“小数除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列举例题“16÷0.8”让学生进行计算,这道题并不难,但是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2和20两个答案,此时教师不必直接告知学生错在哪里,而是让两种答案的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通过构建互动课堂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静”之现象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小学生升至高年级之后,随着阅历的丰富而逐渐形成一种惰性心理,导致课堂“越来越静”,进而对数学课堂教学形成不利影响。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找出学生沉默的真正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问题巧妙导入,基于课堂动态生成构建活力互动课堂,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以及组织开展多元活动,让课堂跳脱“静”的困扰,变得更具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石勇.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沉默原因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2):183.

[2]吴红霞.其实谁都不想“沉默”——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现象[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适用),2016(1):31+30.

[3]潘红建.破解小学数学课堂沉默局面的方法[J].教书育人,2020(22):55.

猜你喜欢

沉默活力小学数学
活力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不沉默才是金
美高院大法官“沉默”十年为枪开腔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